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好

Hao Chen

有片源
2009年
导赏:《建国大业》不仅写出了历史,还写出了历史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他给予历史中的人应有的尊重、理解,甚至对蒋介石、李宗仁等反面人物,都体现出对末路英雄的一种悲悯,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概,呈现出健康明朗,阳光亲和的国家形象。本片不仅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的传统和叙述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一些经验,在满足观众的欣赏和消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按照电影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来创作,使《建国大业》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真正的主流电影。高涨饱满的爱国热情、祖国情结,与高品质的电影创作、制作相结合,加上“众星闪耀”的明星效应,激发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事件。与此同时,这部电影的运作经验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所衍生的话题和意义都广泛而深远。电影《建国大业》的“明星效应”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172位知名演员加盟,引发了影迷们的强烈关注,最后赢得了非常抢眼的市场表现。在“明星效应”发酵的同时,很多实力派演员也为影片奉献了精湛演技,参与完成了影片充满人性化色彩的一系列历史人物塑造。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建国大业》开启了国产电影新主流大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了主旋律电影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编辑:大陆)                                                      
导赏:2009年,青岛市委宣传部精心策划拍摄了电影《寻找微尘》,力争艺术化地再现“微尘”事迹,传颂“微尘”精神。电影《寻找微尘》不仅是一部观众喜爱的作品,也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主旋律电影佳作。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黄式宪称:“这部电影是一幅时代剪影。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产生这样一个作品,显示出我们社会和谐、有尊严的文化格局。”《寻找微尘》的编导者以广播电台记者唐影寻找“微尘”为线索,把一个个“微尘”牵引出来,联接起来,为影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编导者又虚构了一个故事,在具体的层面上使“微尘”的故事向两个方向展开:一方面是母亲要退还“微尘”捐助给女儿的助学费用;另一方面是唐影动员“微尘”为救治母亲而捐助钱款。环环交错,有悬念,有张力,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谁是“微尘”的问号一直贯穿始终,最后原始的“微尘”虽然没有找到,但却找到了无数个新的“微尘”,找到了人间真爱,找到了世上真情,找到了中华民族互相帮扶、和谐发展的根。此外,《寻找微尘》在谋篇结构和镜头调度上也颇具特色。影片的关键动作是寻找,而且是普展到全社会,广泛动员群众的散发式动作。编导巧妙地抓住了电台主持人唐影,她的职责和岗位,正好便于把普遍发动、广泛动员的散发式“寻找”,用广播电台统摄于一体,避免了广泛寻找容易在影片结构上形成散漫浮泛的毛病。“微尘”是时代的良心,“微尘”是精神的坐标。青岛市以公益电影《寻找微尘》为切入点,把“微尘”这一爱心公益品牌塑造、提升为新时期的城市精神,使之成为推动青岛市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力量,探索出一种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编辑:赵敏)
马兰花
马兰花

