杨争光

Zhengguang Yang

有片源
2011年
2009年
剧情: 一个倔强的老头子,六十岁生日,不好好在家里和老伴呆着庆祝,非得背着一坛子自酿红枣酒去城里找大女儿、二儿子、三儿子过。结果快节奏生活下的子女们全然不记得老头子的生日,倔强的老头子一一见过子女后对此行的目的也缄口不提。 于是给了捡破烂的胡来出场的机会。60块大小一致的牛肉,一坛酒,两个悲情的老男人渡过了一个晚上。 为了让李四的子女知道他此行目的是他想让儿女们一起与之渡过人生中唯一的一个60岁生日,于是老胡用捡破烂的三轮车载着李四上了路。只是老胡怎么也想不到,此行他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后来李四对老胡的儿子胡来成说,虽然只是一坛酒,一个晚上。但这就是生死之交!是啊,怎能不是生死之交呢?老胡用生命想圆了李四此行的梦,只是老天和他开了一个人鬼情未了的玩笑。李四也舍了老伴来试图抚平他对老胡的愧疚。不知道在李四心里究竟抚平了几分,但也终究算圆了老胡拉着才读五年级的儿子千里迢迢跑到城里捡垃圾的梦…… 看着李四一次次跑过的城墙,我突然矫情的感慨,这座我生活了四年的城市,或许唯有那四面古老的城墙没有改变! 小胡说他想不通,为什么原本很简单的事情会被搞得如此复杂。是啊,十几岁的人怎能了解这些成年人的世界?但即使不了解不明白也不能阻止一个少年为了一个固执的等儿女们登门喊“爸”的老头,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失败,然后在努力与失败之间受尽委屈。 或许在小胡的小人生观里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他是你们的爸啊,你们怎么能不信不认呢!”也或许正是为了找到答案,小胡才如此不遗余力的周旋于不愿自己上门期待子女们上门的偏执父亲,和一群忙于生活的儿女们之间。 儿女们不明白这个老头子为什么不明明白白说此行庆生的目的;小胡不明白这个老头子为什么不简简单单告诉儿女们:他没死;我亦不明白,生日对老人家来说为何如此重要?! 人人都需要被重视被关怀被关注,人人都想要更多甚至所有人的重视关怀关注。父亲、母亲、爱人、儿子、女儿…… 我们不曾同等重视关怀关注过所有人,为何我们却奢望着得到所有人的?得之其一,人生幸事,足已。
1996年
导赏:《一棵树》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五代导演后期作品,由奚美娟主演,讲述了以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为原型的主人公一家坚持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故事。电影以平实流畅的镜头语言、富有象征意义的画面构图展示了西北沙漠苍凉雄浑的自然景观,渺小的人与无垠的沙漠形成二元对立。随着故事展开,表现狂风肆掠的沙漠、干枯的树苗、在沙漠中爬行的甲虫、沙漠边缘的土屋的空镜头进而凸显了西北沙漠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一棵树》多次重复出现朱珠一家人在沙漠中跋涉、种树、护树的影像画面,片中人与生态的关系既含有“人定胜天”的进取精神,也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怜惜之情。片中王旺为了妻子再也不被沙子迷眼而植树的初衷尽管朴实无华,却铮铮有声,彰显着中国西部农民对新生活、爱情和生命的强烈渴望和憧憬,洋溢着他们向贫瘠、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挑战的达观态度和博大胸怀。当丈夫王旺撒手人寰,朱珠并没有被这种厄运所击倒,反而挺起了胸膛,毅然承担了整个家庭的全部重负,并接力率领全家人在沙漠边缘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编导对朱珠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一棵树》较之以往的西部电影有了全新的内涵:以往西部电影有聚焦于西部落后、愚昧的风俗以供观众猎奇评说的创作倾向,而《一棵树》继承了传统西部电影审美情趣中的积极部分,同时又以新观念、新视野、亮色度来呈现中国当代农民的原生态。朱珠没有如前代西部人物那样,或去殉道,或去独行,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与自然达成协调模式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积极的胜利者。(编辑:曾奕琦)
耗尽一生
耗尽一生

