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运成

有片源
2022年
导赏:影片《邓小平小道》讲述了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在江西南昌城郊的原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三年零四个月的劳动生活。当年的小平同志家国情怀系于一身,一边劳动,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但仍然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如影片所揭示的那样,一条乡间小道延伸出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这是一部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的描写伟人的作品。影片的创新点就在于在平凡中见伟大,在逆境中现刚毅,在磨难中现真情,在实践中出思想。电影是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特别是在表现塑造领袖人物的电影创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影片有三好:编剧好,导演好,主演好。编剧王兴东对这个剧本辛勤耕耘了十多年,真是下了苦功夫、深功夫、细功夫,而且这个创作在了解领袖人物上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卢奇更是奉献了他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这部电影主题开局特别深刻,特别深邃,立意非常高。”电影展现出了邓小平同志刚毅坚忍的政治品格和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怀,以及作为父亲对子女深深的爱。细腻扎实的剧作,炉火纯青的表演,朴实无华的导演,熔铸成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所说,《邓小平小道》通过邓小平在中国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伟大人格魅力的深刻呈现,为伟大转型时期的中国历史留下影像记录,也必将以其深刻的思想水平与精湛的艺术水准留名影史。(编辑:大陆)
2017年
2015年
2013年
2012年
剧情:故事发生在中央苏区的龙口村,村庄与县城隔河相望,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等郎妹凤子8岁那年嫁到有钱人家,两年后她的丈夫才出世,十年后,凤子出落成一个纯真美丽的少女,与撑排工桃生暗暗相恋,却苦于不能结合。这时,红军积极响应提倡解放妇女,鼓励凤子享受婚姻自由,在众人的帮助下,凤子恢复了自由身。 一个月后,村里开大会动员青年报名参加红军,土戏台上凤子唱扩红山歌,遭到珍嫂的奚落,桃生知道后去找珍嫂指责她欺侮凤子,为了给凤子争回面子,最后桃生报名参加了红军。凤子不舍得桃生走但又不好拖后腿,便决定与桃生结婚。在茂叔的主持下,婚礼简单而又热闹。1933年春,第四次反围剿打响了,送兵的锣鼓震天动地,桃生要上前线了,凤子塞给他一把长命锁,依依不舍地送他出了门。前线缺少粮食弹药,茂叔发动全村妇女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妇女们竭尽所能,积极参与。凤子等妇女积极帮助兵工厂熬土硝,做引线,茂叔要大家为兵工厂保密。 阿翠也是穷苦出身,因被黄斑虎抢去做了小妾,经常遭受妇女们的白眼。她成天孤独一人,落落寡欢,感到很自卑。只有凤子了解她,同情她,经常与她谈心,帮她照看孩子,俩人情同姐妹。妇女们把捐献物资送进祠堂,却向茂叔捐献了几粒子弹。事后凤子问阿翠子弹的来由,她说是去白区卖油炸米果向白军士兵换的,却遭到珍嫂的怀疑。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了,妇女们欢欣鼓舞!这时茂叔和一位戴眼镜的红军干部,却带来了桃生等人牺牲的噩耗,凤子伤心欲绝。半年后(1933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伤亡惨重,刘强给茂叔下达了紧急扩红任务。凤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动员根子去报名,情急之下答应以身相许,便与没有爱情的根子结了婚。成亲的第二天根子就匆匆上了前线。 后方妇女又开始了紧张的支前活动。