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禾

Lv Xiaohe

有片源
2011年
导赏:电影《郭明义》采用纪实手法拍摄,以郭明义两次为白血病患者寻找造血干细胞配型过程为主线,穿插主人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将其成长历程、工作经历和生活片段搬上大银幕。影片力求还原郭明义的家庭和鞍山齐大山铁矿的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透过一个个真实的细节,讴歌了郭明义扎根基层的崇高品质,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在刻画郭明义角色上,主创人员从鞍钢对角色的影响、父子间的传承、雷锋的榜样力量三部分着手,深入发掘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郭明义能够坚持做到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践行着对党和人民忠贞的精神根源。郭明义从军队转业进入鞍钢工作,做过多个岗位,最终还是坚持在基层,和一线工人们在一起工作,还采取自学的方法学技术,提升岗位技能,爱岗敬业、勤于学习也成为郭明义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郭明义》中的郭明义是“平凡的英雄”,影片消除了英雄与群众的距离,让英雄走下神坛,把英雄还原成一个真实的可敬的人。对于郭明义的所作所为,他的家人也曾经历了抱怨、从不理解到支持的过程,周围人心理历程的变化也助推主角的行为更加真实可信。英雄也在不断地感召群众,《郭明义》中,郭明义从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着手,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工友被他的事迹所感染,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深刻影响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活动中。电影《郭明义》也是导演陈国星继《孔繁森》《第一书记》后的另一部个人传记片,也成为他个人作品谱系中重要的一环。(编辑:方舟)
2007年
2004年
剧情: 在北方的一个小山村里,张树声和郑大麦是两个曾经出生入死的老战友。这天,正当两个年过花甲的老伙计忙着给孩子郑小龙和张秀春举行定亲仪式时,兴致正高的郑大麦却在席间突然呕吐起来。放在以前,郑大麦的酒量作为老战友的张树声是知道的,这次即便是高兴,但郑大麦的呕吐症状却引起了张树声的担心。果然,在第二天的检查中,郑大麦被确诊为胃癌晚期,而且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掰指可数。   本来,张树声是想把郑大麦的病情瞒下去的。但不想两人在酒馆喝酒后时,性格直爽的张树声却不慎说出了实情。让张树声没有料到的是,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郑大麦却表现出出人意料的镇定。   郑大麦身患绝症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后,村长郑欢实就想着要在郑大麦有生之年给他解决一块为儿子郑小龙盖房子的宅基地。谁知道这个求之不得的好消息竟被郑大麦以要给后世子孙留点口粮地为名,给婉言拒绝了。   就在大家伙都为郑大麦的病情忧心如焚时,郑大麦带着未曾了却的心愿只身来到了北京,他要亲眼看一看过去只在梦中见到过的天安门、飞机场。郑大麦回村后,张树声决定提前把两个孩子的婚事给办了,这事尽管遭到了老伴的反对,但张树声依然在同族亲戚的帮助下,开始着手准备两个孩子的婚事。   郑小龙和张秀春喜结良缘那天,张家湾和郑家屯迎来了两个村子最热闹的一天。当乡亲们们赶来为两个新人祝福时,辛劳一辈子的郑大麦以一个传统的答谢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03年
时传祥
时传祥

演员/

导演:杜民/
主演:吕晓禾/姜华/
播放正片
剧情:版本一   方律师在敬老院里找到了解放前在刘家做过使唤丫头的沈奶奶,向她了解有关陈家女儿的下落。从沈奶奶那里方律师得知:傅作义手下的一名军官陈纳理与她家的大小姐刘兰英好过一阵。49年北京解放前,陈纳理没来得急与刘兰英结婚就跑到了台湾去了。后来,刘家小姐生了个女儿,但害怕家丑外扬,当时就把孩子扔到了崇文门外一座公厕旁边。正巧,掏粪工时传祥经过这里时把孩子抱回了家。北平解放后,时传祥把孩子送进了军管会的福利院,并给她取名叫解放,现在她已经是一名小学教师。   当方律师找到解放时,解放却不肯承认这个事实,但当谈起时传祥时,解放又表现得异常健谈。时传祥15岁那年从山东逃荒来到了北平,昏倒在了大街上,被一名掏粪工所救,由于生活所迫,时传祥也当起了掏粪工,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来,时传祥每天背着上百斤重的粪便,以至于后来脚上长了瘤。因为一直把“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时传祥后来当上了全国劳动模范并受到当时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其他领导人的接见。当刘少奇握住时传祥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时,时传祥激动不已。刘少奇鼓励他说:“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做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咱们是分工不同,但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人”。   