编剧/

导演:孙成/
类型:剧情/
1995年
导赏:滕文骥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电影风格多变、创作激情持久扬名海内外。他的作品既传承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精髓,又贯穿着新颖独特的艺术表达手段,以质朴、厚重、深沉的创作心态反映出他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性的反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出现了关于变革与守旧、文明与愚昧的讨论,掀起“历史文化反思运动”的热潮。在上世纪90年代初,滕文骥尝试对杨争光的小说《流放》进行改编,创作出以清朝中叶白莲教大起义为背景的影片《征服者》,展现了起义和教徒们因失败流放的完整过程。在演员人选上,滕文骥考虑到了商业运作因素,最终选择了陈红和巍子作为主演,以白莲教运动最终失败后“留种”作为主题,对相关题材和主旨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探索。也可以看做是“第四代”导演在面对商业片的冲击后进行的创作尝试。作为演员,由陈红作为主演的电影并不多,不少观众通过《征服者》认识到了陈红的表演,也见证了她从演员转变为制片人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对白莲教的深入研究,已经认定清代白莲教的活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但是并不包含反封建的革命因素,在观影时还需进行思考和甄别,更不能将影片与真实历史混为一谈。纵观滕文骥导演的创作历程,《征服者》并不是最为著名的一部,但他基于人道主义的社会批判和对中国社会中人的关照始终贯穿在作品中,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在1995年举行的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征服者》一举夺得最佳美术奖和最佳音乐奖两项荣誉,证明了这部电影在相关领域做出的成绩。(编辑:刘方舟)
1994年
导赏: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的影片。“我背你来的,我背你走”这句台词不仅成为了“五魁”的标志性话语,更是对他以及整个故事人物封闭命运的隐喻性揭示。影片采用环形结构,将观众带入一个看似无法逃脱的命运怪圈。在这个怪圈中,善恶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相互位移,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善恶二元对立的观念。五魁这一角色极其富有张力,从最初善良胆小的脚夫、帮工,逐渐转变为鲁莽彪悍的土匪,其转变过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挣扎,更是对人性复杂多面的深刻揭示。《五魁》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年代的中国西北农村。电影除了故事上的伦理片类型色彩,视觉上的荒漠、土匪、英雄、美人赋予了影片西部片的色彩。相较于原著小说,电影增添了一份荒蛮、原始的色彩。这种荒蛮色彩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上,更在人物性格和行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五魁的转变,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变化,更是当时落后思想缩影。影片中,唐晶(寨主)作为个体的代表,其人性价值观念体现了对个体自由和尊严的追求。而柳太太则代表了社会性的伦理价值观念,她固守着一种看似合理但实则荒谬的秩序。影片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未婚夫”意外身亡时,“嫁人”这一事件在柳太太的秩序中仍得以继续进行。这种对“人”的忽视和秩序的僵化,使得影片的伦理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编辑:婧怡)
1992年
导赏:《杂嘴子》是一部儿童片,但又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片,以一个直率天真的孩子民生的视角,观察成人世界,民生机敏话多的性格特征,让他总是在无意之中撕开成人世界的伪装,有的大人恼羞成怒,有的大人担心不已,在磕磕碰碰之中他逐渐对成人世界的“浅规则”完成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感知过程。影片中对民生这个孩子的人物形象塑造相当亮眼,民生不是一个典型的、扁平的“孩子形象”,不是不可理喻的邪恶魔童,也不是至真至纯的天使儿童,这个孩子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他会仗义执言,会打抱不平,但也会在自己受挫的时候踢小狗泄愤,导演赋予了他完整的人性,有直率真诚的一面,也毫不隐藏他因无知而残酷的一面。刘苗苗导演尽最大可能让这个孩子自己的观察视角显影,而非强行通过儿童的形象来承托成人的视角,这需要成年人强大的感性想象和共情,蹲下来,平视这个孩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不仅是对西北高原上的这群孩子,导演也无意审判成人世界,无意审判任何人,每个人的生活都那么难,谁又能真的说得破,各种琐碎纠纠缠缠,人伦变故这么多,导演没有过分强调悲剧中的痛感,反而是用幽默的语气消解掉了很多,日常的悲剧性太多,乐观,应该就是过惯了严酷的生活。宁夏,是刘苗苗导演生长的地方,也是她的创作源泉,《杂嘴子》是她在宁夏西海固隆德县拍出的第一部代表作,影片中对于西北农村的儿童生活之所以能够描绘地如此细致、鲜活、富有生气,均是来源于导演切身的生命经验和生活记忆。虽然这部影片是导演的早期作品,但在表现手法上已经相当成熟而克制,导演为这个故事选择了精简、准确的艺术形式,正如刘苗苗导演自己所说:“生命就是在残缺中,给人以想象和期待的空间。至于在拍摄手法上,孔子早就说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就是‘辞达而已矣’,所以,我并不注重戏剧化的叙事,而是去挖掘生活本身。”(编辑:许雨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