阿翠用身体换子弹的秘密被珍嫂知道了,珍嫂当众骂阿翠无耻给苏区妇女丢脸,阿翠无地自容,终因受不了众人的指责和漫骂,上吊自杀了。茂叔收养了阿翠留下的婴儿。 1934年春,戴眼镜的红军干部回到村里告诉凤子,根子在前线负了重伤被抬回来了。凤子心情沉重,无微不至地照料根子,根子伤愈后成了瘸子,失去了性功能,但凤子并不嫌弃他,在疗伤过程中,两人慢慢地建立了感情。 某天,凤子在桃生家上香时发现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桃生回来了,百感交集的凤子将事情告诉了根子家人。为了和桃生解释清楚根子提酒来找桃生,根子道出真相。桃生震惊欲怒打根子。凤子来找桃生,痛苦无语,凤子心痛欲裂。在苦苦挣扎后,凤子为安慰伤残的根子,许诺会伺候他一辈子,根子听了很感动,然而凤子却整天以泪洗面。 根子终于明白凤子的心其实在桃生身上,凤子的痛苦和挣扎被根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憨厚老实的根子最终选择了退出,要求到兵工厂去巡逻。根子妈、珍嫂等张罗了复婚酒,茂叔等人高兴地前来庆贺。此时,桃生躲在山林里偷画兵工厂的地图,被巡逻的根子发现,根子被特务杀害了。凤子知道桃生是特务,以死相威胁要桃生去自手,但桃生不知悔改,情急之下,凤子拿出簪子剌入桃生胸口,此刻的桃生因无脸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和村子里的相亲们,双手握住簪子,用力往深处一插,跪在那里,脑袋耷拉下来。 河边,秋风萧瑟,秋雨霏霏。满天星星,河水静流。妇女们在河边祭奠丈夫,千万盏河灯载着思念飘向远方。
2011年
剧情:为了侦破一起案件,女警官王玉荣乔装扮作普通游客,准备在火车站抓捕罪犯。三天之后,歹徒终于上钩,王玉荣成功破获这起大案,却在与歹徒搏斗中受了伤。得知妻子受伤,丈夫王军十分心疼。王军同样也在公安战线上工作,所以对妻子的工作非常理解,但他又不得不替妻子担心。只能默默的守在妻子身边。女儿晨晨在两人面前快乐地跳舞,让王玉荣忘掉了所有的疲惫。    一次王玉荣带队扫黄,萝莉莉和其他一些三陪女被逮捕,警员陆艳因为拍摄了抓捕现场不雅的画面,萝莉莉对此非常抗拒,与公安干警发生激烈冲突。这时王玉荣出现,得知原因后让陆艳把不雅的画面删除。    萝莉莉在拘留所绝食,也不听人劝。王玉荣耐心教导新来的警员:警员的职责是挽救她们,帮助她们找回失去的尊严。在王玉荣的耐心劝导下,萝莉莉的情绪渐渐平稳,王玉荣知道了她的难处,拿出个人工资,给萝莉莉正在上学的弟弟送去生活费,并为她保守秘密。萝莉莉从看守所出来以后,发现王玉荣已经帮自己租下房子,并积极帮助她找工作,并开导她好好生活,重新做人。萝莉莉感激落泪,抱着王玉荣痛哭,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麻醉抢劫案案发后,市局下发命令,要求各级警员在辖区内拉网式排查。王玉荣连续多日没能回家,在抓捕罪犯的地点在人多拥挤的闹事区,为了保护周围群众,王玉荣用身体档住敌人的枪口,胳膊被子弹打穿。女儿晨晨知道妈妈受伤后十分担心,害怕地大哭,王玉荣心里非常愧疚,觉得自己忽略了自己的家人,既不是个好母亲,也不是个好妻子。    然而最让王玉荣难受的,还是亲手逮捕自己的家人。一次办案过程中,王玉荣又第一个发现线索,却发现嫌疑人居然是自己的亲戚郭五一。面对这样的状况王玉荣没有隐瞒自己的发现,案件成功破获。得知亲戚抓了自己的家人,郭五一的妻子父亲找到王玉荣,在单位门口大骂,言语刺耳。面对亲戚的指责,王玉荣忍不住哭了。但她擦干眼泪后,依旧继续工作,并且细心的帮忙照顾郭五一的家人,最终,王玉荣的真心打动了这一家人。在妻子的劝说下郭五一也渐渐开始理解王玉荣的一番苦心。     机械厂员工富大鹏因感情受挫,追求一个女青年未果。决定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绑着炸药到银行抢劫,却阴差阳错闯进了幼儿园。这时幼儿园的李老师和马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唱歌,富大鹏闯了进来,声称自己身上有炸药,挟持了一个班的孩子当做人质。28个孩子都只有4、5岁,吓的哇哇大哭。危急时刻,警局领导决定,让王玉荣装扮成幼儿园保健医生,进入教室。    王玉荣正在陪伴生病的女儿,接到命令后急忙赶往现场,化装成医生进入教室。王玉荣进入教室后,假装给孩子们检查身体,安慰老师,让老师带着孩子们唱歌,以便麻痹犯罪分子,争取时间,同时王玉荣极力稳定罪犯的情绪,获取他的信任,假意说去替孩子取药,准备回去和领导商量对策。    没想到王玉荣走后,富大鹏却识破王玉荣的身份,顿时觉得自己上了当,情绪异常激动,随时可能引爆炸弹。眼看局面即将失控,孩子们和老师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王玉荣不顾个人安危,要求领导再次派她进去,争取营救人质的最后希望。王玉荣进入教室后,机智的与愤怒的歹徒展开周旋,最终趁罪犯一时注意力分散,果断开枪,击毙罪犯,救出了三十名人质。但这是定时炸弹早被富大鹏启动,距离爆炸时间只剩下15秒。王玉荣果断抱着两捆炸药冲出人群,将炸药扔在了远方的空地上。    人质得救了,家长见到孩子安然无恙,都激动的哭了起来,围观的人群激动万分地高呼“警察万岁”,王军站在人群中,王玉荣满脸伤痕,看着丈夫默默地流泪。
