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羽

Yue Ding

有片源
2007年
导赏:郭子健执导的《野·良犬》是一部兼具暴力美学与人文关怀的黑帮电影,同时也是郭子健对香港电影传统致敬的作品。影片塑造复杂的角色关系,利用多视角叙事和影像做旧技术巧妙融合了复古与现代元素,探讨了家庭、救赎和身份等主题。《野·良犬》尽显迷影文化的特质。导演郭子健将70年代香港电影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叙事手法相结合,使影片既保有传统的黑帮片元素,又有奇幻童话的表现,更好地展现出主角林志宏的童年心理创伤。在描述主角林志宏童年回忆的场景中,镜头闪烁和胶片划痕的设计类似于吴宇森《英雄本色》式的枪战画面。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复古,它们还承载了电影文化的再生产意义,折射出香港文化的时代背景与集体记忆。这种形式和内容上的互文性,让影片成为对香港电影新浪潮和70年代流行文化的一次致敬与再现。《野·良犬》还通过构建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空间,折射出人们的空间焦虑感和身份认同危机。影片中频繁出现的公屋以狭小、陈旧的构造示人,光线昏暗、环境密闭。通过俯拍、极端角度和纵深构图,公屋内空间的逼仄与人的渺小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暗示角色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力与窒息。而这不仅是主人公生活环境的压抑,更普遍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都市困境与情感隔离。《野·良犬》在郭子健的导演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他探索迷影文化与类型电影融合的重要尝试。影片通过复古的视听语言与深刻的人性挖掘,为观众创造了深刻的文化体验。它不仅是对香港电影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本土文化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这种文化与电影技法的相互融合,展示出郭子健独具个性的导演风格,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电影艺术作品。(编辑:颜诗雨)
2005年
剧情: 陈俊杰是香港岛湾仔区的一名治安警员。七年来,人到三十的陈俊杰在每天巡逻、抄牌的波澜不惊中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对警察的职责也由此开始变得麻木起来。此后的日子,对于陈俊杰来说,上班就是等着下班,下班就去踢球,至于作为警察的使命,早被他扔到了爪哇国。陈俊杰的这种人生态度并没有因为小师妹廖得男的出现,而发生改观。 廖得男二十三岁,青春靓丽、干劲十足。刚刚走出警察训练学校的她初生牛犊、耿直热诚,被调配到湾仔警署做警员后,原本以为在陈俊杰身上学些东西,但工作心态的迥异让两个人冲突不断。慢慢地,得男也在解答旅客问路、替街坊排解纠纷、帮居民捉猫逮狗的琐碎工作中,失去了对当初梦想中警察神威刺激生活的新鲜。这种应付差事的执警生活,直到十九岁的青春少女林黛雅遭遇“雨夜屠夫”的奸杀,陈俊杰才开始振作起来,发誓为林黛雅报仇 认识林黛雅是个偶然的机会。当时陈俊杰和廖得男照例在大街上巡逻,接到报警后,登上了一辆公交车。在将色情流氓制伏的那一刻,陈俊杰的帅气和身手让林黛雅和她的好朋友张思行既好奇又羡慕。从这以后,暗恋上陈俊杰的张思行经常借故请俊杰教授自卫术的机会接近陈俊杰。没想到,在张思行即将启程飞赴美国读书前的一个雨夜,分手后的林黛雅遭遇了“雨夜屠夫”的毒手。 林黛雅遇害让张思行很伤心,陈俊杰为此也很内疚。张思行飞赴美国后,林黛雅的死在陈俊杰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触动,巡逻值勤的认真态度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就在此时,屡屡得手的“雨夜屠夫”将下一个目标选定在做按摩生意的菲菲身上。菲菲来自内地的东莞,因忍受不了丈夫的虐待,离婚后把五岁的女儿寄放在内地,独自一人闯荡香港,在王志成这个精神分裂、思觉失调、自以为是“古惑仔”的疯子的楼上开起了一家按摩院。 