从那以后,时传祥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环卫事业,而且让自己的儿子时纯利也加入到这个光荣的行列当中来。 版本二   时传祥15岁从家乡逃难来到北京,迫于生计背起粪桶当了一名生活在最底层的“粪花子”,饱受了粪霸的剥削压迫,遭人白眼,受尽了凌辱。 解放后他当家做了主人,感到了尊重与平等,他竭尽全力带领环卫工人为市民服务,提出“宁愿脏一人,换来万家净”的口号。他被评为劳动模范,在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 文革中,时传祥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一样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他被遣送回乡,放下了他热爱的事业,但他深明大义,教育子女接过他无法继续背下去的粪桶,走进千家万户,为人民服务。 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再也不需要工人背粪桶了,旧北京的茅房没有了。当年迫于无奈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遗弃在茅房里的一位现已在美国定居的小姐,正委托律师寻找孩子。而那个女婴当时被时传祥救了性命,送到福利院并为她起名为石解放,现已长大成人,时传祥勤劳朴实的精神影响了她的一生,她立志为人民服务一辈子。当年的小姐将百万财产投入了北京的环保事业。  
2001年
导赏:作为一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导演陈力遵循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思路,在《月圆今宵》之中从普通人生存空间和情感世界入手,描写平民之间生动复杂而又相爱相杀的人际关系,着重展现人物情感命运的家庭戏、生活戏,从琐碎、吵闹、互助、温情的细枝末节中抓取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本质,表现人物真善美的一面。陈力导演作为一位女性导演,对人物的把握和生活的观察存有细腻阴柔的气质,在人物刻画和人物叙事上以人道主义情怀进行塑造和建构,影片中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角色,而是以人物性格缺点和道德缺陷塑造人物,展现人物“坏”的一面,然而人物终将被真情感化,被人情的真善美所召唤,投入到邻里和睦社区的怀抱之中。《月圆今宵》的故事结构属于“散点”叙事,通过多组不同的居民所遭受的难事来表现居委会主任的处事方式与处世态度,从方式与态度之中自然地流露出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居委会主任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一个岗位,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意愿,也代表社区街道居民的民心与民意,所展现的是社区街道的精神面貌,因此居委会主任不仅是社区群体之中的关键人物,也是实现人民憧憬美好生活愿景的重要枢纽,传递出的是社会价值观。影片通过塑造新老两位居委会主任,表现新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代际冲突与相异之处,同时又表现新老两代之间的承继关系。奚美娟扮演的大学生出身的居委会主任,开始时只是想以居委会为跳板,而后心态发生转变,渐渐喜欢上这份工作,彭玉饰演的刘娘其语言、动作和处事方法俨然是一个典型的居委会大娘形象,其为人热情豪爽,对待居民掏心掏肺,最终在送难产的孕妇去医院途中心脏病发作逝世,令人动容而又惋惜,最后凌宇接过了刘娘留下的三轮车,成为下一个接力者与传棒人。影片以塑造人物的真善美讲述人间真情,颂扬灵魂的美德,散发灵魂的光辉,让温情流入观众的心中。(编辑:张苏慧)
2000年
1999年
导赏:巨制史诗电影《荆轲刺秦王》由陈凯歌执导,巩俐、张丰毅、李雪健、王志文等群星主演,获得第19届金鸡奖最佳摄影、最佳美术等5项荣誉,以及第52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本片制作精良考究,画面宏阔典雅,殿宇设计雄伟华丽,战争场景紧张刺激,以厚重且独到的历史观念再现了荆轲刺秦王这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传奇故事,发掘出在《史记》的盖棺定论下有可能被忽略的人性内涵。电影《荆轲刺秦王》中,原故事的家国意识和英雄色彩被弱化,个体情感和精神痛苦才是导演所倾心强调的主题。编剧将文人思考与史实相融合,进行了戏剧化的拆解重述,细腻铺陈秦王和荆轲的人生际遇,讲述其与赵姬、吕不韦、嫪毐、燕太子丹等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何导致了悲剧性的命运,围绕“蕲年宫之变”等宫闱秘史展开叙事,最终引出“图穷匕见”的高潮冲突,阐释“一个帝王怎样变成了暴君,一个平民怎样变成了英雄”,通过解读历史投射出现代观念。片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无法悖逆历史的游戏规则,一切矛盾和伤害都是别无选择的宿命安排。在杀戮与权谋的隙缝中透露出的人情味,为抽象的历史人物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政治斗争与爱恨情仇的角逐,更是营造了激烈与低沉两种叙事氛围,起伏之间,让观众产生一种更为刺激的观影体验。影片于1998年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寓意“黄钟大吕,振聋发聩”(陈凯歌语)。虽然在上映时代曾经票房遇冷,但《荆轲刺秦王》历经时光“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考验,其历史怀想和艺术抱负已经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不容错过的力作。(编辑:曾奕琦)
