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自2014年首部《帕丁顿熊》电影问世以来,这只戴着红帽子的秘鲁小熊便以其纯真善良的品质征服了全球观众。当系列电影第三部《帕丁顿熊3:秘鲁大冒险》将故事舞台从伦敦搬回帕丁顿的故乡秘鲁时,这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回归,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本片延续了系列标志性的“灾难喜剧”风格:帕丁顿在拍摄护照照片时状况百出,开船时身为船长却被电话绳线捆绑在空中等等,为影片带来温馨而轻松的诙谐气质。影片在保留英式幽默精髓的同时,将故事舞台拓展到秘鲁的热带雨林与印加遗迹,创造出既熟悉又新鲜的观影体验。作为家庭电影的成功典范,影片继续深化“非血缘家庭”的主题表达。在电影叙事上,创作者巧妙设置了双重结构,暗示着帕丁顿熊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双向探索。一方面,来自伦敦的帕丁顿需要重新认知自己的文化本源,另一方面,秘鲁亲属们对“英国化小熊”的认知颠覆更具深意,如帕丁顿熊摘下帽子问好的英式传统,却在被面前动物嚼食帽中食物的幽默中无形解构。帕丁顿熊深入雨林寻找曾挽救它生命的露西婶婶,既代表着文化根源的追溯,也象征着超越地域局限的精神归属的永恒寻觅。这一次惊险旅程既是对家的定义的再次找寻,也是两种文化的深度交融与和解。《帕丁顿熊3:秘鲁大冒险》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作品,在让观众开怀大笑的同时,也提供了理解世界的诗意视角:或许我们都需要在帽子里备好果酱三明治,时刻准备开启一场温柔的冒险。(编辑:刘若能)
2021年
2020年
2018年
2017年
导赏:《帕丁顿熊2》导演保罗·金将伦敦重构为一本“可翻阅的立体书”。帕丁顿为露西婶婶寻找的生日礼物,那本描绘伦敦景致的立体书既是叙事线索也是影片的美学宣言。温莎花园的晨光、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泰晤士河的倒影,皆以高饱和度的糖果色调呈现,连监狱的铁栅栏都被粉红色囚服柔化成童话场景。这种平面化、卡通化的视觉设计,既呼应了儿童绘本的稚拙感,又暗合早期默片时代的“吸引力电影”传统,马戏团、哑剧、小丑的狂欢元素被重新编码为现代都市的童话寓言。当帕丁顿误将红袜子混入洗衣桶,粉色浪潮席卷监狱时,冰冷的现实规则在荒诞中消解,用视觉的魔法让成人暂时卸下世故的铠甲。本·威士肖为帕丁顿注入的是一种近乎执拗的“行为艺术”。小熊脱帽行礼的笨拙、制作果酱的专注、面对误解时瞪圆的双眼,共同构建起一套“绅士熊”的表演体系。这种表演不依赖面部表情而是通过肢体节奏传递情感,擦玻璃时的雀跃、监狱洗衣时的沮丧,让观众从拟人化动作中读出人性的褶皱。而休·格兰特饰演的反派布坎南,则贡献了英式幽默的巅峰演绎。他戏仿过气明星的浮夸做派,将盗窃罪行包装成行为艺术,甚至在越狱时跳起荒诞歌舞。这种“坏得可爱”的表演,消解了正邪对立的沉重感,让反派成为童话世界里必要的捣蛋精灵。在“信任危机”成为时代关键词的当下,帕丁顿的“天真方法论”显得尤为珍贵。它坚持“在每个人身上寻找善良”,即便被诬陷入狱仍以果酱融化囚犯的戾气。当邻居们推车助其越狱、当露西婶婶穿越重洋现身伦敦,影片完成了一场关于“善意传递”的社会实验。布朗先生那句“偏见蒙蔽了你的眼睛”,直指现代人际关系的症结,而帕丁顿的存在证明:善意不是弱者的妥协,而是穿透冷漠的子弹。这种价值表达没有落入说教窠臼,而是藏匿在果酱瓶的甜蜜、粉红囚服的荒诞中,让观众在笑声中被治愈。影片的成功也暴露了合家欢类型的深层困境。当帕丁顿用英式礼仪驯服整个社区时,现实中的“外来者”往往遭遇更复杂的文化碰撞;当粉色监狱成为视觉奇观时,真实世界的规训机制仍在运转。这种理想化叙事恰是童话的必需,却也折射出现实与银幕的落差。(编辑:婧怡)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