剧情: 程心阳是某县检察院公诉科的女检察官。她身患红斑狼疮二十多年,数度走到死亡线上。因此,成就了她独特的生死观:只有工作,才能证明自己是个活人。 双胞胎大虎和二虎无意间卖了一些恐龙化石给小贩郭天龙,当得知其价值后打算收回化石。但是,与患有脑溢血的郭奶奶发生争执,郭奶奶意外地倒下。 细心的程心阳在分析案情时从中发现了诸多疑点,经过反复咨询、推敲与论证,终于找到了导致郭奶奶真正的死因,不仅还两兄弟以清白,并且争取让他们及时参加了毕业考试。 突然间发现了恐龙化石和恐龙蛋的郭天龙鼓动村长将化石全部保留下来并建博物馆吸引旅游,不成想却引来了国际文物走私贩韩文轩。韩打着香港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席旗号同意出资建馆,但先要将化石运到香港。在发财心切的郭天龙的鼓动下,村长和村民们将恐龙化石交给了韩文轩。 紧要关头,程心阳从闻讯中发现了其走私文物的企图。于是,她马上向上级汇报,会同侦查部门开始了调查。正因为她出色的工作,使得公安机关将犯罪集团一举抓获。 在和韩文轩的正面交锋中,程心阳通过心理战撬开了韩文轩的嘴巴,为追回国家珍贵文物争取了时间和证据。 在法庭上,程心阳宣读了公诉书,看着韩文轩等罪犯认罪伏法的样子,心里充满了骄傲。
2009年
导赏:该片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便投入拍摄,迅速捕捉并呈现了灾后的真实景象以及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坚韧。电影以两个普通家庭为线索,细腻地描绘了人性中的诚信、关爱与无私,展现了汉蒙两族之间跨越地域与民族的深厚情谊。影片通过两个家庭的视角,讲述了一段跨越千山万水的情感故事。在汶川地震的肆虐下,无数家庭遭受重创,而远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人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份痛苦。影片中,一位蒙古族父亲为了履行对儿子的承诺,毅然踏上前往汶川的征途,与一位汉族母亲在灾区相遇,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最终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们见证了灾难的无情,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与希望。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鲜明而深刻。蒙古族父亲以他的坚韧与执着,展现了草原儿女的英勇与担当;汉族母亲则以她的温柔与坚强,传递了中华民族女性的伟大力量。两位主角在灾难面前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他们的情感纠葛与心灵碰撞,成为了影片最为动人的部分。同时,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灾后世界。海涛导演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把握,为影片赋予了深刻的艺术魅力。在灾区的拍摄中,他大量使用了肩扛镜头,以质朴、真实的影像风格还原了灾难现场的氛围;而在草原的拍摄中,则采用了相对固定的机位,以辽阔、淳朴的画面展现了草原的壮美与宁静。这种动静结合的拍摄手法,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也深刻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思想。该片不仅是一部关于灾难的电影,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和民族情谊的力作。影片通过两个家庭的细腻情感故事,讴歌了党的民族政策,凸显了大灾面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编辑:张昕一)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