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赵季平
Jiping Zhao
人物资料
作品
视频
资讯
有片源
2012年
白鹿原
音乐
/
导演:
王全安
/
主演:
张丰毅
/
张雨绮
/
段奕宏
/
吴刚
/
刘威
/
成泰燊
/
郭涛
/
许还山
/
播放正片
剧情:
本片改编自陈忠实先生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白鹿原》。原著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影片截取其中1912年到1938年间的动荡变迁,原生态的秦腔演绎与苍茫的麦田取景令人沉醉。
一九四二
音乐
/
导演:
冯小刚
/
主演:
张国立
/
陈道明
/
李雪健
/
张涵予
/
范伟
/
徐帆
/
冯远征
/
蒂姆·罗宾斯
/
张少华
/
王子文
/
类型:
剧情
/
历史
/
导赏:
电影《1942》以纷繁复杂的人物群像展现了80年前河南大灾荒的全貌。在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河南民众在大旱、战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离乡背井,外出逃难,最终有300万人死于饥荒。影片以两条故事线进行讲述,一条是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逃荒路上民众的挣扎和痛苦,另一条则对准国民党政府,刻画国民党政府官员在灾难期间的失职,因此导致的失去民心和最终失败的命运。“贴近史实”是这部电影创作的基础,为了还原当年的情景,“剧组翻拍了10万张历史照片,街道两边店铺里的小摆设和1000多块牌匾全部根据历史图片设计。”在刻画灾民群像时,不仅演员的服装、化妆、道具贴近历史,对于处于饥饿和死亡边缘人们的粗糙情感描绘更让这些角色更加丰满和立体。其中,由张国立出演的“老东家”有着“做人最基本的善良,狡猾但不失厚道”,因灾荒导致他从财主到难民身份的转变贯穿全片,在逃难路上卖女儿的心理和行为耐人寻味,不仅是对演员演技的考验,更是对导演选角能力的挑战。除张国立外,冯远征、徐帆、范伟等冯小刚多年合作的老朋友也奉献出精彩的表演,正如导演透露的选角标准,“我会选择让我省心的,而不是让我费心的演员,这就是我和这些老朋友合作这部电影的原因。”在《1942》中,逃难的天数和离家的距离出现在转场的节点,将口口相传的“民间记忆”变成了中国人受难的编年史,具备明确的反思基调,最终完成了情感上的救赎与释怀,颇具感染力,作家刘震云擅长运用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现状和人性黑暗在片中有较好的还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普及做到了一定的补充。(编辑:刘方舟)
2010年
孔子
音乐
/
导演:
胡玫
/
主演:
周润发
/
周迅
/
任泉
/
陆毅
/
陈建斌
/
姚橹
/
许还山
/
马精武
/
毕彦君
/
王绘春
/
播放正片
导赏:
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拍孔子的传记片,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资料是丰富的,但多数生活场景则需要作家和导演设计,这是展现一代圣人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最困难的地方。加以中国人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多少知道一点孔子;近年来国外建立了很多孔子学院,老外也对孔子懂得一些。电影拍得不像,弄出笑话,还不如不拍。但是,胡玫导演的《孔子》成功了。孔子的儒雅,孔子的气度,孔子的仁爱,孔子的神韵,孔子的宽容大度,孔子的悲悯情怀,都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到了老年,经过长期流离失所,满头白发,满目沧桑,那种坚毅与无奈,那种伟人的气质,那种古朴的圣贤气质,都表现得相当充分。孔子精通六艺,文武双全,比射艺以夺兵符,用机智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对齐国的“外交”使命,高举正义的旗帜以弱胜强,被提升为鲁国的代理宰相,显示出杰出的执政才能。这是影片前半段的内容。前半段戏剧冲突强烈,场面宏大,跌宕起伏,充满激情。