菲菲搬来楼上后,王志成对菲菲是敢爱不能。为了不让菲菲遭受非分之想的男人的欺负,王志成这个遭受爱情和事业双重打击而致疯的“古惑仔”在楼下为菲菲把起了关。从相识、误解、到了解,菲菲在感受王志成的关爱中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楚感受。为此,菲菲和王志成之间的感情日见深厚,直到有一天,菲菲完全接受了与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王志成。 趁着王志成上街买菜的空隙,“雨夜屠夫”敲开了菲菲的门。等王志成在路遇不平、挺身相助中负伤回来时,菲菲已经遭受了“雨夜屠夫”的凌辱。看着心爱的人惨遭凌辱后的样子,王志成起身从四楼跳下,去追赶得手后逃走的“雨夜屠夫”。凑巧的是,巡逻的陈俊杰和廖得男此时正经过这里。以往女友的绝情、市民的漫骂和七年来执警生活中的一幕幕往事,在陈俊杰奋力追捕“雨夜屠夫”的路上一一闪现。 “雨夜屠夫”最终被陈俊杰抓获。陈俊杰的壮举,让整个湾仔警局倍受鼓舞。半年后,廖得男终于得到了交通巡警顾警官的爱情;王志成也在菲菲即将返回内地的那一刻,追上了香港开往东莞的巴士,看着菲菲上车后逐渐远去的巴士,王志成在心中期待着菲菲能带着她的女儿来香港团聚;陈俊杰自振作精神后,迎来了自己从警七年来的第一次升职机会。
1996年
导赏:《甜蜜蜜》由陈可辛执导,黎明、张曼玉主演。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个“内陆仔”在香港相爱、分离又在大洋彼岸重聚的故事。影片风格清新、细腻而克制、意蕴深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生活在徐徐展开,时代波涛汹涌澎湃。成千上万内地人来到香港,渴望闯出一片天地,处处充满生机与希望。主角黎小军就是其中一员,他在影片中代表着千千万万个怀揣梦想来到香港的青年。来到香港,要讲粤语说英语,文化的碰撞在此发生。再后来,他去吃了快餐,知道了股票,给李翘买了巧克力,新事物在他身上不断呈现出来。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香港在当时是进步与开放的代名词,影片通过这一系列元素的展出将这一历史特征深深烙印进了观众的内心。抛却宏观的大时代叙事,李翘和黎小军的爱情故事也动人至深。不被世俗道德所允许的爱情总是难逃悲剧的结局,但本片却赢来了幸福美满的结局。这正是主人公勇敢正视内心、不甘遗憾的命运眷顾。两个异乡人的抱团取暖是冰点时的互相守候。即使李翘最初发出“黎小军同志,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你呀,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我。”他们却早已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结,是感同对方的身受。同样背负家人的期待到来,当这一切束缚在结局得到释放之后,他们自然而然会再次重逢。这不仅是对爱情的美好诠释,也象征着真挚情感在时代洪流中的坚持与胜利。当《甜蜜蜜》这首歌熟悉旋律的响起,观众的心弦也随之被撩拨,歌曲留下的深远文化印记在此又将电影升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时代背景的融合交织,《甜蜜蜜》成功地向观众展示出上世纪香港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融,成就一代经典。(编辑:颜诗雨)
1994年
导赏:《白发魔女传》是1993年由于仁泰执导,张国荣和林青霞主演的一部动作片,改编自梁羽生的同名武侠小说,讲述了明末年间武当派大弟子卓一航与妖女练霓裳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白发魔女传》在鲍德熹的摄影下尤显唯美迷幻,画面时而绚烂华美,时而阴郁黑暗,逆光拍摄下的人物剪影既有名门正派的坚毅心志,又描摹了卓一航陷入两难之间的举棋不定;倾斜构图符合岌岌可危的明末乱世图景,又保留适当的画面留白留以遐想;低角度的人物仰拍将卓一航的放荡不羁、练霓裳的霸气妩媚等角色性格展示地淋漓尽致;手持长镜头记录下卓一航手持随意弯折的苇杆大战魔教教徒,极尽风流肆意、武艺高强;挥剑时一招一式的潇洒剪影,配以花瓣飘落的慢速镜头,缥缈的烟雾、风与密林等元素的适时运用,为影片增添几分神秘而朦胧色彩,迤逦华美的东方影像风格令人过目难忘,给人以别样的江湖体验。