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张亚东
Yadong Zhang
人物资料
作品
资讯
有片源
2016年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音乐
/
导演:
张一白
/
主演:
邓超
/
杜鹃
/
杨洋
/
岳云鹏
/
白百何
/
柳岩
/
张天爱
/
刘涛
/
廖学秋
/
曹卫宇
/
播放正片
导赏:
改编自张嘉佳小说的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不仅丰富了国产电影市场的影片种类,也拓宽了国产青春片的受众范围。导演通过展示邓超、岳云鹏、杨洋出演的三位男主角的人物关系,构建出三对不同情侣四种爱情状态的结构。银幕形象多变的邓超有了新的突破,成功还原原作中的陈末形象,与杜鹃和张天爱的对手戏较为自然,将角色玩世不恭、仗义大方等特点刻画的淋漓尽致。一直以幽默示人的岳云鹏则让人笑中带泪,变身痴情男子,他的一场与女友分别,追逐出租车的戏份堪称全片亮点。影片在2016年9月上映后最终取得了8.14亿的票房成绩,让业界再次看到青春片的市场号召力。
2003年
我和爸爸
演员(饰 丈夫)
/
导演:
徐静蕾
/
主演:
徐静蕾
/
叶大鹰
/
苏小明
/
张元
/
裘逑
/
姜文
/
张亚东
/
胡坤
/
张一白
/
张暴默
/
播放正片
导赏:
《我和爸爸》是徐静蕾拍摄于2003年的作品,这是她的导演处女作,也是她放置最多个人情感和隐匿内心的电影之一。影片利用了电影艺术的时空叙事之便,从女孩小鱼的中学时光延伸至她成为母亲后的生活,展示了老鱼与小鱼父女俩从陌生敌对到依恋互爱的关系演变过程。人与人逐渐卸下防备,一步一步地向对方靠近。影片整体风格自然、情感克制,没有剧烈的爆破与冲突。面对母亲离世、父亲入狱、单亲妈妈、父亲瘫痪等人生经历,小鱼大多以潇洒的态度淡淡拂过一切。她很少情绪失控,也不曾流露脆弱,大量的固定镜头使这种冷静克制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与其说本片是女性导演看向世界的自我表达,毋宁说呈现的是其渡过困境时的理想姿态。而影片真正的落点并不在于“我”的生活经历,而在于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的投射。这个酗酒、油腻、违法犯罪的男人,同时也是一个时刻夸赞女儿、默默为女儿和孙女撑起一片天的父亲,他让小鱼渴望依恋他,却也让小鱼害怕意外的到来。这样一个多面的角色,成功地唤起了每个人心中对父亲的复杂情愫。小鱼经历了童年、高中、婚前、育子四个时期,影片以精致的电影语言为不同时期作出区分。童年和高中时期,整部影片以冰冷的蓝黑色为主,人物衣着、墙纸、家具多为冷色系,灯光也较为阴郁,这反映出小鱼压抑的内心,以及父女两人关系的紧张。随着小鱼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开朗,大学时期的她走在耀眼的白色之中,仿佛拥有与全世界对抗的勇气。成为单亲妈妈后,生活多在封闭的室内拍摄,直到婚礼大红的礼服与缤纷的彩带使她的人生又重新明亮起来。影片的最后,小鱼和丈夫在明媚的阳光中给父母扫墓。丈夫抱着孩子,跟在小鱼身后。小鱼让父母合葬在一起,而与父母分别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她,也开始在自己的家庭中既具有母性气质的温柔,又兼顾着传统意义上的父性职能。(编辑:海边淡鼠)
2002年
开往春天的地铁
音乐
/
导演:
张一白
/
主演:
徐静蕾
/
耿乐
/
张杨
/
王柠
/
范伟
/
柯蓝
/
高圆圆
/
涂强
/
播放正片
导赏:
《开往春天的地铁》是新锐导演张一白的电影处女作,彰显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作者风格。影片以整洁明亮的地铁为城市生活的缩影,地铁的呼啸与二胡的婉转交织,隐喻了青春的热烈与消逝。作为一部商业化的文艺片,它摒弃传统的故事起伏,而是通过细腻的生活捕捉、情绪渲染与心理剖析,深刻描绘城市生活的质感。张一白提出了“新城市电影”的概念,聚焦于城市人的情感世界与内心世界。故事围绕在北京生活了七年的恋人建斌与小慧展开,多条主线并行。岁月的沉淀让爱情逐渐褪色,加之建斌失业、小慧对咖啡店老板“老虎”的微妙情感,两人间的误解日益加深,分手的阴影悄然笼罩。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打破电影的“第四堵墙”,让角色直击观众内心,感受那份无奈与挣扎,也由此诞生了诸多经典台词。声音设计是影片的另一大亮点,地铁的轰鸣、雨滴的轻敲、酒吧的喧嚣,都精准地映衬着人物的情感波动,张亚东的配乐如同灵魂之音,奠定了电影浪漫、哀愁、感伤的情绪基调。正如它唯美的片名所暗示的,这部电影具有写实的、微妙的细节以及并不写实的理想化气氛。“春天”在时光流转里时隐时现,充满着青春成熟的感伤和都市前进的无奈。而“地铁”,这一现代都市的标志性符号,在影片中既是避风的港湾,也是迷失者的囚笼,其流动性、封闭性与开放性是现代化的具象,同时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人生的无常。让我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丝慰藉,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编辑:明慧)
2001年
昨天
音乐
/
导演:
张杨
/
主演:
王彤
/
贾凤森
/
柴秀荣
/
朱洪茂
/
张杨
/
李杰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昨天》是由张杨自编自导的剧情片。片中人物均为真实姓名并由本人出演。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视觉表现手法增添了真实感和在场感,展现了回忆与遗失,张杨不只是在拍镜头前的他,更是在拍包含自己在内的一代人,献给已经消逝的昨天。影片风格鲜明而独特,复调叙事结构以不同视角立体地折射了心路历程,大量的长镜头和自然光以纪录式的形式呈现时而平静时而破碎的现实生活,带来纪实感的同时创造了一种真实而亲密的氛围,金色光晕与暖色影调营造了对曾经美好时光的追溯;象征和隐喻如“龙”、“蚂蚁”、“精神病院”等元素的运用亦耐人寻味。演员本人的自述、父母的心声和朋友的采访以多视角试图让我们对他的人格构成和精神世界加以了解,以“众人眼中的他”和“自己眼中的我”两个维度进行审视,众人的非议与最后的离开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荒芜与毁损,回应他在白炽灯下反复呢喃的“我只是个人”的哀默与诉说,而在高潮时刻以剧场的结构提示观众进行抽离,再次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独特的间离效果发人深思。张杨在关键时刻放慢了节奏,以便观众更深入地感受他陷入塌陷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一如片名,《昨天》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人生的选择和挥散不去的遗憾,男主角也在不停离开和告别。与儿子一起穿紧身牛仔裤、坐在草坪共饮啤酒、画下列侬的头像买磁带是父亲笨拙的爱意,父子关系的对调是亲情炽烈与疏离的矛盾体,但自我的封闭无法言说对归属感的渴望;暴雨中固执地行走是过剩青春的发泄,对人生和自我追寻却因失踪的质问而再次失去意义,认列侬为父从此被送进精神病院再次证明了寻找精神家园之难、信仰重构的无力;天坛面对回音壁的呐喊,他一直都在追寻自己内心的答案。失控的兽性和孩童般的天真矛盾又异常和谐地集聚在他一人身上,邪恶之物的沾染是精神世界的空洞与失落的不良后果,颓然的自我放逐是失控无望的人生。黄昏的地平线上再次出现他骑车飞驰而下的身影,张开双手拥抱世界与风,这次他终于获得了绝对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编辑:刘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