但前半段不及后半段动人。有人说,影片从孔子离家出走,周游列国,就松懈了,平淡了。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全片最感人的地方,几乎全在后半段。因为孔子的真正伟大,正是在他周游列国的行程中造就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当过代理宰相的孔子仍然是孔子;没有周游列国的孔子就不是孔子。古圣贤的桂冠,大学者的桂冠,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桂冠,有着众多弟子门徒的至圣先师,主要是他离家出走以后,经过风风雨雨十四年不断前行才有的。有人说,孔子是“失败的伟人”,这是不少人的看法。但我觉得这个看法偏离了影片的主旨,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当过高官,不在于他的辩才和气概曾经压倒齐国,也不在于物质成就和社会地位,而在于精神文化,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贡献,用物欲横流和官僚本位的眼光看待孔子,是无法理解孔子和他的精神世界的。还有一点应当提到,影片的对话多来自《论语》和那个时代的名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理名言,名言虽多,但都用的很恰当,不觉得突兀。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看上去比电视台讲《论语》课的效果要更好一些。总之,《孔子》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孔子的一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部感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教材。
2009年
邓稼先
音乐
/
导演:
王冀邢
/
主演:
巫刚
/
刘蓓
/
汤镇宗
/
徐敏
/
吴楠
/
张菲菲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邓稼先》以人物情感为主线,以中国研制“两弹”事件为支撑,在人物影片的创作中独辟蹊径,代表了今后中国人物电影发展的一个新方向。《邓稼先》通过人物塑造,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生命价值和牺牲精神。尤其是邓稼先从地上转入“地下”的工作状态令人感动。影片体现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在当前特别有现实意义。电影从中国研制核武器入手,展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侯克明所说,写邓稼先,实际上是写那一代知识分子,写一代曾经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人,不仅具有纪念意义,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很重要的,对今天年轻知识分子的成长则更具重要意义。作为一部传记片,该片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艺术主旨,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取得了突破。影片不懈地追求历史的质感,将邓稼先的命运交融于历史,张扬出一种历史的悲壮情怀。该片以其细致而抒情的笔触,诗化了一个科学家的强国之梦,诗化了他的人格力量、人格尊严和人格魅力,这在我们过去的一些传记片里显然是并不多见的。该片在历史回溯与当代意义的交叉坐标系中确定叙事主题,不强制人们接受邓稼先以及他所体现的人生态度,而是朴实地呈现他的生活和生命过程,让当代观众自己去思考和分辨影片的主题意义。在叙事时有意规避主旋律电影常有的宏大场面或者煽情场景,在最该渲染的时候,不表面化地宣泄激情。该片以大量篇幅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情感生活,邓稼先与妻子儿女、同事朋友,特别是他与杨振宁的情感交流,构成了影片的主体场景,这也是影片最感人的地方。(编辑:大陆)
2008年
5.12汶川不相信眼泪
音乐
/
导演:
杨凤良
/
主演:
朱小雪
/
张文俊