演员(饰 配音小兰)/

导演:姚光华/
类型:剧情/动画/
导赏:近十年来,中国动画行业如同破茧成蝶,经历了从量到质的飞跃,其发展历程堪称辉煌。《宝莲灯》以其深邃的情感与精良的制作初露锋芒,而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更是以幽默风趣的剧情和鲜明的角色设定赢得了广泛的儿童市场。直至《马兰花》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动画正式步入了一个叫做又叫好的新时代,它不仅在国内市场掀起波澜,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动画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马兰花》作为一部站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点上的动画电影,其成功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影片不仅保留了原舞台剧那份纯真无邪的童话色彩,还通过现代化的叙事手法和视觉特效,让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影片中的环保、生存、和谐等主题,不仅贴近当下社会热点,也体现了全球共通的价值追求,使得《马兰花》成为了一部跨越国界、触动心灵的佳作。在角色塑造上,《马兰花》同样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主角马郎与小兰的形象设计,既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又保留了传统动画的纯真与美好,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特别是反角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老猫角色的转变,不仅让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教育意义,也体现了创作者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而新设定的藤妖角色,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强大的能力,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此外,《马兰花》在音乐、画面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悠扬动听的配乐、细腻逼真的画面效果,都为影片增色不少。这些元素的完美融合,使得《马兰花》成为了一部集艺术性、思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动画电影佳作。它不仅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社会的思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编辑:张昕一)
2005年
1999年
导赏: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讲述儿子接班,父亲陪儿子走一程山区邮路的故事。影片中并不险峻的山峦代表着一重重屏障,阻隔着山区与外界的交流,阻隔着农耕社会与现代化都市,乡邮员作为大山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是山民们接收外界消息的重要依托,导演通过展现旅途中各个村落村民们对信件的渴求烘托出邮递员身份的重要性,从而体现出父亲常年走山路对这片土地、这群村民深沉的情感。大山也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但是都清幽秀丽,它与居住在这里的淳朴山民互相映衬,人情浓烈,民风纯良,就像这片山林一样自然而又隽秀,毫无杂质,毫无污染。这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也是一条情感沟通的道路,影片以父子间的感情交流作为主线,以平和的手法呈现父子之间浓烈但又含蓄内敛的感情。父亲与儿子从小聚少离多,两人之间既生疏又有隔膜,在路途的前半段两人少言寡语,气氛中甚至弥漫着尴尬,但在经历一系列的事件,如村民给父亲深情送别,父亲偷偷给五婆念假信,美丽的侗族姑娘和喜庆的婚礼场面之后,儿子开始渐渐理解父亲对这片山林的爱与依依不舍,影片的情绪高潮在儿子背父亲过河时显现,冰冷的山间河水流过,心里却怀着炙热难言的情感,父亲回想起妻子与儿子多年来的苦苦等待与守望,不禁流下滚烫的热泪,两人的隔膜在此刻消解,彼此的心拉得更近一些。影片以散文诗的语言还原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象,氤氲弥漫的水汽,潮湿的石板小巷,苍翠的青山,潺潺的流水,山林意境空灵而又悠扬,俨然一副世外桃源般的山野图画。大山的威严矗立,邮递员的接替都体现了生命轮回般的寓意,田园的牧歌一代代传唱,人在山间的孤独行走因山的苍绿而尽显威仪,时间的流逝、生命的延续均被大山所注视,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里轮番上演。(编辑:张苏慧)
1997年
导赏:《埋伏》讲述的是船厂保卫科科长老田和属下叶民主,为了配合警方执行任务,在水塔上进行埋伏,等待犯罪分子出现的故事。影片从不起眼的平民叶民主和无实权的田科长两人着手表现体制内的权力机制。作为该机制最底层的一类人,叶民主散漫、不着边际,老田手无实权,只能被影片中处于上位者身份的杨队长委派任务去最不起眼的水塔进行埋伏,没有撤销命令不得擅自离开,不得懈怠,否则属于玩忽职守,而当杨队长告知联防大队邱建国可以撤销埋伏时,联防大队却在玩乐之中遗忘此消息的传达,于是叶民主被遗忘在水塔之上,只能默默坚守。黄建新导演用邱建国这一中间层的领导人物对权力机制进行讥讽,鞭笞体制内安逸享受、不干实事的现象,从《背靠背,脸对脸》中的权力斗争变成了权力消解,突出小人物的悲哀。影片中的水塔埋伏颇有“等待戈多”的意味,前期过程中老田和叶民主两人还可相伴解闷,而后只剩下叶民主一人留守,同时又被联防大队遗忘,这时叶民主的等待陷入了虚无,毫无动静的蹲守目标,重复单调的观察,陪伴叶民主的只有无限的孤寂、黑暗和岌岌可危的爱情,颇具荒诞意味。而影片最具荒诞色彩的部分则是因为被遗忘的叶民主苦苦坚守了三十六天,才让无法得到水塔中巨额赃款的“智者”落网,被遗忘的悲哀人物瞬间成了侦破案件的重要英雄,而颁奖典礼英雄缺席,叶民主为了给去世的老田讨回公道痛殴邱建国,又因殴打入狱。导演用一系列失落的事件展现叶民主所遭受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境,以日常生活的荒诞性面对顽固僵化的社会结构,以小人物的温度抵抗社会的冷漠。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秘密电话颇具现代主义的意味,聋老头自言自语的语言富含哲学思考,对留守在水塔之中奄奄一息的叶民主提供了坚持下去的信念,而这人生信条也是解锁影片主旨和人物本质的密钥,蕴含了导演对生活的思辨和人生的思考。(编辑:张苏慧)
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