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荫楠

Yinnan Ding

有片源
2020年
导赏:《守望相思树》根据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军区三角山边防连长李相恩为救战友牺牲,妻子郭凤荣为寄托哀思在丈夫驻守的哨所旁种下樟子松,独自抚养幼子长大,用一生守候丈夫的真实故事改编。《守望相思树》以近40年的时间跨度完成对两代军人的形象塑造,导演以简洁的镜头语言歌颂了中国边防军人和他们家庭的牺牲奉献精神,通过因聚少离多两地书信频繁来往、电话中的互诉衷肠等极为普通的细节刻画出主角张忠良和诺丽丽的甜蜜时刻,为两个人的情感积累做出了合理的铺垫,对之后的叙事埋下伏笔。导演放弃宏大叙事,倾注更多的精力于细微的“点”来铺陈叙事,用相当的篇幅来讲述传承情怀。在张忠良不幸被洪水冲走而牺牲后,纯朴倔强的诺丽丽抱着儿子在河边苦苦等待,也没能等到丈夫归来。她拒绝在抚恤金领取文件上签字,也没有接受婆婆让其改嫁的建议,而是独自将幼子抚育成人。并在丈夫生前连队附近的山坡上植下了一棵相思树,让相思树代替她的守望。对于军嫂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贡献,导演用极为精湛的镜头表达了出来,演员贴近生活的表演赋予军嫂最美的形象,通过相思树的故事,讴歌边防军人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以及让更多人看到军嫂的伟大、理解军嫂的艰辛、更懂得“岁月静好”背后,是无数军人家庭的无私奉献。影片结尾处设计了范晓罗与夏小雨等几对军人婚礼的情节,正是反映了这种情感的延续与传承。此外,影片展现出的北疆美丽景色,也提升了这部电影的艺术质感,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观感。(编辑:方舟)
2014年
2011年
导赏:电影《左利军》是一部以真实人物和事件为基础创作的影片,讲述了北京市海淀公安分局甘家口派出所一名普通社区民警左利军的故事。左利军在12年的警察生涯中,没有侦办过惊天动地的大案,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通过点点滴滴的凡人小事,无私奉献,深深刻在居民心里。在他牺牲后,数百名社区居民自发设置灵堂深切悼念,数万名大学生在网上追寻传播“左哥的故事”。虽然故事以悲剧收尾,但更是归于舒缓平淡的一种绚烂。电影展现出真实的左利军是一个“贫嘴张大民”似的人物,他用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潜移默化地化解着矛盾。他意识到:要管理好社区单靠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要靠感情,要把老百姓都当成自己的亲人。要有一双跑不烂的脚底子,要有一对善听意见的耳根子,要有一颗火热的心窝子,要有一张耐磨的嘴皮子。希望观众除了看到人民警察的工作状态,也同时碰触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柔软角落。影片无疑是动人无比、震撼心灵的。邵峰的表演朴实、生活化,完美诠释了片警左利军的一生,通过平凡的故事,展现了左利军作为普通人的伟大之处,让观众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的力量。其实人物传记片最有魅力之处就在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话剧中“一戏一格”是高境界。像左利军出身农民,曾当过消防兵,转业后当了民警。有个细节,他在冬天值夜班时,仍保持着当年当消防兵时的习惯——穿着秋衣秋裤睡觉,为的就是有紧急情况时不耽误出发。人物片需要充分的细节来展示。总之,电影不仅再现了左利军的先进事迹,更是对“人民警察爱人民”的颂扬;不仅是对一位普通警察的致敬,更是对所有默默奉献的基层民警的颂歌。(编辑:大陆)
2009年
2005年
导赏:《鲁迅》是丁荫楠导演继《周恩来》《邓小平》后的又一传记片力作。影片呈现了鲁迅先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以纪实风格为中心延伸虚幻梦境,为观众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可亲的鲁迅形象。鲁迅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家、革命家与思想家,其存在往往被赋予价值感召使命,他高尚的政治素养与革命情怀被放大呈现,为大众所熟知。但《鲁迅》无意于加强鲁迅先生已有的片面化形象,而尝试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角度,结合真实史料,还原鲁迅作为一个真真切切的“人”的形象。他与儿子洗澡嬉戏,牵着儿子小小的手逛街买糖;他将家作为庇护所提供给瞿秋白、萧红等人暂居,以自己为梯子,帮助其他革命者翻越困难阻碍;他前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撑伞独行,视死如归。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与情感流露的时刻并没有削弱鲁迅形象的高大,反倒为其更添人性光辉。本着对细节刻画的重视,《鲁迅》没有走马观花地叙述鲁迅的完整人生,而是娓娓道来他积淀了全部感悟与智慧的人生最后三年。作为人物传记,影片坚守了创作上的纪实原则,以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作为影片总顾问,并结合大量鲁迅手记、他人记述,尊重鲁迅先生的生活事实。同时,影片并未停留于对现实素材的堆砌,除了展示鲁迅人生的精彩切片,导演以七场梦境,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梦境中有魑魅魍魉、有故交知己、有其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观众跟随一场场梦境潜入鲁迅的意识深海,窥见坚强、挺拔的革命斗士内心的失落、压力与彷徨。丁荫楠导演以他一贯的诗意风格外化了鲁迅内心的爱与痛,影片既跳出了客观现实的单调,又不沉溺于主观感受的失真。“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雪花飘落,精神永存。(编辑:海边淡鼠)
2003年