影片以倒叙手法娓娓道来,以卓一航与练霓裳之间情深义重却阻碍重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插叙补充细节,同时配以卓一航的内心独白袒露心声,叙事上手法多样,却使影片短小精悍、情感描摹深刻有力。练霓裳为爱逃离魔教遭受百般折磨,却因爱生恨一夜白头,背后折射了爱情的自我牺牲和爱恨本为一体的两面性;卓一航与她身份截然对立,身在名门正派却渴望争破传统礼教的枷锁和匡扶乱世责任的束缚,虽行侠仗义嫉恶如仇,但难以解决江湖规矩与保有善心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深刻探讨了是非曲直的界限和非黑即白的善恶观,展现个体在传统礼教、内心道义、江湖风云与乱世责任等多重因素之下的压迫与挣扎,最后练霓裳选择出走、卓一航选择等待的结局则让人叹服与爱情的坚守与永恒,为影片赋予别样的悲情色彩,令人深思命运的无情、人性的复杂、善恶的边界,向观众传递了别样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编辑:刘若能)
1993年
导赏:《狭路英豪》是一部风格独具的影片,港式警匪追逃元素的融入让本片发展跌宕起伏,线性叙事紧凑富有张力,危机四伏的押送过程令观众保持高度紧张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节设置扣人心弦,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如那达慕大会上的近身搏斗令人目不暇接、飞车追逐令人心惊胆战、村庄枪战迅捷利落,配合快速剪辑和灵活自如的移动摄影,为观众营造了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公路片元素的融入为叙事增加了新奇色彩,雷小宝一路押送陈子良从呼和浩特到北京、武汉和广州,地点不断变换,路程也惊心动魄、荡气回肠,逃亡途中的险象环生亦令人深思人性的善与恶。本片的摄影由顾长卫担纲,明黄、深红等色彩使用浓烈而大胆,使本片充溢着热血与豪迈的激情,镜头运动流畅自然,多角度机位的把控使视角灵动全面,对那达慕大会的磅礴生命力、祝酒歌悠长吟唱的忠实纪录向观众传递了蒙古草原上的独特民族风情。《狭路英豪》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姜文饰演的雷小宝独具性格魅力与张力,勇敢正直是他的性格底色,矫健的身手和勇猛的身姿之下是高昂的生命力和不服输的男儿气概,豪情万丈亦不失细腻柔情,其与陈子良患难之交的友情塑造亦生动深刻,两人不打不相识,在逃亡过程中慢慢加深了解,摆脱了对彼此的偏见,雨夜对打后仍能不计前嫌把酒言欢是洒脱豪迈的人生态度,一同烧香祈福和村庄枪战的鼎力相助则是人性之善的最好表达。陈子良无辜受冤,其对正义的信任令人动容;雷小健作为雷小宝的妹妹,她与陈子良之间爱情的坚持与自我的牺牲则为影片增添了几分柔情和感性。《狭路英豪》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紧凑连贯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影像风格令人影响深刻,值得一看。(编辑:刘若能) 
1991年
导赏:1991年吴宇森执导的《纵横四海》作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侧影,在塞纳河畔奏响一曲血泪交织的激情绝唱,在暴力美学中开出了浪漫主义的花朵。《纵横四海》中的镜头达成某种微妙的平衡,狂野不失柔情,甚至倾注了更为浓厚炽烈的情感投射,“情”字围绕全片其间。既有阿占飞身接画时标志式的暴力慢镜头,阿海驾驶飞车冲向游艇的火光冲天后浓烟四起,古堡中二人接连腾空而起倒挂在繁复吊灯上,利用杯中红酒看穿遍布的红外线,频率一致的默契和叼着酒杯下腰的设计在惊险之余增添戏谑,佯装残疾的阿海腾跃而起,连续的飞踢配合动感打击乐带有极强的韵律感;同时亦不失几分文艺腔调,阿占在古堡天窗洒落的月光之中身影矫健,红豆撑伞独立雨中落寞等待,阿海在轮椅上与红豆徜徉在舞池中央,温柔与落寞在镜头中流转。《纵横四海》中,钟楚红、周润发、张国荣的“黄金三角”之间的情感关系牵扯着人的心扉,自由与羁绊的抉择依旧鲜活,红豆在两个男人间的两难境地,代表了追求“刹那”还是“永恒”的人生选择。阿海用玩世不恭掩藏深情,生性自由洒脱,想活出“刹那的光辉”,留给世界的是潇洒背影;阿占承载着兄弟情和爱情的双重煎熬,爱意化作永恒的守候,使硬汉柔情有了具象化表达。黑暗童年的闪回道不尽孤儿的悲情坎坷,驾驶红色跑车驰骋在海滨大道的快意人生和阿海说“春梦了无痕”时的洒脱背影将意气风发的日子永恒定格,它让所有关于黄金时代的想象,永远停驻在巴黎的细雨与香港的霓虹之间。(编辑:刘若能) 
