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婷

有片源
2021年
导赏:当刘伟强团队将镜头对准武汉金银潭医院ICU病房里结满水雾的护目镜时,无数观众在黑暗中与2020年的寒冬重新对视。《中国医生》与其说是灾难类型片的技术突围,不如说是对全民创伤记忆的一次集体缝合——那些被防护服包裹的躯体,终于有了具象的面孔与温度。在武汉解封第7天就率队进驻疫区的主创们,面对的不仅是空荡的长江大桥,更是尚未结痂的城市记忆。在血肉之躯的塑造上,影片刻意消解了神性光环。朱亚文饰演的陶峻会在救治失败后躲进楼道猛踹氧气瓶,易烊千玺的杨小羊在感染瞬间本能地蜷缩成胎儿姿态,这些未被英雄叙事规训的脆弱时刻,恰恰构成了医者祛魅的珍贵切片。而当李晨将患者遗言誊抄在处方笺上时,那些颤抖的笔迹已超越戏剧设计,成为生者与亡灵对话的介质。这种粗粝的真实感,在张竞予院长吼出“把ECMO留给年轻人”的残酷抉择时达到顶峰——抗疫史诗的宏大叙事,终究要落在具体生命的取舍天平。影片最动人的力量,恰恰来自对专业技术近乎教徒般的敬畏。当观众看见袁泉为俯卧位通气患者调整体位时精确到厘米的指尖力度,听见朱亚文脱口而出的“氧合指数低于150考虑VV-ECMO”时,这种技术信仰产生的庄严感,远比任何煽情台词更具说服力。在生死交织的叙事迷宫中,新生儿的啼哭与ECMO的嗡鸣构成复调。金仔夫妇的故事线看似游离于医疗主线,实则是导演埋设的镜像装置——当孕妇在负压手术室诞下健康婴儿时,隔壁病房的监护仪正划出心电静止的直线。这种生与死的并置叙事,在杨小羊感染后隔着玻璃描摹新生儿轮廓的场景中达到情感沸点,暴露出灾难面前生命最原始的渴望:让死亡成为延续而非终结。作为首部获得国家卫健委深度参与的现实题材电影,《中国医生》注定要承担超越艺术本体的重负。当镜头扫过防护服背后“武汉加油”的稚嫩笔迹,当方舱医院广场舞的韵律与ICU的死亡倒计时形成蒙太奇碰撞,影片悄然完成了从个体叙事到集体记忆的转化。这种转化或许牺牲了某些艺术留白,但当百年后的观众透过这些影像触摸2020年的温度时,会记住的不仅是疫情数据,更是护目镜后的汗珠如何凝结成历史的琥珀。(编辑:婧怡)
2011年
2009年
透析
透析

演员/

导演:刘杰/
播放正片
2006年
2005年
2002年
1999年
赛龙夺锦
赛龙夺锦

演员(饰 真真)/

导演:王亨里/
播放正片
导赏:作为中国第一部乡土音乐电影故事片,《赛龙夺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的献礼片中,《赛龙夺锦》作为一部轻量级的小片,从一众耗费巨资拍摄革命主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影片脱颖而出,使人眼前一亮。著名电影人祁海这样评价到:“该片用都市人的视角看乡村生活,亮丽新潮,充满青春激情,一扫沉闷土气。它还将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有机融合。这样的影片在当时很少见,别具一格,令华表奖评委们感到耳目一新,凭创作实力和创作智慧取胜。”《赛龙夺锦》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传统与现代的交互,影片兼备民俗风情和年轻视角,两者相辅相成。龙舟锣鼓、千浆翻飞的特写画面巩固电影名称,表现出广州民俗的活力;年轻人们在城市中歌唱摇摆的场景则代表着人们望向未来的目光,跟随龙舟的视角,观众见证了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乡村开放而自信的一面。两者交替出现,在影片最后又互相衬托,互相融合,迸发出强烈的时代节奏。《赛龙夺锦》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剪辑手法,强化该片千禧年的视觉表现,使其具备独特的时尚气质。在影片的最后,创作者将混声合唱团表演和龙舟竞渡交叉剪辑,使两个场景叠化在一起,形成视觉奇观,使影片的结尾走向高潮。这样大胆的剪切手法,是对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探索。珠江制片公司的剪辑师王梅在工作总结中写道:“《赛龙夺锦》作为我厂第一部应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剪辑的影片,尚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这种新工艺的推行需要摄影、录音、洗印、鉴定、底剪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互相配合。”同时,《赛龙夺锦》推动了中国音乐片的形式探索。虽然中国音乐电影起步较早,但是后劲不足,更加缺少世界级的音乐电影艺术作品。《赛龙夺锦》的出现,则是中国音乐电影的又一次尝试,展现民俗的特色这一做法,也启发了后来许多民族音乐电影的制作,如2011年,新疆音乐史诗电影《木哈尔麦的麦西来普》,云南歌舞喜剧片《花腰新娘》。《赛龙夺锦》这部影片具有前瞻性和跨时代的内涵,在二十多年的传播放映中持续引发着观众们的共鸣,是维系一代代民俗传承的精神纽带。片中一幅幅美如彩墨的画面,将永远地映照在影史的长河中。(编辑:林佳欣)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