导赏:叱咤风云昨日事,改革不忘邓小平。电影《邓小平》透过一代伟人邓小平晚年复出后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推翻“两个凡是”、推行农村改革、试办经济特区、开设股市、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南方谈话”等彪炳青史的壮举,再现了邓小平将国家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带领中国人民所走过的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征程,以诗意之笔描绘出一代伟人邓小平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影片整体风格简约洗练,演员卢奇生动演绎了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伟大形象。在这部具有经典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的伟人巨制中,丁荫楠导演调度了丰富的电影语言来承载密度极高的信息量,结合常规与非常规的构图表现人物主观与客观的相互转化,全景抒情,近景、特写刻画,两极镜头的对切形成一种巨大的冲击力,表现邓小平高屋建瓴的理论思想和睿智坚强的精神境界。共和国年轻了,邓小平在奉献中老了——影片的结尾银幕上徐徐落下千万朵鲜花,隐喻领袖虽已远去,但他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丰功伟业将继续花繁叶茂,庄重的音乐和高速摄影手法相辅相成,传达隽永的深刻寓意。邓小平以极高的魄力作出具有英明远见的政治决策,敢于突破“左”的思想枷锁,拨开迷雾、解放思想,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重要思想,鞠躬尽瘁地扶持深圳等经济特区建设,就中国香港问题与英国首相撒切尔进行寸步不让的谈判……本片真实再现了邓小平晚年复出后的丰功伟绩,获得第2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的荣誉。(编辑:曾奕琦)
2001年
导赏:《相伴永远》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传记体故事片,讲述了李富春和蔡畅两位革命前辈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经历和深厚感情,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该片与以往反映革命领袖人物的影片有所不同,第一次将领袖人物鲜为人知的爱情生活搬上了银幕,没有任何说教意味,而是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将一对革命伴侣对革命的忠诚和对爱情的忠贞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该片中出现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富春和蔡畅爱情的展现,革命交织着爱情,爱情的专一和坚贞跟革命目标相辅相成,赋予一种家国一体化的叙事策略。除此之外,影片以爱情叙事来贯穿全篇,划分四个板块讲述李富春和蔡畅的革命和爱情故事,以全景式的角度展现领袖之间的美好爱情。革命和爱情交织而叙,影片一方面讲述革命的历程:共产党的成立、大革命的爆发、新中国的建立,与此同时温情刻画李富春和蔡畅的爱情道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革命形势,加之浪漫主义的想象,革命和爱情相辅相成。该片着力于一个“情”字,描写了李富春、蔡畅两位革命前辈的爱情生活,而且是从他们少年相恋到白头偕老。这在塑造革命领导人形象的影视创作中是个突破。在该片中编导不仅没有离开主人公的革命行动去孤立地描绘他们的爱情,而且是把他们的相知相爱紧密有机地跟他们的革命事业融合起来的。他们的醇美爱情随革命的征程与时俱进;他们的革命意志在夫妻深情的陶冶下历久弥坚。这使一对革命家的形象更加绚丽丰满,使他们的人生更加灿烂多姿。此外该片的取材是源于生活的,其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互动,增强了对观众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编导把一对伟人的革命事迹同婚恋生活融为一体,都是以李蔡二人的形象塑造和性格阐发为座标的。在李蔡二人身上,革命道义和婚恋深情都源于坚贞的脾性。他们二人性格的核心在于坚贞二字。比翼双飞的爱情,深深地发自二人铁肩共担的革命道义之中,凝成一股坚贞不拔的毅力。这种坚贞的毅力,鼓舞他们在革命大业中共担道义,也引导他们在人生爱河的航行中风雨同舟。该片编导用写意手法把他们的革命活动几笔描出,而用工笔重彩刻画了他们夫妻间心心相印的情深义重。特别是编导采撷的一些各具特征的细节,颇具神来妙笔功效。该片中表现他们的三次拥抱,每次的情状均不重复,却都产生了奇丽的视觉效果。
导赏:《海瑞罢官》是一部深刻描绘明代嘉靖年间社会风貌与历史人物的古装传记片。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生动的角色塑造以及深刻的主题挖掘,将观众带入那个权力斗争与民生疾苦交织的时代,引发了对正义、权力与责任的深刻思考。本片的背景设定在是严嵩一党垮台之后,海瑞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准备上京。从海瑞因云南兵饷问题求见徐阶受阻,到海瑞谏言天下第一事疏并因此入狱,整个故事线索清晰明了,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无论是宫廷内的权力斗争、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还是海瑞与家人的情感纠葛、与同事的交往互动,都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生动的场景再现。嘉靖年间的明朝,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影片通过海瑞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纷争和对百姓的残酷剥削。海瑞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以其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成为了影片的核心人物。