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业明

有片源
2022年
2018年
2016年
斗鼓
斗鼓

导演/

导演:宋业明/
主演:宋禹/孙濛濛/
播放正片
2012年
剧情: 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以后,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博古,李德取得红军军事指挥权,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遭到批判,由于邓小平同志坚持贯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而遭到牵连,被下放到地方劳动改造,周恩来,王稼祥等人出于保护邓小平目的,决定让邓小平同志到红星报担任主编工作,当时的红星报设备了落后,资金紧张,但是邓小平同志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与此同时,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赵赣生,派年轻的红军战士细伢子秘密监视邓小平的工作。邓小平来到红星报社,在陶厂长和他女儿陶子妹的配合下,克服了设备落后,经费紧张等等问题,把红星报的出版工作打理的井井有条。陶子妹是一个有活力,有思想的红军女战士,她帮助邓小平同志完成了很多困难的工作,并且在邓小平同志身边接受了他的政治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邓小平同志在红星报担任主编时期,正值国民党对中央苏区采取第五次围剿。由于李德、博古推行错误的军事思想,红军在正面战场接连失败,损失惨重,士气低落,为了鼓舞红军指战员的情绪,宣传正确的军事路线,邓小平同志恳请毛泽东写文章来发表。毛泽东出于保护邓小平同志。在红星报匿名发表了文章《吉安的占领》,遭到赵赣生的追查,在关键时刻,陶厂长挺身而出,为了保护邓小平同志冒名承担了全部责任。遭到了关押和审讯。但陶厂长始终没有把邓小平同志暴露,后经周恩来,王稼祥同志的保护,得以出狱,在随后运送铅印机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机器,不惜牺牲自己,引走了国民党的追兵。 在邓小平身边监视他的红军战士细伢子,是一个热血青年,对党的事业十分忠诚,但是没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只会服从上级命令。一开始对邓小平十分不信任,但是在邓小平同志高尚的人格魅力面前,渐渐的开始审视自己的革命思想,接受了他的正确思想,从一个只会服从命令的军人,变成了一个有自己政治思想的合格的红军战士。同时,他和陶子妹之间也萌发了爱情的萌芽。在一次为前线护送报纸的任务中,为了保护陶子妹,不幸牺牲。 在红军斗争最困难的时刻,正是邓小平同志和他主编的《红星报》鼓舞着全军的士气,宣传着正确的军事思想,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指明了道路最终,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正确的军事思想得到承认,邓小平同志也恢复了中央政治局秘书长的职务,红军也从此走上了正确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在出任中央政治局秘书长之前,把红星报的担子交给了年轻的陶子妹,尽管经历的种种磨难,但是红星报一定会继续办下去,为红军战士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革命胜利后,已经是老年人的陶子妹又一次见到了邓小平同志,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2011年
2007年
导赏:电影《八月一日》以“八一南昌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主线,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叙事主体,着力塑造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物形象,以细腻的笔触探寻当年南昌起义领导人的心路历程,深入开掘年轻共产党人在寻找和探索的道路上,思想的激进和勃发、行动的果敢和冲动,以及那种奠定他们日后成为伟人与元帅的革命激情与智慧,着力表现他们当年心灵所承受过的、曾感悟过的人生抉择,弘扬他们在生死关头苦苦追寻、探求劳苦大众解放的革命献身精神,为观众展现一批面貌一新、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共产党领导人物群像。影片把周恩来放在矛盾的中心,从“情”和“智”两方面加以塑造,他不再只是冷静的指挥者,他也有儿女情长渴望爱情的时候。贺龙粗中有细,关键之时会流露出几分草莽味。为了使自己手下的团长魏老三认错,他背着枪绕着场子一圈圈地跑,一圈圈地加重身上枪的分量,直到魏老三认了错,他也累得摔倒。另外,在展现贺龙和叶挺这两个人物的“土”与“洋”不同风格时,影片用许多生动的细节,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生活气息。导演还从“只求神似不求形似”为演员选取的出发点,大胆选用香港演员吕良伟、李子雄在片中分别扮演叶挺和汪精卫,两位演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创造力,演出了自己的特点。《八月一日》在影像叙事和修辞风格上有非常明显的突破和进步,在同类题材电影中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意义。正如导演宋业明所说:“应该有一部重读南昌起义的影片出现,必须用一个新的思维来把这一段历史再现给今天的观众,去重读它。”(编辑:方舟)
2002年
1992年
导赏:《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片,延续了系列前作《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大事件、大场面、大制作的特点,宏观的磅礴气势与局部的精细描画相得宜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本片巨细靡遗地真实再现了平津战役的战况进程,其中,为了完成毛泽东对于傅作义“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华北野战军将士在隆冬时节横渡冰河的“下饺子”一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影片对傅作义这一角色的塑造也颇具新意,他不再是简单的敌方反派,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和决策过程的军事领袖,此般观念创新,使得影片更具深度和观赏性。剧情中“进京赶考”一段“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慨,体现了平津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建立新政权的伟大开篇。《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凭借其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斩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荣誉,是我国战争文献故事片中的精品佳作。(编辑:曾奕琦)
1990年
导赏:“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史诗巨制,本片以极高的规格逼真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解放战争中扭转乾坤的开局形势。影片讴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统帅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指战员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影片的主线表现了围绕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国共两方在统帅部的决策、前线司令部的谋划以及战斗部队的交火等多层面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交锋,并在其中穿插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战况、毛泽东与肖三回忆青少年时代、华北野战军的调动、奇袭西柏坡、蒋介石就职会、蒋经国试图经济改革等若干事件,表现出战争中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深刻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本片揭示出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所致,而是有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民怨沸腾的深刻根源,极具历史厚度。《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既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在细节上抒情写意,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如序幕中气势磅礴的冰裂,和毛泽东爬上黄土高坡;塔山阵地战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小战士牺牲和缓缓飘落的红围巾;万籁俱寂中铁丝网上挂着的棉絮和军号……这些具有史诗质感和情绪张力的视听造型,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