/
谭松韵
/
播放正片
剧情:
在512川北大地震中,川北一个镇中心学校被地震全毁了,无数老师为了保护学生而牺牲自己。除了校长带出去比赛的鼓号队,剩余的几百个学生只有少数人跑了出来,其他人在废墟中等待救援。但是路不通,救援队伍进不来,自救的群众只能用手刨,直到双手鲜血淋漓也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余震不断,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孩子的呼救声不绝于耳,亲人们想尽办法救助,但无奈大型设备进不来,闻此总理急得失声哭了,当地的武警也哭了……驻川武警某师参谋长亲自带领三百精兵强将,强急行军冲进灾区……此时废墟中的孩子不哭了,他们互相鼓励,念诗、唱歌、聊天、点名,每次点名都有伤重的学生娃坚持不住,但活着孩子仍然在坚持。这时,校长带着鼓号队回来了,生命的鼓点回旋在废墟之中……逃生出来的孩子仿佛长大了很多,他们燃起火堆,纪念逝去的同学。就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解放军如天神般降临了,燃起大家新的希望。同时,空中救援到了,空投救援物品,救援部队也带着先进的设备和记者来了。在救援一个相对安全的女孩时,她考虑到大家的安危,毅然选择了等待,女孩的妈妈在不远处看着她,她为有这样的女儿自豪。当这一幕出现在屏幕上时,全国观众被震撼了,大家同时振臂高呼“中国!加油!” 孩子终于被救出来了……废墟上,经历了地震的中心学校举行了降旗仪式,悼念死去的孩子们、教师们。又升国旗啦,受伤的孩子们站在操场上,缠着绷带,在国歌中宣誓……
2003年
大宅门
艺术指导
/
导演:
郭宝昌
/
主演:
斯琴高娃
/
贾妮
/
陈宝国
/
郭宝昌
/
何赛飞
/
刘佩琦
/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剧情:
电影版《大宅门》撷取了整部作品中最为精彩的前十五集———“复兴百草厅”作为电影的主要内容,讲述了因与官宦世家詹府惹下纠纷,险遭灭顶之灾、经营岌岌可危的百年老号———白草厅,如何在白家二媳妇“白文氏”的运筹帷幄下起死回生,再度复兴的故事。
2002年
美丽的大脚
音乐
/
导演:
杨亚洲
/
主演:
倪萍
/
袁泉
/
许亚军
/
戈治均
/
杨家河
/
李万年
/
郭达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以黄土地上的一位乡村女教师张美丽为主角,通过她的故事展现了西部教育的艰辛与希望。张美丽的人生充满了不幸,但她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乡村的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灯塔。影片以农村教育为切入点,以两个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女人张美丽和夏雨的相处经历为突破口,在对比之中,着重展现西部一个乡村女教师张美丽的人生经历,在她的影响下,都市来的志愿者夏雨也完成了对人生的新的认识,夏雨的介人,在与张美丽所形成的鲜明反差中,增加了张美丽的人物形象的深度。影片的情节虽然平凡,却在细微之处见真情,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与光辉。张美丽这一角色,将一个淳朴善良、坚韧不拔的乡村女教师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其形象不仅让人感动,更引发了对教育、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此外,夏雨这一角色的加入,为影片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与张美丽之间的文化冲突与个人冲突,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深化了影片的主题。逆光镜头的运用,则为影片增添了一种金黄色的温暖色调,与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运用了快速切换镜头与长镜头跟踪拍摄交替的手法,使影片在节奏上张弛有度,视觉效果尤为突出。此外细节冲突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水、错误、衣服、孩子和感情等细节,深刻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与成长变化。该片是反映西部支教的一部主旋律题材的影片,但是导演将其拍得极富人情味,加入了很多喜剧的成分,饶有趣味,但仍以悲剧结局,因此影片的整体风格为悲喜剧,加入了对生活的一种反思。这种寓庄于谐,寓悲于喜的影片,也呈现出一种真实的美丽。(编辑:张昕一)
