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

Hsing Lee

有片源
1997年
导赏:该片中国电影界为纪念香港回归一周年而创作的一部献礼片,该片从史实出发,真实地反映了中英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的始末,讴歌了中国民族不屈外国列强欺压、奋勇抗争的英雄气概。该片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为出发点,是以往相关题材电影中的上佳作品,将一个个历史人物再现于荧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片投资达一亿多人民币,创下当时国内电影投资的纪录,也创下了国产片在国内的票房纪录。该片制作阵容强大,资深导演谢晋执导,鲍国安、林连昆等著名演技派演员出演此片。《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痛楚与悲壮。痛楚,来自编导者对150年前这段历史的正视。影片没有掩饰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封闭、落后、愚昧,没有掩饰当时中国统治者既惊慌失措又自高自大的可笑心态,没有掩饰一个东方的中华文明古国与一个 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狭路相逢,最终造成悲哀而荒诞的结局。而悲壮来自于林则徐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来自于虎门销烟的宏大气势,来自于从广州、虎门到定海广大人民、官兵抵抗英军侵略那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动人事迹和场面。影片的片头有这样一段字幕: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跪着的历史。影片《鸦片战争》的成功正在于这种勇敢的反思和正视。在香港回归、雪百年国耻的今天,这样的反思和正视,对于我们国家、民族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该片中,谢晋以其极强的驾驭故事的能力和其一贯的近乎煽情的人道主义温情的立场,将一个正史类题材处理得曲折动人引人入胜,从而为主流文化话语的表述找到了一个和大众情绪接轨的契合点,那就是以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表述历史,以人物命运在历史进程中的起伏变化来完成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述,完成“历史代言”,“历史”被改造为同大众日常情绪直接衔接的经验影像。该片在继用了《开国大典》以来全知叙事视点的基础上,将讲述重点放在了人物性格命运的刻画上,而不是对对立面双方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上。在该片中谢晋不再是单纯描写人民的抗英斗争,而是力求提示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对民族活力的全面摧残。同时,他也不是简单地叙述事件的一般进程,而是把它放在当时世界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观照,使观众对那场民族灾难有一次深刻体察,达以痛定思痛的艺术效果,也使现实主义在历史题材的开掘上达到更高的层面。该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方位地展示了鸦片战争历史的背景,揭示了英国侵略者的种种活动,使整个影片具有一种宏观的历史规模。特别是影片不是为了达到简单的对比目的,而是把双方放在历史长河中加以观照,从而既写出中国的落后,又写出西方文明的负面状态。该片摆脱了之前历史影片所常常陷入的教条化模式,而真正进入了现实主义的领域。它也证明了谢晋的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正从现实进入历史,进行了又一次开拓。
1996年
导赏:萧锋导演的电影《滑板梦之队》是一部描绘90年代中国滑板文化兴起与青少年成长蜕变的青春励志片,影片以表现极限运动激情为叙事切入点,同时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与社会反思。影片以滑板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为纽带,巧妙地将个人成长、家庭关系、教育理念及社会变迁等多重主题交织在一起。电影以一场滑板梦境作为开篇。随后,镜头聚焦于三位性格迥异却同样热爱滑板的普通学生,他们因共同的爱好而结缘,决定组建滑板梦之队,踏上了追求梦想与自我超越的旅程。影片中,八九十年代滑手风格的再现——宽大的服饰、反戴的帽子、自由式滑板的独特韵味,生动展现了滑板文化如何激励着年轻人勇敢追梦。影片探讨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困惑,尤其是齐萌角色的塑造尤为鲜明。起初,齐萌因缺乏自信而显得犹豫不决,滑板成为了他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的途径。面对父亲传统而严苛的教育观念,影片通过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与真实动人的台词交锋,展现了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青少年追求个性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然而,班主任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为滑板梦之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他们开始刻苦训练,每一次摔倒与站起都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与超越。随着滑板梦之队名声的日益远扬,他们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支持,更重要的是,每位成员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蜕变。齐萌从最初的不自信到后来的自信满满,他的学习成绩与滑板技艺并驾齐驱更是他全面发展的最好证明。可见,兴趣爱好不仅能够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更能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编辑:婧怡)
1986年
1983年
1981年
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

