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刚

Wang Xingang

有片源
2012年
2006年
1990年
1987年
1981年
导赏:《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在文学领域享有极高的赞誉,也成为众多艺术家争相改编的宝贵素材。从立意上看,“伤逝”是悲悼、悔恨失去的东西。导致“伤逝”悲剧的不仅有封建伦理道德,也有缺损的爱情观、经济的困顿。从小说到电影,自1958年第一部《伤逝》改编作品诞生,《伤逝》开始被广泛改编。在众多改编作品中,水华导演的电影《伤逝》是最具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一部。这部作品是水华导演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改编的同名电影,水华导演对原著文化价值的深度研读,成就了电影《伤逝》银幕呈现的成功,也斩获了多项大奖。从小说到水华导演电影《伤逝》的改编是一种誊写式改编,这“通常被认为是最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它“保留原著中绝大部分故事元素,只删除或增加很少部分元素,改动幅度很小”。电影《伤逝》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原著的忠实呈现,更在于其对于电影艺术价值的坚守和追求。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尤其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重提电影的“文学性”,唤起人们对于电影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的重视,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为了取得票房的胜利,往往会过于注重画面和娱乐效果,而忽略了对电影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深入挖掘。然而,电影《伤逝》却能够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这得益于导演对原著的深入理解和挖掘,以及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执着追求。(编辑:婧怡)
导赏:《知音》细腻讲述护国儒将蔡锷将军与风尘女子小凤仙之间从陌生、猜疑到相知、相许的深刻情感历程。这部电影以“高山流水觅知音”为主题,将一段英雄美人的知遇故事升华到了超越时代的精神层面,这部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有很大的影响力,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影片以重大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之间的纠葛为叙事切入点。在20世纪初的动荡年代,蔡锷将军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而小凤仙,一个身世坎坷的风尘女子,她的生活看似与国家的命运无关,却在历史的洪流中与蔡锷将军相遇、相知,为动荡时代的国家命运担忧。影片在服装造型和道具布景方面非常用心。80年代初的造型团队,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设计出了丰富多元、又不失大时代特色的服装造型。无论是男女主角的民国风格衣着打扮,还是军队的服装装备,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还原度。同时,影片的场景布置也极具特色,也呈现了故宫、中南海等历史名胜。此外,《知音》中的主题曲《知音》更是成为了影片情感的支点,电影音乐让情感超越时空触碰到观众心灵。演员选择上,男女主角王心刚和张瑜,是当年观众心中的“男神”和“女神”。尤其是“一代偶像”张瑜,她在1981年连续斩获了百花奖、金鸡奖、文汇奖、政府奖四座奖杯,那一年也被大家戏称为“张瑜年”。她饰演的小凤仙是个胆大泼辣且有担当的女子,勇敢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小凤仙本人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她在父母离世后流落风尘。《知音》在还原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对这一人物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为小凤仙设计了一个国仇家恨的故事背景,这使得小凤仙在电影中与蔡锷将军的相遇成为了“天生的缘分”。(编辑:婧怡)
1979年
1978年
剧情:1938年,黄河岸边铁牛村。由于蒋匪军扒开了黄河花园口,地主的女长工李麦一家和村民们流离失所,栖息在破旧的龙王庙。地主海骡子前来替日本鬼子招募矿工,李麦揭露了他的汉奸嘴脸。这时,抗日宣传队员宋敏带着党的关怀,找到了李麦,组织难民偷渡。李麦在党的教育下提高了觉悟,加入了党组织。她在洛阳金谷酒家的宴席前,当着外国记者的面,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扒开花园口的罪行,迫使国民党不得不放弃在难民中抓壮丁,并给难民分发救济粮。抗日战争胜利后,李麦在西安组织难民卧轨,迫使国民党用火车把他们送回家乡。李麦当上了区长。正当她领导乡亲们进行土改,重建家园的时候,地主海骡子带还乡团前来血洗铁牛村。李麦英勇作战,亲自打死了海骡子,但副区长宋敏不幸中弹牺牲。李麦和村民们牢记烈士遗言,努力支前,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解放后,李麦到青岛探望儿子时,在码头上看到南粮北调的情况,心情沉重,觉得革命还没有完,决定立即回乡,为改变南粮北调做出贡献。李麦在县里提出修渠、引黄、治黄的建议,遭到以徐中玉为首的县城委领导的反对。为彻底改变家乡面貌,她要求回基层做不脱产干部。这时,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毛主席亲自视察黄河,接见并鼓励李麦带领群众向黄河要水。李麦牢记领袖的嘱托回到村里,带领群众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河和淤灌土地的工程,并与县长徐中玉、社长海长松的错误思想和以王跑为首的中农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58年,在黄河的一次特大洪峰来临时,党中央和毛主席派周总理前来解决这一重大问题,黄河人民深爱鼓舞。铁牛村群众在李麦带领下,众志成城,“水高一寸,道高一尺”,战胜了特大洪峰。铁牛村迎来了一次特大丰收,为改变南粮北调做出了贡献。 
导赏:电影《大河奔流》是谢铁骊导演的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影片描绘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大河奔流》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时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影片以治理黄河为主线,通过讲述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斗争和命运,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影片的主题深刻而广泛。首先,它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黄河两岸的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其次,影片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影片中,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影片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既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影片通过展现人民与黄河的斗争,反思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大河奔流》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个性鲜明,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有勇敢的游击队员、朴实的农民、忠诚的共产党员等等,反映出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和选择,这些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所表现出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影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后人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影片通过展现中国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激励着后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影片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追求现实主义传统,强调真实性,在叙事结构、场景设置、表演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的创作实践为新时期电影创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进行艺术创新和电影语言的探索都提供了启示,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编辑:许雨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