2000年
一声叹息
音乐
/
导演:
冯小刚
/
主演:
张国立
/
刘蓓
/
徐帆
/
傅彪
/
吴旭
/
高明
/
李文玲
/
徐秀林
/
修宗迪
/
李诚儒
/
类型:
爱情
/
伦理
/
家庭
/
剧情
/
导赏:
《一声叹息》讲述一个满含激情与叹息的情感故事。影片脱胎于王朔此前的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也是导演冯小刚首次涉及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但因细腻、真实得表现了中年男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成为中国影史中“婚外情”题材的经典之作。中年作家梁亚洲(张国立饰演)在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立时,遭遇年轻美貌的“第三者”,喜新不厌旧的德性,让他进退两难。对于他自己来说,任何一种选择都没有幸福可言,他就在丈夫、父亲、情人三种不同的人生角色中煎熬着,由此他的全部决心、计划、和勇气都化为乌有。用冯小刚自己的话说,梁亚洲的悲剧正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在不同的家庭里上演,造成的伤害也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它的确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冯小刚不想用单纯的伦理道德标准来批驳感情的丰富性,更多地展现了中年人在面对家庭责任与个人欲望之间的挣扎。而对于“第三者”李晓丹(刘蓓饰演),电影也没有把像以往婚外恋题材作品那样描绘成一个“狐狸精”似的反面人物,相反,她对于爱情的渴望、执着、两难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影片通过梁亚洲最终回归家庭的段落,表达了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坚守和尊重。而最后一个镜头梁亚洲接到未知来电后茫然地回望,是梁亚洲情感与道德纠葛的象征,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示,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结局。全片一方面展现了婚外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和长期阴影;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性中对于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这种对伦理与情感的双重关注,使得影片在观察锐度和思想深度上达到了一个国产电影新的高度。(编辑:明慧)
走出硝烟的女神
音乐
/
导演:
王薇
/
主演:
宋春丽
/
吴京安
/
剧雪
/
王茜华
/
博弘
/
施京明
/
安亚平
/
徐正运
/
播放正片
导赏:
该片避开了对战争大场面的正面渲染,以独特的视角从侧面描绘战争中人的精神世界和对生命的礼赞。气势磅礴,场面悲壮。该片描写女性在特殊生理阶段的感情和性格,在中国电影史上似乎还是第一部。婴儿在炮火中诞生、生命在硝烟中永恒。这是一首献给母亲的壮美诗篇……在中国电影史上,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不算少了,然而,描写女性在特殊生理阶段的感情和性格的影片,《走出硝烟的女神》似乎还是第一部。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走出硝烟的女神》偏偏把镜头对准了一群战争中的女人,一群特殊的女人。作为军人,这些女人和男性同样坚强,同样勇敢;而作为身怀六甲的孕妇,这些女人又多了一丝母亲的柔情。影片把故事背景放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解放战争中,而又没有从正面去表现战争。