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挺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志愿军:存亡之战》将宏大叙事彻底背景化,而将细腻的笔触聚焦于李默尹、李想和李晓一家人具体的战斗故事中,从而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影片中,李家三口是与观众实现情感异质同构的代入体。这个战争中的小家竭力呵护的钥匙,不仅仅是一个象征物,它还承载着家庭的联系和记忆。这把钥匙在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中就已经被巧妙地设置为一个细节,顺延至《存亡之战》,它不仅象征着家的温暖和安全感,也代表了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牵挂。钥匙的存在提醒着影片中当时的人们和影片外今天的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有一个家在等待他们的归来,那不仅仅是一个避风港,更是家人的爱和思念的寄托。《志愿军:存亡之战》不仅具有一种延续性,还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这主要体现在人物选择和情感表达上。相比第一部,第二部将更多笔墨投注在战争中的无名战士身上,让那些没有在历史上留名的年轻战士跃然于银幕上。创作者把他们的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交融,使观众既能感受到战争场面的宏大,又能了解普通角色内心世界的丰富。这样的处理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同时,第二部还更加注重对人性的多维度展现,在情感表达上有所超越。特别是影片着力刻画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人物的恐惧、挣扎、坚忍、友爱等情绪情感。如创作者通过对战士们家庭背景、亲情关系的描绘,以及他们在战争中为了国家所做出的牺牲,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家与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志愿军战士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力量。李默尹、李想、李晓一家三口在战场上的团聚,为战争增添了一份温馨;战士之间生死与共、相互扶持的真情,也让人感动不已。这种情感表达的细腻与深沉,使影片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也具有震撼观众内心的感染力。如果说《志愿军:雄兵出击》为观众铺展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深厚背景,为整个系列奠定了基础,那么《志愿军:存亡之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志愿军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所付出巨大牺牲背后深刻的情感力量。铁原阻击战作为第五次战役的关键一战,对于稳定朝鲜战场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历史能被影像镌刻,体现了当代电影工作者对抗美援朝精神的致敬。(编辑:大陆)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导赏:《建军大业》是“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影片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影片的幕后班底十分强大,首次指导重大历史题材的刘伟强从众多历史资料中抽丝剥茧,利用自己擅长的商业类型片创作方式,结合极富质感的烟火特效,再现了八一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秋收起义等数场著名武装斗争的过程,给观众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许多设置巧妙、和历史呼应的细节也引发了更深入的探讨,其中,粟裕在主力部队被伏击后说“我一定会拿下南京城”,而几十年后,解放南京城的正是粟裕麾下的第三野战军。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建军大业》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人物,神形兼备的一众实力派演员与青年演员组成的主演阵容,带大家回到了那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中。刘烨、王景春、欧豪等主演除了在人物外形、体格的外在形象贴近角色外,还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揣摩人物性格,力求能更加完美的还原革命英雄。朱亚文、李沁、马天宇、张天爱更是通过精彩的演技再现了革命伟人的风采,收获了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表演类相关奖项的提名。电影《建军大业》上映后,不仅票房丰收,更受到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好评,对于细节的真实再现,也使得相关历史片段走出书本,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走入银幕中,对普及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电影工业化方面,这部作品成为了当时国产战争片的新高度,刘伟强也被观众们誉为“带领了国产电影向前迈了一大步。”(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