导赏:1991年上映的《监狱风云2:逃犯》是《监狱风云》的续作,导演林岭东延续了前作刚硬写实的风格,狱中帮派斗争与私人恩怨之间的矛盾更为深化,冲突更为激烈,影像色彩浓郁炽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节发展扣人心弦,对人性阴暗复杂面的揭示淋漓尽致,对命运悲欢的探讨亦发人深思。相比上一部《监狱风云》,《监狱风云2:逃犯》融入了更多情感元素,更为详细地交代了阿正坐牢的前因后果和悲痛往事,对父子之间的亲情与怨怼有更为深入和生动的刻画,阿正为人父却无法照顾阿良只能将其送入孤儿院的愧疚无奈、身为人子却无法为母亲送终的悲痛与辛酸都催人泪下。阿正在狱中以特别的方式祭奠母亲更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细腻与柔情,而他几次搏命出逃都是为了儿子阿良,父子亲情感人至深。阿正与龙哥的相处则为基调沉重的影片带来几分诙谐气质,大圈龙的角色为人仗义、正直,充满豪气,陈松勇的表演自然、真实、淳朴,阿龙与阿正成为难兄难弟,上山下海历经万难,多次命悬一线,亡命溃逃途中相依为命,两人坐在墓碑旁,龙哥谈起自己流亡半生、如草芥般飘零的命运,人生的悲欢就此淡淡带过。《监狱风云2:逃犯》以一场出逃和残酷的打压为开始,伴随滂沱的冷雨营造了肃杀冷冽的氛围。愈发严重的帮派斗争与内乱使监狱时时刻刻萦绕着剑拔弩张的气氛;在新年和谐的歌声,帮派之间的暴乱冲突骤然爆发,烟雾缭绕的场景设计增加了不安的气氛,对鬼见愁狠戾击打的镜头特写揭示了狱中管理的暴虐,台上喜气洋洋的新年对联与台下的一片惨状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反讽气质。一如片名,全片围绕着阿正的几次亡命出逃为矛盾核心,对亲情的向往与眷恋迫使阿正以命相搏。片尾警察一拥而上,在儿子面前将阿正铐上手铐,伴随着少年绝望的哭号,增加了浓郁的悲情色彩。当阿正终于决定以暴制暴惩治鬼见愁,却依旧是惨烈与血腥的结局收尾。其他狱警终于一同奋起反抗滥用职权的鬼见愁和阿正转好的牢狱生活结尾为影片带来几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正义气质,而“天是棺材盖,地使棺材板,喜怒哀乐时,全在棺材里”的悲剧本质难改其底色。(编辑:刘若能)
1989年
1988年
导赏:影片是由罗烈指导的古装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迎来新的创作高峰期,在这个时期不仅影片创作数量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开始借鉴成熟的类型化商业模式,探索更适合中国内地的电影类型化道路。《南岭传奇》场景设置在古代的寺庙,借助武打的方式弘扬中国传统的武侠精神和武打美学,以“佛学新变”暗喻中国电影新变,为商业类型片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一份贡献。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影片采用“全明星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带有强烈邵氏公司制作风格,并且能够一次又一次的通过明星效应和品牌化制作吸引观众,为影片的“出圈”奠定了基础。在叙事层面,采用最传统也最为吸引人眼光的武侠结合爱情的元素进行影片故事架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影片当中,将观众喜爱的元素进行拼接,包裹影迷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的同时表现出武侠片的审美新变。在人物设置上,类型化的人物设置和大团圆式的完美结局,更好的适应观众对于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结局的向往。正所谓“影视是弥合异化的主体”在影片当中完美的结局和定式的人物类型也是保证观众能够持续消费该类型的前提。最后,在影片的艺术风格上可以窥见对于香港邵氏美学的继承和发展。在突出的创新点在于对于影片符号和主题的处理和细化为中国商业电影类型化作出贡献,影响深远。(编辑:张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