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有片源
2016年
1994年
剧情:铁桥三力挫满清第一勇士赫哈,勇夺武状元,官拜广东海关提督,衣锦还乡,负责训练新兵队伍。此时朝廷推行维新,庆新王表面支持,暗地里却中饱私襄。阿三屡与海资交战,因军备落后,屡处下风,伤亡惨重,朝廷颁令庆亲王联同负责之穆亲王押送洋枪火炮南下支援并鼓舞士气,一时军民甚为兴奋。穆亲王之女童安格格亦随父往广东,格格一直暗恋阿三,可惜阿三已与患难之交小蝶成婚。而穆亲王为了拢络庆亲王,并一口应承把女儿许配给庆亲王。格格得知后更离家出走以示反对,庆亲王为了在格格面前表现威武,强邀阿三比武,而阿三因数月辛劳,功力大退,终被击倒。格格对庆亲王乘机凌辱阿三甚为反感,反对阿三更加怜爱。不久海盗再次来犯,阿三率众抵抗,虽有洋枪火炮,但缺弹药,阿三遂自揭皇印封条打开银库取白银购药,军民奋力终将海盗打得落荒而逃,众人欢庆胜利之际,庆亲王返抵,对阿三擅取白银严加罪责,原来庆亲王早已计划以此事嫁祸阿三,并在押阿三回京的路上安排山贼欲杀人灭口,阿三被重务砸断右臂,侥幸逃脱。格格对庆亲王奸险恨之入骨,为救小蝶免受抄斩,格格答应嫁给庆亲王,成婚之夜,格格欲杀庆亲王,可惜反被庆亲王击杀,穆亲王赶来亦被庆亲王所杀,并诬称穆亲王父女二人与阿三同谋,并将彼等尸首悬于市中示众。阿三会合恩师红姑夜盗尸首,予以火葬,熊熊火光,激起阿三消沉的斗志,苦练独臂神功,一年后,京喜乐喧天,阿三藉舞狮贺岁混入庆亲王邸刺杀庆亲王。
1983年
导赏:《火烧圆明园》是由李翰祥导演的历史剧情片,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次文化的反思。影片通过讲述清朝末期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焚烧,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而惨痛的记忆。影片的叙事手法尤为巧妙,通过慈禧的视角展现了清朝宫廷的内部斗争和权力的更迭,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影片中的慈禧形象复杂而立体,既有对权力的渴望,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咸丰皇帝的形象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剧。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条线索是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另一条则是慈禧的发迹故事。这样的结构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增加了细节的趣味性。影片中的一些戏剧性情节,如曾格林沁怒摔英国侵略军官巴夏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民间义士的奋勇抵抗等,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展现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在视觉美学上该片做得非常成功,美仑美奂的影像构图、精雕细琢的道具和布景、史诗式的视觉风格,都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对圆明园的再现,无论是建筑的宏伟还是园林的精致,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真实感。影片中的圆明园“大水法”一景,其考据严谨、置景精致,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李翰祥导演则再次展现了其纯熟的技艺。影片通过长短远近不同的镜头,展现了故宫的实景和搭建的圆明园,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宫殿的建筑和人物华丽的服饰,烘托了影片庄严的历史画面。影片中的默片段落,如懿贵妃用一曲缠绵小调吸引咸丰皇帝的戏,几乎完全用动作、音乐、构图、剪接、摄影机运动交代,极少使用戏剧性的话语对白,体现了导演的功力。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文化记忆的一次唤醒。《火烧圆明园》作为一部历史影片,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再现,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意义和启示,提醒人们珍惜历史和文化,反思历史和人性,坚持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延续历史记忆并思考未来的发展。(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