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

Yang Zhang

有片源
2010年
2005年
2002年
导赏:《开往春天的地铁》是新锐导演张一白的电影处女作,彰显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作者风格。影片以整洁明亮的地铁为城市生活的缩影,地铁的呼啸与二胡的婉转交织,隐喻了青春的热烈与消逝。作为一部商业化的文艺片,它摒弃传统的故事起伏,而是通过细腻的生活捕捉、情绪渲染与心理剖析,深刻描绘城市生活的质感。张一白提出了“新城市电影”的概念,聚焦于城市人的情感世界与内心世界。故事围绕在北京生活了七年的恋人建斌与小慧展开,多条主线并行。岁月的沉淀让爱情逐渐褪色,加之建斌失业、小慧对咖啡店老板“老虎”的微妙情感,两人间的误解日益加深,分手的阴影悄然笼罩。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打破电影的“第四堵墙”,让角色直击观众内心,感受那份无奈与挣扎,也由此诞生了诸多经典台词。声音设计是影片的另一大亮点,地铁的轰鸣、雨滴的轻敲、酒吧的喧嚣,都精准地映衬着人物的情感波动,张亚东的配乐如同灵魂之音,奠定了电影浪漫、哀愁、感伤的情绪基调。正如它唯美的片名所暗示的,这部电影具有写实的、微妙的细节以及并不写实的理想化气氛。“春天”在时光流转里时隐时现,充满着青春成熟的感伤和都市前进的无奈。而“地铁”,这一现代都市的标志性符号,在影片中既是避风的港湾,也是迷失者的囚笼,其流动性、封闭性与开放性是现代化的具象,同时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人生的无常。让我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丝慰藉,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编辑:明慧)
2001年
昨天
昨天

