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东

有片源
1996年
导赏:这是一部真正意义全景式表现长征全过程的影片,长征中的所有重要事件、重要战役都一一表现。例如湘江之战,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很少被表现,该片开篇就是湘江之战的惨烈场面,把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呈现出来。该片也直面了中共党内的分歧和斗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血的教训认识到毛泽东的作用并将红军的领导权交还他,而后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的过程,难能可贵。影片在影像处理上也非常出色。激烈的战斗、行军场景,人物情感的细致描写,史诗性的格局,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打动观众。影片中,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与温婉细腻的人物情感相穿插,伟大领袖领导艺术的卓尔不凡与无数普通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相辉映,刚中带柔、苦中掺喜。该片没有一味向观众兜售战争的苦难与悲壮,而是用大篇幅诠释每一个角色作为普通人在特殊时期以怎样最真实、最寻常的方式活着。影片对平凡人日常表现的刻画,让观众一改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铁血生硬甚至教条刻板的冷印象,即使是孩童去观看,也不会有抵触感和排斥感。这正是影片最难能可贵之处。铁血男儿、温情女性,革命领袖、普通战士,都是《长征》的主角。电影没有刻意突出领袖的重要地位,更没有分外强调英雄主义,而把大量的镜头放在长征中的普通红军战士身上,让观众深深体会到,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伟人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无数红军战士的忘我牺牲和不懈坚持。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我要求的是史与诗的结合。影片中的“史”是为了全景式地表现长征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类壮举,因为我想以后象这样大规模拍长征的机会不会多了,既然我有这个机会,就有责任表现出长征的真实情况,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而“诗”,则是将历史升华,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或者说,史与诗是一种实与虚,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别样的韵味。
1993年
剧情: 六朝古都人流涌动,刑警队熊队长着便装在人群中发现了盗窃国家文物的要犯黑头,他不动声色地给他戴上了手铐。一年后,黑头从劳改农场逃窜回城,企图报复熊队长。熊队长在妻子病故后没有再婚,儿子聪聪经常一人在家。黑头和同伙马仔乘夜色到熊队长家行凶,结果被聪聪自制的易拉罐“炸弹”吓得抱头鼠窜。此后,聪聪收到了一封夹有两颗子弹的恐吓信。为了儿子的安全,熊队长决定将聪聪送到姥姥家。聪聪和爸爸走进检票口,黑头和马仔已在火车上等候他了,然而,当火车开动时,他们却发现聪聪又朝出站口走去。被熊队长抓过的哑巴小偷狗弟是个孤儿,熊队长对他的关照使他十分感激,交往中,狗弟的身世打动了聪聪,两人成了好朋友。黑头和马仔欲用大货车撞死聪聪,危急之时,狗弟奋不顾身救了他。聪聪决意要抓住这两个逃犯,他和狗弟一起踏上了搜寻逃犯的征途。在曲折惊险的追寻中,聪聪、狗弟大难不死,同时也闹出了不少笑话,致使抓到手的黑头再次逃脱。后来,聪聪落到了黑头手中,被关在一艘旧船里,狗弟到江边寻找,也被他们抓住。一天,熊队长收到聪聪的人质照片,发现儿子的字母汗衫上被泥巴涂掉了几个字母,熊队长拼出了“船”字的发音,顿时恍然大悟,他飞快地向江边跑去。轮船上,聪聪正和黑头紧张地周旋,熊队长突然出现。千钧一发之际,狗弟来到甲板上,他悄悄捡起地上的枪,枪口对准了黑头。黑头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哑巴就是他当年遗弃的亲生儿子。随着一声枪响,黑头被击伤,熊队长迅速将其铐住,然后抱起血泊中的聪聪,在狗弟的搀扶下向江边走去。黑头绝望地朝狗弟的背影叫喊着儿子,狗弟蔑视地回头看了他一眼转身离去。残阳如血,清纯的童声合唱中,两个崭新的书包和那张领章上加了颗星的熊队长的照片给了人们无限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