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桃

Tao Yin

有片源
2024年
我的朋友安德烈
我的朋友安德烈

演员/

导演:董子健/
类型:剧情/
2022年
导赏:《万里归途》是一部致敬外交战线“平凡英雄”的主旋律影片。影片的主旨在于对“回家”主题的表达,引发了观众的共识与共情。这其中也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万里归途》表达出了这种民族基因。宗大伟带领的外交官们历经千难万苦,最终的指向便是回家,每一个人的坚定信念,最终凝聚成为“回家”的磅礴伟力。片尾处,宗大伟也终于回到了北京温馨的家里,完成了影片对“回家”的表达闭环。在对“归途”主题的具体表述过程中,影片还与世界性进行对接,如宗大伟从战争的废墟里捡回一本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并送给了白婳的养女法提玛。在“回家”的艰辛路途中,法提玛一直在吟诵其中的“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不断地重复着这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坚持、勇敢、直面死亡,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在角色的塑造方面,片中张译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呈现了外交人员的鲜活血肉与鲜明性格。他的每一个表情都是那么真实自然、张弛有度。最有张力的戏份,则是张译两次与叛军首领的“对决”,镜头还原了他作为一个人最直接的反应,无法掩饰的害怕,苍白干涩的嘴唇,不由自主地颤抖,内心的挣扎,在紧要关头迸发出赴死的毅然决然,细腻而精准的神色一层层地在他的脸上延展,那一刻没有台词,却呈现了千变万化。宗大伟与成朗的师徒之情也令人动容。他们从意见不合到肝胆相照,显示了外交人员的历练与传承,成朗是宗大伟曾经的清澈青春,而宗大伟则是成朗成熟的未来,成朗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稚嫩新人到最后在关键时刻解救了宗大伟,人物的成长令人欣慰。影片从外交事业的成功,体现出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影响力,也和世界和平的主题进行呼应。(编辑:王晶)
2021年
导赏:《1921》聚焦革命时代的热血群像,叙事重点紧紧围绕着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开展开,集中截取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详细史实,采取生活化和类型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影片细致描写了参加一大13位代表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他们平凡的一面,使得抽象的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让观影者在沉浸式观影过程中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广泛认知、深刻体验和价值认同。《1921》是对建党题材电影的一次新探索与新升级,剧本、剪辑、摄影、美术、声效等各部门创作独具匠心,展露出新主流电影的新风貌。在叙事中,三条线索徐徐展开,一条是李达、王会悟具体组织一大会议;二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参与一大会议;三是日本政府派遣特务跟踪在上海的日本左翼激进分子。三条线索分别建构了三个悬念:一大会议能否顺利召开?马林能否顺利参加一大会议?日本人会否破坏一大会议?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悬念感也随之层层递进。谍战、动作等多种类型片元素的整合使用为影片增添了紧张气氛,加快了叙事节奏,共产党人面对从警察到特务,从青帮到巡捕结成的反动势力同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生动诠释了“我的生命忠诚于党,我的信仰光芒万丈”的铿锵誓言。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所言,“黄建新监制和导演的影片尤其是节庆献礼片,不仅能够赋予自己或其他导演以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氛围,而且能够在项目运作中较好地整合必要的政治智慧、商业智慧和艺术智慧,填平三者之间一直存在并且很难消弭的落差,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这部影片在叙事等表述方式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的路径。(编辑:方舟)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导赏:《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1943年发表的同名短篇小说,梅峰导演最大程度地保留小说原作风格气质,采用近年来少见的三幕寓言式黑白影像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范伟饰)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呈现给大众。基于原作的三位男性角色外,梅峰在改编上增加了几位女性角色,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新的看点,著名女演员殷桃饰演的尤太太明霞、著名京剧演员史依弘饰演的许太太沈月媚,以及王梓桐饰演的佟小姐,三位女性角色的加入让原本的男人之间的故事变得更为丰满,也更有趣味性。在美学追求上影片借鉴了《小城之春》《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经典文人电影作为美学坐标。影片的叙事节奏平缓而有力,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动人心魄的情节桥段,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微妙的情感变化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形成了静水深流的表演风格。范伟在塑造丁务源这一角色时,非常注重分寸感的拿捏。他既要表现出丁务源的圆滑世故和八面玲珑,又要避免过于夸张和做作。梅峰导演的美学诉求驱动了影片的摄影风格,在镜头语言上追求知性克制,通过大量留白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故事的深层含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学。通过画外空间的运用,拓展了表现空间,使故事脉络向多方面延伸。丁务源入骨的市井情态。秦妙斋口吐莲花的轻薄荒唐,尤先生不懂人情世故被打压排挤的无可奈何,全是春秋笔法的国人常态。令人叫绝的是,导演竟没有在丁务源与尤大兴这两位立场鲜明、风格迥异的角色之间安排直接正面冲突。一个代表“做人”一个代表“做事”,两者在职场文化中往往被视为难以调和的矛盾体,但影片却以秦妙斋这一角色的介入,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碰撞,实现了冲突的间接化解,实乃匠心独运之举。如同片名和主角丁务源的台词“不成问题”一样,在人情社会中“不成问题”和“问题”似乎没有绝对的界限,一切看起来都是似是而非的。电影刻画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层面新旧交替时的遇冷尴尬,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同时融入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价值观的探讨。(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