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承

Stephen,Lo,Kit,Sing

2006年
导赏:电影《我要成名》是2006年由刘国昌执导、刘青云与霍思燕主演的一部深刻描绘娱乐圈现实生态与个体奋斗历程的佳作。本片不仅以其师徒之间感人的互相救赎获得无数观众的共鸣,还凭借二人细腻微妙的情感刻画和对娱乐圈乱象和内幕的揭示与批评,激励了无数观众。本片的角色塑造与演员的演技呈现独具魅力。刘青云以精湛的演技,很好地诠释了潘家辉这一复杂多变的角色。热爱表演的他,既有对艺术的热烈追求也有对人格的执着坚守,但性格的高傲、暴躁和执拗,让他在娱乐圈中举步维艰、怀才不遇,这个疲惫而失意的中年男人,却在遇到吴晓菲这一新鲜血液后重拾对演戏的热忱与信心,在演技上再攀高峰,他的关怀备至、隐忍无奈、挣扎与坚韧,让我们与角色同喜同悲。霍思燕饰演的吴晓菲带来清新自然之风,作为初出茅庐、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她怀揣梦想,以特有的纯真善良和非凡的勇气与坚持感染了心灰意冷的潘家辉。敢想敢为的她乐于尝试各种挑战,从未退缩,她的成功也是对她个人努力的一种赞许和“苦心人天不负”的价值肯定。《我要成名》不仅是潘家辉、吴晓菲的个人成长史,更是以纪录式的方式而成为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社会寓言,揭露了娱乐圈的残酷生态和演员成名路上的艰难历程。“会演戏可惜不会做人啊,监制生日有没有送液晶电视啊?”等戏谑性台词揭露了残酷现实和种种潜规则,二人成名前后的对比则体现了名利场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而潘家辉对演戏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不断探寻则为观众树立了励志典范,吴晓菲的纯良坚韧、乐观积极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是对“有梦想、坚持和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这一人生信条的正向传递。本片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坚守与沉沦的抉择,引发无数观众对娱乐圈现状的思考与自我成长的感悟,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编辑:刘若能)
剧情: 宋国明警司刚刚从美国接受特别培训回香港,重回工作岗位的他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成立“特别小组”,带领一班手下进行对日益猖獗的黑社会组织进行细致周密的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相应的行动…… 宋国明将调查的重点首先锁定在了曾经叱咤黑道的风云人物——叶秋和近几年刚刚崛起的新一代势力人物——鬼仔。主要针对他们展开了一连串的紧密调查。 叶秋刚刚在泰国坐完8年牢,出狱后的他得到了博士的帮助,回香港后,他决定洗心革面,于是号召了以前的老友,他们有的从事法律工作、有的在财经界、有的是出版界的精英,一班朋友在他的带领之下,纷纷施展各自的长处,开始他们的企业鸿图。但是,这些在宋国明看来,都只不过是叶秋用来掩盖其不法活动的包装,迟早有一天,他终会露出狐狸尾巴…… 另一方面,看到叶秋的事业日渐红火,鬼仔担心他的势力越来越大,终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于是他处心积虑要向叶秋发起挑战!宋国明见叶秋和鬼仔这两股势力蠢蠢欲动,预测将会有大事发生,于是开始日夜监视叶秋和鬼仔的行动,希望抓到确实的罪证,将他们一网打尽。 眼看叶秋的企业王国做的越来越有声有色,鬼仔终于按捺不住,费尽心思地开始多番设计陷害和嫁祸叶秋,然而叶秋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有时甚至能转危为机。这令鬼仔越发恼怒,一时间却也无技可施。 与此同时,警方对叶秋也是束手无策,一切证据都表明,他的企业从事着正当合法的事业,此外,在慈善和公益事业上,叶秋也是不遗余力,渐渐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宋国明因此不断受到上级施加的压力,让他放弃对叶秋的监视和调查。然而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他要抓拿叶秋的决心。
