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军

Chun Ku

有片源
1988年
海水正蓝
海水正蓝

演员/

导演:廖庆松/
主演:梅芳/古军/林月云/
类型:剧情/
1984年
导赏:侯孝贤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深邃的艺术造诣,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常常以一种静谧而含蓄的方式,勾勒出个体与时代的交织,以及对乡土、成长与人性的深刻洞察。1984 年上映的《冬冬的假期》便是这样一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奠定了侯孝贤在国际影坛的地位,更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人文关怀,成为台湾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该片是侯孝贤以历史背景下个人成长经验为叙事焦点进而审度台湾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作品之一,饱含他关于台湾社会现实乃至历史记忆的认知。电影站在儿童的视角刻画了一个童心萌动的成长故事,其中穿插的生命体悟宏大深沉却并不沉重,透露出沉静自然的美学意蕴,这皆得益于侯孝贤独特的诗意性创作表达。影片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侯孝贤对“诗意留白”的运用。这种源自中国传统艺术的手法,为电影营造了广阔的情感与想象空间。在叙事上,侯孝贤刻意忽略了传统电影中常见的戏剧冲突,转而以一种冷静客观的镜头语言,挖掘事件背后的内在张力。画面留白则通过大量空镜头的运用,如乡村的群山、流水、宁静的村落等,营造出一种悠远而深沉的意境。电影结尾,冬冬与玩伴颜正国挥手道别,镜头迅速切换为宁静的乡村画面,离别的愁绪在无声中蔓延,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长镜头的运用是侯孝贤电影的另一大特色,它以一种连续的时空记录,呈现出真实而细腻的生活质感。侯孝贤在《冬冬的假期》中展现出的从容叙事节奏,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电影没有激烈的冲突与夸张的情感表达,而是以一种平和而舒缓的节奏,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成长与生命的故事。外公在得知女儿病情好转后,并未表现出过度的喜悦,而是继续沉浸在对乡村生活的宁静欣赏中。这种对情感的淡化处理,让观众在平静的画面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深沉。《冬冬的假期》作为侯孝贤“青春序曲”系列的重要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影片通过诗意的留白、长镜头的运用、温情的主题以及从容的叙事节奏,勾勒出一个关于成长、乡土与人性的动人故事。侯孝贤以一种“远观”的视角,将个人成长的记忆与台湾社会的变迁融为一体,让观众在平淡的画面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深沉。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关于童年的回忆录,更是一首关于成长与人性的诗篇,它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人文关怀,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情感力量。(编辑:赵敏)
1982年
在那河畔青草青
在那河畔青草青

演员(饰 大年父亲)/

导演:侯孝贤/
类型:剧情/
导赏:1982年侯孝贤的作品《在那河畔青草青》以充满温情的镜头和独特的孩童视角,徐徐展开田园牧歌式的乡土社会。《在那河畔青草青》中,华丽摄影技巧的摒弃使镜头对现实进行着一种自然的描摹与凝视,乡间轻快和谐的氛围跃然于银幕之上,在苍翠的山野与清澈水流间,沁人心脾的溪水叮咚,生命的原始节奏缓然流淌。依旧是散文式的叙事结构,影片更像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回忆录,有关乡村的叙事诗。影片对于顽童的呈现充满人文关怀,在镜头下,常见他们戴着小黄帽自由地奔跑在小路上、铁轨旁的身影。班中最为调皮捣蛋的“三剑客”常常掀起一波又一波天真的闹剧,如将捉来的昆虫塞进同学的衬衫里、电鱼却将同伴电晕因此被罚跪、因为打架而被迫三人拉着手罚站,周兴旺看着表妹渐渐开始幻想起将来自己迎娶她的场景等等,侯孝贤的镜头再次将我们拉回那个光着脚丫、无忧无虑在原野和齐腰高的青草中迎风奔跑的童年时光:父母在田野中劳作,周兴旺教表妹如何用荷叶做面具,伯伯用竹叶编成小鸟给孩子拿去玩,孩子们捡到一只受伤的猫头鹰后给它涂红药水,孩童们顽皮却带有人性的纯真与善良。《在那河畔青草青》呈现了孩童们的稚嫩心灵,以其对成人世界的一次探寻,实现了乡土社会的一次现实折射。周兴旺将给妈妈写的信叠成小纸船,顺着溪流飘向远方,孩童的思念如此真挚又动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发现电鱼的“没有公德心的人”竟然是自己父亲的,周兴旺丢脸亦伤心,绝望地依靠着墙壁哭泣,自尊的丢失和寻找母亲的愿望迫使他出走。“赚钱养家倒成了错误的责问”让大年无力回答,生态保护的启蒙对乡中而言才刚刚开始;曾经大打出手的同伴之间一笑泯恩仇,孩子们跟着火车用力奔跑挥手送别——《在那河畔青草青》描摹的不止是一年又一年破土而出的青草,还有回不去的童年乡愁。(编辑:刘若能) 
1981年
假如我是真的
假如我是真的

演员/

导演:王童/
类型:剧情/
1980年
导赏:1980年由侯孝贤执导的《就是溜溜的她》以轻快的节奏讲述了台北千金与土地测绘师的浪漫邂逅。影片搭建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喜剧氛围,如顾大刚在办公室里画稿时脱鞋与文琦开会时脱下高跟鞋,既是一种命运的联结,也是对情节的暗示,想要再次穿上鞋时都纷纷闹出了笑话;顾大刚让火旺孩子将文琦请来,回头却发现孩子牵来的是姑婆;顾大刚在土地测绘时误以为自己被蛇咬,早已魂飞魄散,但深谙捉蛇的老乡看出是蜈蚣所咬,为了惩治他的坏脾气,不仅给他放血,还使他连喝三晚苦药,对他进行好一番“教训”;顾大刚骑电动车时沉迷与雯雯打招呼而没有看路,冒冒失失地跌进稻草堆;马谦站在大刚破旧的轿车中模仿阅兵,引得过路的行人纷纷注目;大刚与马倩同时给文琦打电话,她手拿两个电话,两人在她耳边喋喋不休,最后电话却被父亲接起等等,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影片的喜剧框架之下,亦埋设着多重社会议题。开马路进乡间所代表的是一种现代化进程,却因要将老乡家宅一分为二而被强烈禁止,愤怒的老乡认为“我们不要发展”,无形暗示了农业文明与工业进程之间的冲突;女主角潘文琦的逃婚之旅,实则是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一场并不彻底的出走,父亲要求她通过长辈的安排和相亲之途径与名门公子成婚,而她所秉持的“在结婚前一定要多恋爱几个”观念、和她发出的“为什么一个女人不能同时嫁给两个男人”这一看似荒谬之问,折射的是传统观念与现代个人主义之间的割裂与代际矛盾;马谦远在法国的女友和他通透地指出“你很好,我也不错,错的是他们的安排”,亦指向了自由恋爱与传统婚恋观念之间的偏差与错位。顾大刚深藏不露的董事长之子的身份看似将一切矛盾都推向了和解,达成了圆满的结局。当片尾唱着“年轻的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响起的不仅是爱情絮语,更是“一个时代在传统与现代间游移的集体心跳”。(编辑:刘若能)
1979年
1977年
1976年
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