导演/

导演:李行/
类型:剧情/
1980年
剧情: 影片描写台湾乡土文学的奠基人钟理和坎坷的一生。钟理和生于日本统治 时期的台湾屏东县高树乡。十八岁时 随父亲迁至美浓尖山下。他爱上了在钟家农场做工的钟平妹,但当地客家人的风俗是不准同姓人结婚便因此离家出走,远赴沈阳满洲自动车学校学习,两年后学成回到家乡美浓,宾带着平妹私奔到了沈阳。为了生活,理和当出租汽车司机。随后就辞职不干,出于民族自尊心,又拒绝了酬劳较高的日本翻译工作。最后只好靠怀孕的平妹为人糊鞋盒子谋生。1931年,理和带平妹搬到北平,开了一家木柴小店,这时,他写完了平生第一本书《夹竹桃》。1946年抗战胜利后,他率全家迁回到家乡美浓。先是到内埔地区中学当教员,随后却因肺病咯血,就不得不再度回到美浓老家休养,仍旧由平妹外出打工挣钱养家。1947年冬,理和肺病加重恶化,平妹就变卖掉家中仅有的几亩薄田,将丈夫送进了医院,作了残肺切除手术。三年后,理和出院, 但身体却异常虚弱。他坚持与命运搏斗,日夜写作,但收入却还是不多。平妹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挑起全家生活重担,后为生活所迫去盗木材,最终不慎跌倒摔伤。随即更是祸不单行,接着次子又因病错过治疗期而早早夭折。在沉重的打击下,理和仍顽强拼搏,奋斗不懈,写出一系列吐露农民心声的作品《故乡四邻》、《原乡人》等佳作。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更获台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小说二等奖。这时,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尽头。1960年8月4日,钟理和在桌上修订中篇小说《雨》时,旧疾复发,伏在文稿上咯血,终于力竭而逝,时年四十五岁。
1979年
剧情: 影片叙述残疾青年郑丰喜坚强而积极的一生卻。他虽然先天身患小儿麻痹,落得双腿残疾,差一点就被家人抛弃,幸而爷爷与二婶等人的呵护与庇护,才得以新生,并能从艰难困苦的人生境遇中成长起来。因为家里贫困,幼年的郑丰喜曾经跟随着耍猴人街头卖艺,养鸭的时候又几乎在洪水的激流里丧生,艰苦的人生磨难,孕育了丰喜自強不息的毅力与求存的积极精神,不但靠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社会上生存了下来,还逾越了种种障碍走进了学校求学,在一边要奉养家庭的压力下取得了让人无法想象的优异成绩。因为自身的残疾,丰喜也遭遇到了一些老师的刁难以及同学的侮辱,但郑丰喜宠辱不惊,以他的聪慧及过人的勇气贏得了大家的尊重。为了完成中学学业,丰喜到处打工,他以一篇《汪洋中的一条船》参加了作文比赛,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许多人表示愿意资助他完成学业,但是他却不想过多依靠他人,只想凭借自身努力取得自己的美好未来。结果他不负众望,考上了中兴大学法律系,并继续撰写《汪洋中的一条船》。郑丰喜的坚强 毅力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同校法律系女同学吴继钊,他们相爱了。但继钊的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但两人冲破重重阻挠,还是走到了一起,大学毕业后,他们结为夫妻,一同 到丰喜的家乡任教。 郑丰喜将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体小说《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发表后反响强烈.,丰喜的事迹在台湾广为流传,他遂被评为台湾十大优秀青年之一。正当中秋节全家团聚时,却得知丰喜已患肝癌的噩耗,乡民们居然为他举行万人祈祷大会,求神佑其康复,但后来他终因医治无效而病逝,年仅三十二岁。
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