2001年
剧情:  因为工作关系,青年长嫡(苏永康饰)与七叔(吴镇宇饰)在长嫡笔友乐陶(李嘉欣)的介绍下,搬到了乐陶家楼下居住,成了乐陶的邻居。在迁入新居的第一天,七叔在储物柜里发现了九十九封信,全部都没有开封,却给剪去了邮票。在侦探心态驱使下,七叔把信全看完了,这才知道了乐陶以前的一段感情。原来乐陶的男友加蓝(陈子聪)去了法国留学,相约一年后在香港见面,可是其间加蓝寄给乐陶的信都被原来居住在这里一个集邮的孩子偷走,因此加蓝从未收到过乐陶的回信,加蓝以为乐陶拒绝了他,所以在第一百封信中,他告诉乐陶已决定放弃。偏偏乐陶就只收到这第一百封信,两人遂中断了联系。   七叔对于自己偷看了乐陶的信觉得非常内疚,决定设计一个计划帮乐陶和加蓝重归于好。他得知乐陶有一手烤面包的绝活,于是开了一家面包店,并千方百计地让乐陶做了这家店里的面包师,面包店的生意非常红火,七叔知道加蓝总有一天会慕名而来,与乐陶在店里重逢,可是在与乐陶相处的期间,七叔发现自己已爱上了乐陶,他盼望乐陶得到自己向往的爱情,但又害怕这一天的来到。   终于有一天,加蓝真的回来了,尽管他的身边带着一个新的女友程惠(车婉婉),但他仍对乐陶加以追求。乐陶对这段失而复得的感情格外珍惜,完全不顾这是一段尴尬的三角恋爱。七叔眼见乐陶沉浸在幸福中,只有黯然离去,将面包店低价转让给加蓝与乐陶经营。   程惠凭着女人特有的洞察力,发现加蓝与乐陶不只是好朋友的关系,她不愿陷入烦恼之中,于是选择离开。程惠走后,原以为会重新拥有二人世界的乐陶却发现加蓝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心中也颇为失落,对自己的感情归属产生怀疑。缘来缘去,乐陶最终究竟情归何处,作出何种选择呢?
1995年
1992年
导赏:这部1992年的贺岁片《家有喜事》以癫狂的无厘头喜剧为糖衣,包裹着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温柔解构,书写了一场盛大的狂欢。《家有喜事》可谓群星荟萃,周星驰在片中贡献了无厘头表演的集大成之作,常欢这个“情圣”角色,将《赌圣》的癫狂、《逃学威龙》的鬼马熔于一炉;“巴黎铁塔翻过来转过去”的神技令人意料之外,与小玉模仿《人鬼情未了》做陶艺的场景,既解构了好莱坞经典,又暗藏对爱情本质的思考。张国荣在片中塑造的兰花指、小碎步、尖声细语等阴柔形象完成了对性别界限的华丽跨越,当他穿起笔挺西装充满男子气概,常舒这一角色的前后对照和丰富层次感令人惊喜。片中女性角色的颠覆同样精彩。张曼玉饰演的何里玉致敬《风月俏佳人》的桥段令人眼前一亮;吴君如从蓬头垢面的家庭主妇变身时髦女王的反转堪称女性意识觉醒的狂想曲。在传统贺岁片执着于大团圆叙事的年代,《家有喜事》用三兄弟的婚恋危机解构了中式家庭的温情面具。大哥常满的七年之痒,二哥常舒的性别错位,三弟常欢的浪子回头,三组平行推进的闹剧恰似三棱镜,折射出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影片堪称流行文化的万花筒,对《闪灵》的经典致敬是港片黄金时代自信的彰显;片中的服装设计暗藏玄机:何里玉的金属皮衣彰显了“男性气质”,常舒的花衬衫则是性别流动的视觉隐喻;而对常满婚姻坚贞的质疑、对大嫂性别分工的颠覆,让这部闹剧有了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当常氏全家在片尾的教堂门口贺岁,我们所回忆起的是九十年代香港的盛世图景,更是一个黄金时代。(编辑:刘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