导演/编剧/演员(饰 自己)/

导演:张杨/
播放正片
导赏:电影《昨天》是由张杨自编自导的剧情片。片中人物均为真实姓名并由本人出演。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视觉表现手法增添了真实感和在场感,展现了回忆与遗失,张杨不只是在拍镜头前的他,更是在拍包含自己在内的一代人,献给已经消逝的昨天。影片风格鲜明而独特,复调叙事结构以不同视角立体地折射了心路历程,大量的长镜头和自然光以纪录式的形式呈现时而平静时而破碎的现实生活,带来纪实感的同时创造了一种真实而亲密的氛围,金色光晕与暖色影调营造了对曾经美好时光的追溯;象征和隐喻如“龙”、“蚂蚁”、“精神病院”等元素的运用亦耐人寻味。演员本人的自述、父母的心声和朋友的采访以多视角试图让我们对他的人格构成和精神世界加以了解,以“众人眼中的他”和“自己眼中的我”两个维度进行审视,众人的非议与最后的离开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荒芜与毁损,回应他在白炽灯下反复呢喃的“我只是个人”的哀默与诉说,而在高潮时刻以剧场的结构提示观众进行抽离,再次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独特的间离效果发人深思。张杨在关键时刻放慢了节奏,以便观众更深入地感受他陷入塌陷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一如片名,《昨天》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人生的选择和挥散不去的遗憾,男主角也在不停离开和告别。与儿子一起穿紧身牛仔裤、坐在草坪共饮啤酒、画下列侬的头像买磁带是父亲笨拙的爱意,父子关系的对调是亲情炽烈与疏离的矛盾体,但自我的封闭无法言说对归属感的渴望;暴雨中固执地行走是过剩青春的发泄,对人生和自我追寻却因失踪的质问而再次失去意义,认列侬为父从此被送进精神病院再次证明了寻找精神家园之难、信仰重构的无力;天坛面对回音壁的呐喊,他一直都在追寻自己内心的答案。失控的兽性和孩童般的天真矛盾又异常和谐地集聚在他一人身上,邪恶之物的沾染是精神世界的空洞与失落的不良后果,颓然的自我放逐是失控无望的人生。黄昏的地平线上再次出现他骑车飞驰而下的身影,张开双手拥抱世界与风,这次他终于获得了绝对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编辑:刘若能)
1999年
导赏:《澡堂》是导演张杨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以北京胡同中一座有历史感的澡堂为载体,讲述了澡堂老板父子间的感情,以及围绕澡堂生活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朱旭、濮存晰、姜武、李丁、何冰等演技派演员在片中奉献出极为精彩的表演,为影片营造出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氛围。《澡堂》故事的核心是朱旭饰演的澡堂经营者老刘与儿子们的关系。因为收到智障弟弟的明信片,濮存晰出演的大儿子大明误以为父亲去世,从深圳赶回了北京。随着穿着西装的大明进入雾气弥漫的澡堂,观众们也开启了一段对于北京澡堂文化的体验之旅。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澡堂满足了“赤诚相见”的顾客下棋、斗蟋蟀、按摩、休息的需求,具有了老舍先生笔下茶馆一样的减少社会阶层间的差距、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影片用大篇幅展现了顾客与老刘一家融洽相处的画面,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清晰,为此,张杨还设置了何冰被追债的堵在浴室和为要离婚夫妇创造单独相处机会两场戏,表达了经营者老刘侠肝义胆、助人为乐精神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随着“大明冲澡”、“寻找走失的二明”、“下雨天修房子”老刘和大明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大明甚至也开始介入到澡堂的经营。但随着父亲老刘的离世,一切都画上了句号,只剩下智障的弟弟重复着之前的工作。从影片开端出现的“自动洗澡机”、儿子送给老刘的“腿部按摩仪”、“自动洗车房”,张杨一直传递着更为便捷的新事物最终会取代旧生活方式的理念。随着拆迁的进行,老顾客们也离开的旧日的平房搬进楼房,澡堂的《我的太阳》也成为绝响。(编辑:方舟)
1997年
导赏:《爱情麻辣烫》是一部贴近现代生活又富有新鲜张力的电影,它通过五段处于不同情感阶段的爱情故事,成功地捕捉到了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电影中的五段故事从日常中提炼,但又有着超脱日常的爱情神性与戏剧浓度。在《声音》中,一个喜欢录下城市各处声音的奇怪少年的暗恋,唤醒了观众对于学生时代纯洁爱情的记忆;而《照片》则以一次偶然的相遇和照片冲洗的暧昧,探讨了意料之外的爱情和对未知结局的渴望;在《玩具》中,是对于婚后生活中情感与日常的重燃,讲述了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的重要性;《十三香》和《麻将》则分别描绘了人到中年面对离婚的内心挣扎,以及黄昏之恋的深刻描绘。这些故事虽各自独立,却又以结婚为主要的架构,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尤其是《照片》篇章,夏小万和林雨青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张扬导演影像风格的特点——将情感细腻地嵌入在看似平淡的生活里,用一系列精致的影像和隐喻性的情节,向我们揭示了爱情的复杂与美丽。两人间的情感扣人心弦,即便是在短暂的相遇中也能擦出爱情的火花,张扬导演通过对光线的巧妙运用和细腻的情感描述,让这段情感显得尤为动人,又不失真实感。张扬擅长从细节入手,通过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出生活的复杂性和非一致性,展现人性的多面性和深度。在视觉风格上,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强调自然光线和现场声音的运用。他的镜头下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不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更倾向于捕捉生活中最真实、最原始的面貌。这样松弛轻盈的影像风格也让每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不同年龄段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和理解。通过周建和夏蓓准备婚礼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主线,更是巧妙地将这些看似相互独立的故事织进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中,呈现了一个多元而又细腻的爱情世界。人物的塑造深刻细致,不仅仅关注于爱情本身,更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总之,《爱情麻辣烫》是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电影,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五段爱情故事那么简单,更是通过张扬导演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展现了爱情的万千面貌和人生的丰富多彩。它是对现代生活的一次深刻剖析,也是对每个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温柔触碰。(编辑:王斯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