影片不仅展现了海瑞在政治斗争中的刚直和果敢,还刻画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演员杨立新以其精湛的演技,深入角色内心,细腻描绘了海瑞在面对强权时的复杂情感——那是一种交织着无奈与愤慨的深刻体验。他通过饱含深情的台词,字字铿锵,句句入心,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海瑞为民请命的坚定信念。而他那双坚定的眼神,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穿透黑暗,无畏无惧,将海瑞那不畏强权、不惧死亡的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表演,不仅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弦,更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一代廉吏“海青天”的高尚情操与不屈精神,为之震撼,为之动容。(编辑:明慧)
导赏:《海瑞罢官》的下部以明代隆庆年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深刻而细腻地围绕主人公海瑞这一传奇人物为中心,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影片不仅仅聚焦于海瑞个人的仕途起伏与道德坚守,更是通过他的视角,揭示了那个时代官场的尔虞我诈、权谋较量以及民生疾苦。海瑞,这位历史上以清廉正直著称的官员,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不断挑战腐败势力,力图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尤其是针对土地兼并问题提出的《推行一条鞭法陈条草疏》,展现了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为民请命的情怀。然而,这一过程中,海瑞遭遇了来自朝中新老权贵的重重阻挠。影片通过海瑞与高拱、张居正、徐阶等历史人物之间的交锋与合作,细腻描绘了明代官场内部的权力斗争与利益纠葛。道德沦丧的深刻批判。然而,命运却对“海青天”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倾注心血调教的弟子戴凤翔,原本被寄予厚望能够继承他的衣钵,继续为百姓谋福祉,却最终背叛了他,出于个人私利而出卖了这位恩师。最终,海瑞的罢官,不仅是他内心万念俱灰的写照,更是对整个时代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深刻批判。导演丁荫楠对《海瑞罢官》这一深刻题材的驾驭游刃有余,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背景的深厚认知,还精准捕捉了人物性格的微妙之处。在对影片主题的挖掘与表达上,不仅凸显了官场的险恶与虚伪,同时深刻剖析了各种人物在皇权阴影下、复杂官僚体系中所面临的生存智慧与深层逻辑。当我们通观全局,再将目光聚焦于海瑞身上时,不难发现,他不过是封建王朝庞大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其仕途的每一次起伏,无不是其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也正是他终不见用于世、见容于朝的悲剧性缘由。(编辑:明慧)
1999年
导赏:电影《黄连·厚朴》以老北京四合院为背景,讲述了中医世家龚家两代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不同生活方式和追求所产生的碰撞与融合,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情节设置,深刻剖析了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差异。朱旭饰演的龚老太爷作为中医世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守传统、医术高超,有着典型的东方家庭价值观,但又不失开放和包容。他对于于莲舫的师徒关系和对儿子、儿媳的宽容态度,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长辈的慈爱和智慧。而王之夏饰演的于莲舫则是一个坚韧、独立的女性形象,她为了学习中医和帮助龚老太爷整理皇室医案,选择了留在龚家,并在与龚晓默和张悦之间的情感纠葛中不断成长和坚强。而片中的反面角色龚晓默虽然有着看似成功的事业,但在爱情婚姻上却败得一塌糊涂。表面维持着“正人君子”的形象,内在自私的心理与外在的面子之间产生了分裂,暗中以匿名信的手段推人下水。他的行为不仅深深伤害了前妻于莲舫,也被欧美文化背景的未婚妻珍妮鄙视,毁人不利己,丧失了一个男人应有的尊严和气度,与中国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作为一部讲述传统医学文化的影片,题眼“黄连”与“厚朴”,不仅仅是两味常见中药药材,它们还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含义,成为电影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的重要元素。黄连苦寒,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厚朴苦温,消胀泻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剧情中,这两味看家之药不仅应用于光绪皇帝的虚寒症,同时也应用于富商肥头的实热症,隐喻了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病态现象,深化了影片的内涵。在视觉风格上,影片采用了较为沉稳的色调,以突出中医文化的庄重和严肃;通过大光比、高反差、两级用光的方法来强调暗部的层次,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影调风格,增加了画面的细节和深度,还使得影片在表现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时更加细腻和真实。(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