1996年
导赏:韦林玉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的摄影师,他在我国影坛上,以拍摄过《农奴》《苦菜花》《风雨下钟山》等影片而闻名,这次他在担任导演的同时又发挥自己的特长,兼任了摄影。这部电影是一部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最终解放大西北地区的壮丽史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凝聚了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的鸿篇巨制。影片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舞台,通过精心构建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观众将跟随人民解放军的脚步,亲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大敌人的壮丽征程。影片中的每一场战斗都扣人心弦,每一次胜利都令人振奋,让人深刻感受到革命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电影《大进军-解放大西北》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更凸显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士们与当地百姓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敌人的感人场景。这种军民团结、共同抗敌的精神,是影片最为动人的地方之一。它告诉我们,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引发了观众对于历史、战争和人性的深思。它让我们思考战争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和平时期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寓意和象征,让人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1994年
导赏:《十字架下的魔影》是一部具有丰富视觉元素和曲折情节性的悬疑惊险电影,由潇湘电影制片厂于1994年出品。故事背景设定在1949年渡江战役前的江城解放区,地点是仁爱医院和其毗邻的基督教堂。国民党特务在其头目“黑月一号”的组织策划下实施着代号为“午夜幽灵”的秘密杀人计划,妄图摧毁我新生政权。智勇双全的侦查队长龙一雄面对复杂的案情和扑朔迷离的线索,展现出了出色的推理能力和勇气魄力,冷静分析,去伪存真,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坚定,最终一举擒获潜伏的“黑月一号”及其党羽,粉碎了敌人凶险阴谋。本片的导演王学新在当时是与潇湘电影制片厂周康渝、上影厂沈耀庭、北影厂李文化合称大陆四大赚钱导演。他能够很好地驾驭悬疑、恐怖以及主旋律元素,在多种电影类型中自由驰骋,形成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本片在故事设定、艺术风格和创作意趣上可能受到1990年著名惊悚片《圣·保罗医院之谜》的影响,通过医院、教堂、停尸间等场景的设置,以及接连不断的凶杀、盗尸等情节,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增强了电影的视觉冲击力。(编辑:路明慧)本片被公认为90年代最后一部经典反特片,在创作风格和故事立意上已经完全脱离了七八十年代的传统反特片,不仅包含反特谍战元素,更趋向于侦探推理电影,并融入了恐怖惊悚风格。影片中出现多重情节反转和人物身份反转,虽然在故事逻辑严谨性上略有遗憾,但却是为开创电影商业性和娱乐性的一次大胆尝试。
1993年
导赏:以当代英雄苏宁为原型摄制的影片《炮兵少校》是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昂奋之作。本片以真实细腻的艺术笔触和朴实无华的电影语言,描绘了楚宁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现代军人形象,将崇高的思想和理性的辨寄寓于浓烈的情感氛围之中,激越而又凝重,启人哲思。影片开场展现了在1969年春的一场局部反侵略战争中,楚宁所在炮兵连为了及时通过敌人的布雷区,许多战士情急之下冲进雷区,以血肉之躯滚雷的场景。这悲壮的一幕让楚宁痛定思痛:现代战争是高科技的较量,光凭勇敢与牺牲在一场现代战争中是难以获得胜利的。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楚宁专心致志研究军事科学,在炮校学习期间他先后发表了数十篇有见地的军事论文,并经过战例研讨与反复测算,提出将我军步兵冲击阵地前移的大胆建议,并在质疑中经受住了考验。在和平时期,军队和军人该如何彰显存在价值?环顾四周,许多从前的老战友纷纷转业,在物质主义时代大潮中成为“一架冷酷的赚钱机器”;而论职务,同军龄中属楚宁最低,“将军梦”可想而知难以实现。优渥的家庭条件本可为楚宁提供一条舒适的退路,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献身国防这条艰难的道路。怀着对“战争的不祥鸟喜欢在和平树上做巢”的深刻领悟,楚宁坚持军人职守,把实现国防现代化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他用警惕的目光审视世界格局,研究海湾战争等当代最新战例,努力提高部队的国防意识,并且参与创办少年军校,尽心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保卫者。他说,“有一种人叫不识时务,我就是这种人”,而这种“不识时务”的精神,才正是今天支撑我们军队、民族和国家的脊梁。(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