导演独辟蹊跷,选取崭新的视角,通过对陈大曼、刘雪鸣、潘二嫂等几位女战士和郑强、徐松等保卫者形象的塑造,著力展现了片中人物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表现了人性的永恒主题。这部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是围绕着孕妇队在行军转移过程中,不断遇险、不断突围而展开……婴儿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烈士们的生命也得到了延续……这无疑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是一首动人心魄的生命交响乐,这是一曲感人肺腑的献给母亲的歌。
葵花劫
音乐
/
导演:
蒋钦民
/
主演:
平田满
/
绪形直人
/
王学圻
/
丁海峰
/
王澜
/
张慧科
/
Shuichiro Idemitsu
/
Makiya Yamaguchi
/
播放正片
剧情:
版本一 1944年,长白山区一个偏僻的火车小站。主要人物是四个中国人:小站的站长、站长的老婆、扳道工大崔、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大头辫”,一群日本人:片子开始就已经死去的日本骑兵中尉菊地浩太郎、通化宪兵队副队长平冈和手下一堆宪兵。哦,还有一个汉奸翻译。 据平冈讲,菊地浩太郎出自名门,六岁习马术,曾代表日本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是日本家喻户晓的英雄。 浩太郎1944年夏天右腿负伤,被安排到小站养伤,暂任副站长。带来一匹白马,叫做“旋风”;一包葵花籽,在河边山坡上开辟了一片葵花地,并且精心养护;一支尺八,时常一个人呜呜咽咽地吹。秋天的时候浩太郎死在浴盆里,平冈带着宪兵来到小站,把站上的四个中国人关起来审问,要找出凶手。 四个中国人都和浩太郎有矛盾。 大崔身强力壮,看不惯浩太郎初到小站时的狂妄和对中国人的蔑视。浩太郎为了检验自己养伤的进展,挑衅大崔。大崔与他扭打成一团,互不相让。站长走出来,用眼神示意大崔装败。浩太郎十分不满,认为大崔讥笑自己残疾。拔出手枪逼大崔再打,不料手枪走火,击中大崔左肩。大崔大叫着要报仇。一天晚上,大崔手持利斧来到葵花地里准备砍死浩太郎,却发现浩太郎举止怪异。浩太郎在一块石头上凿着什么,凿了一会儿,十分伤感地拿起一株折了的葵花走回去,大崔愣了一下,没有动手。 大头辫平时给浩太郎烧水,一天送来的水盆里飘着一根头发,被浩太郎发现。大头辫对鬼子心存畏惧,跪倒求饶。浩太郎顺手将他的辫子剪掉,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剪了,干净”。大头辫疯狂地跑走了,后来在站长老婆的安慰下才渐渐平静。每当浩太郎洗澡,要踩着大头辫进巨大的木头浴盆,然后大头辫负责在外面添柴。一天大头辫不小心将浩太郎的尺八碰掉在地上,被浩太郎狠踹了几脚。等浩太郎进入浴盆,大头辫就在灶上拼命添柴,用尺八朝里吹气,看着冒出一缕缕烟的屋子,他很高兴,跑到河边叫着“我煮死他啦!噢!我煮死他啦!”站长老婆经过,把灶里的柴扒了出来,尺八的一头已经烧焦了。 浩太郎有个妹妹春子,时常寄信过来,浩太郎就在那片葵花地里看信。盛夏的时候葵花结籽了,一个个沉甸甸地十分好看。站长老婆去河边打水,脚边飘来一张白纸,上面全是日文,她只能认出几个和汉字写得一样的短语,原来浩太郎正在旁边的葵花地里看信。突然浩太郎发疯似的拔出军刀砍向葵花,站长老婆觉得可惜,上前阻止。浩太郎亢奋之中产生错觉,将站长老婆按倒在地欲加强暴,站长老婆奋力挣脱扇去一个耳光将浩太郎打醒,浩太郎面有愧色。后来站长知道此事欲刀砍浩太郎,被老婆劝止。 小站很偏僻,除了路过的一列列军车以外再没有人来,浩太郎面对四个充满敌意的中国人,心中非常孤独。一天他喝得大醉,扒开一列车门对里面的士兵喊道,“我是菊地浩太郎,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吧,下来个人跟我聊聊天吧!”随车的军曹一拳将他打倒:“你是什么东西!”半年过去,浩太郎的腿伤渐渐养好,但他始终在郁闷中度过,总是梦见自己负伤的情景。 有时候浩太郎骑着“旋风”沿铁路线走走,让大头辫牵马。一天一列火车开来,浩太郎掏出一个子弹壳给大头辫,让他顺放在铁轨上,铁轨很滑,子弹壳放不住,要用手扶。等到火车轮子轧过的一刹那,把手抽回来,子弹壳就被压成一块铜片。大头辫做到了,浩太郎仿佛很开心,笑道:“勇敢!”,又抛出一大把子弹壳。大头辫感到很刺激,于是过了一段时间他脖子上挂了一串铜片的项链。 一天晚上站长送来一封急信,浩太郎拆阅,是骑兵部队召他归队的信。浩太郎读罢向站长告别,“我要走了,谢谢关照。”站长走后,浩太郎抽出利刃刺向旧伤,泣不成声。 第二天,浩太郎被发现死在浴盆里。 通化县宪兵队副队长平冈带人来小站调查,感到异常恼火,半年前,正是他将浩太郎送到这里养伤的。 四个中国人谁也不承认杀了人,所有迹象都表明,浩太郎是自杀的。 县里转来骑兵部队催促的电话,平冈报称浩太郎被暗杀。放下电话,平冈恨恨地骂道:“懦夫!!” 但是,为了维护所谓大日本皇军的军威和菊地浩太郎的英名,真相是什么无关紧要。日本人更愿意接受浩太郎被中国人谋杀这个说法,所以这四个中国人难逃死劫。 翻译官意识到此事,尚未完全泯灭的中国人的良心促使他想救几个人。一天晚上大头辫拿出最后一个空弹壳去轧,翻译官在旁边看着,对他说,是不是十二岁?你杀了人。大头辫说,我杀人?翻译官说,你杀人,再说一遍。大头辫说,我杀人?我杀人?翻译官说,对,你杀人。这时火车疾驰而过,大头辫的手被轧了,晕死过去。翻译官报起他冲到关押站长等人的小屋,说,他替你们招了杀人的罪。然后放下鲜血直流的大头辫,失魂落魄地说,“天无绝人之路,天无绝人之路……” 站长连问了好几遍“这孩子能顶我们杀人的罪?”,等翻译官走后,他挤出话来,“逃,逃走一个是一个。” 第二天,站长女人去河边打水,押解的日本兵跟在后面,盯着她白白的脖子,目光淫邪。突然,女人脚底一滑,摔在水里。日本兵觉得机会来了,上前去扳女人的肩膀。不想女人早已抓起一把烂泥在手,糊了那日本兵满脸,又砸了他几扁担,没命地逃走。那日本兵骂骂咧咧,胡乱开起枪来。 留在站里的站长和大崔听到枪声,与日本兵发生冲突,站长胸口中了一枪,奄奄一息。大头辫乘乱骑上“旋风”逃走,日本兵一阵乱枪。晚上,站长老婆居然回来了,站长急了:“你回来干啥?不是说好的吗,逃走一个是一个!”站长老婆说:“我跟你到这个站上八年了,哪儿也没去,我是你的女人。不管咋,咱都在一块儿……”站长泪流满面。 天亮了,站长和他老婆死在屋子里,旁边扯着块白布,上面血淋淋地写着“我和我女人杀了副站长”。 平冈自言自语道,只剩下一个嫌疑犯了,简单多了。 大崔被绑上火车押走。 翻译官交给平冈一张纸,说,好像是一封信。 就是站长老婆捡到的那张。 画外音,春子的声音,信的内容。 “……哥哥,这场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 平冈抹去眼角的泪滴。车厢里气氛压抑。 前面是一个隧道口,大崔突然爆发了,撞倒了门口的日本兵跳下车去,他也死了。 这件事的阴影伴随平冈直到晚年,他至死也无法摆脱梦魇。 版本二 1944年,东北某铁路小站上的站长与妻子和扳道工人大崔被迫为日本人工作。一天,一个负伤的日本上尉浩太郎和他的小马夫、中国孤儿大头辫突然来到这里。这个日本军官不知因为什么原因,非常喜欢向日葵,在小站周围种了满山的向日葵。浩太郎强迫健壮的大崔与他比武,大崔故意输了,但浩太郎发现后感觉受了侮辱,反而开枪将大崔打伤,令大崔无比愤怒。大头辫的辫子因不小心碰掉了浩太郎的乐器,而被浩太郎剪掉。失去了那条代表家庭血骨的辫子,使小马夫生出了仇恨,甚至企图用开水烫死洗澡的浩太郎。向日葵盛开了,但浩太郎却发疯似的用刀乱砍,站长妻子上前劝说却险遭强暴,拼命挣扎才得以逃脱。老实本分的站长气得拿着菜刀奔向浩太郎的住处……秋天,浩太郎死了,死在了浴盆里,日本宪兵队派人来调查死因,并得知他是因对现实绝望而自杀,但为遮掩这一事实,宪兵队用卑劣的手段强迫这四个中国人招认杀人,而后将他们杀死…… 版本三 1944年,我国东北一个孤独的铁路小站上只有三个人,站长和他的妻子,还有一个扳道工人大崔。他们被迫为日本人工作。 一天,火车送来了一个负伤的日本上尉浩太郎和他的小马夫、中国孤儿大头辫。 不知什么原因,这个日本军官酷爱种植向日葵,他在小站周围种下了满山的向日葵,精心培育、侍弄着。 为了显示他是日本英雄,他强迫强健的大崔与他比武,大崔在站长的暗示下故意输给浩太郎,被他发觉,浩太郎认为受了屈辱,开枪打伤了大崔。大崔发誓要亲手杀死这个日本人。 小马夫的辫子不小心碰掉了浩太郎的乐器,浩太郎剪掉了他那代表家庭血骨的辫子,仇恨使小马夫愤怒,在为浩太郎洗澡时企图用开水烫死他。 在一个葵花盛开的日子,浩太郎发疯似的用刀乱砍葵花,站长妻子碰巧看到,上前劝说,却险遭强暴,她拼命挣扎才逃脱,老实本分的站长被激怒了,他拿起菜刀奔向鬼子的住处…… 秋天,站上惟一的日本军人死在浴盆里,日本宪兵队派人来调查死因。在审讯过程中,查明是由于他渴望和平安静的生活,对现实绝望而自杀。 为遮掩不光彩的事实,宪兵队严刑拷打、恐吓、逼供、引诱这四个中国人招认杀人,将他们推到了死亡的边缘。 直到半个世纪后,审讯过这四个人的宪兵队长为自己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