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

Han Hsiang Li

有片源
1994年
情人的情人
情人的情人

导演/

导演:李翰祥/
主演:郑佩佩/郎雄/
类型:剧情/
1991年
敦煌夜谭
敦煌夜谭

导演/

导演:李翰祥/
主演:王霄/王小凤/
类型:爱情/冒险/
剧情:  好一部人鬼恋,水袖的飘忽,漫妙的歌曲,美丽的构图, 加上敦煌莫高窟的气势,使《敦煌夜谭》更具可观性。   瓜川节度使李怀让因忆亡女,遂请名画师桑子明为其女儿画供养人像。   因桑之画稿被人涂改及洞中有红项黑背花面狐狸出现,助手于飞遂劝师父谨慎,但桑一笑置之。一夜,风狂雨暴,闪电雷鸣,桑在洞外树林中救回一女子,自称莲香,乃敦煌镇上名妓,容貌冶艳蚀骨,在她的勾引下,桑遂与她共寝。   数日后,莲香有事离去,桑在月牙泉边捡回一张古琴,入夜,桑 掷弄琴弦,琴声引来一妙龄少女,自言是李怀让侄女李燕儿,认得此琴,并边抚边唱,诉说知音难觅。燕儿能扶琴,更善舞,婀娜多姿,桑被其迷,终夜欢娱,至五更始离去。   莲香返回,见桑子明面色晦黯,一身鬼气,问清原由,设计困住李燕儿。燕儿诉说哀肠,谓乃李怀让已亡之女李燕儿,因羡慕人生,不甘为鬼,暗中随父前来,不料遇桑郎一见倾心,并无害人之意。言罢,声泪俱下。莲香受其感动,表示愿意成全他俩好事。   莲香携燕儿魂游地府,用财色买通判官身边小鬼,偷看生死簿,巧使借尸还魂去,使用权燕儿再世人生。   浩浩荡荡的迎亲行列中,桑子明与燕儿互相偎依,莲香渐渐隐去,登敦煌城上,遥望结婚队伍远去,空留漫漫黄沙,无边瀚海。
1988年
剧情: 1864年,清同治三年,慈禧太后借助外国侵略势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铲除“内患”后,两宫太后本想将洪秀全家产填充国库,不料一把无名火将洪王府烧成一片灰烬,玉石皆焚。两宫太后不悦,又不便直斥曾国藩办事不力,只得隐忍。总管太监安德海深知其中奥妙,暗中从曾国藩手中敲诈了3000两银子。安德海自恃深受慈禧宠爱,在宫中飞扬跋扈,甚至连同治帝也不放在眼里。同治在长春宫偶遇 宫女桂莲,一见倾心,自此频至东宫。安德海早有心染指桂莲,见状怀恨在心,暗示慈禧早日为皇上完婚。婚礼前夕,桂莲失手打碎了婚瓷盘,同治代为掩饰,岂料安德海故意告知慈禧。慈禧震怒,桂莲险些丧命,同治自此深恨安德海。 安德海谎称将桂莲嫁与自己兄弟,实为一己之私。桂莲发觉被骗,宁死不从,安德海一怒之下将她卖到天桥妓馆。同治婚后,与皇后阿鲁特氏颇为亲密,故意冷落慈禧为他挑选的富察氏慧妃(此人刁钻霸道,心胸狭窄,同治夫妻就是间接被此人所害),引起慈禧的不满,命令同治修身养性两个月,不准亲近后妃。同治帝亲政后,本想有所作为,奈何处处受制于慈禧,早已心怀不满,此次故意违逆母命,私访天桥妓馆,又被安德海密报慈禧。 同治遭到训斥,伺机整治安德海。安德海以为西太后采买寿礼为名,私下江南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不止於此,安德海还自比是西王母取食的“三足乌”,大挂“三足乌”的旗号。船到山东境内后,地方官上报巡抚丁宝桢。生性廉洁刚烈的丁宝桢以清宫祖训“太监不得私 自离京”为由,派兵将安德海在泰安抓获,并火速上报与慈禧太后有矛盾的慈安太后和同治帝,同治帝和慈安大怒,称太监私自出宫违反 祖制,安德海仗着西太后撑腰,简直目无王法,召集群臣密议,传旨山东巡抚丁宝桢,请他立即处死安德海,丁宝桢获许后决定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暴尸三日。 可就在此时,慈禧太后发来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宝桢果断地决定“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将安德海拉到西门外丁字街(今饮虎池街北段)斩首。既然生米做成熟饭,慈禧太后最后也奈何不得。慈禧挽救不及,与同治嫌隙渐深。而被卖到妓院的桂莲在一次又一次生活的折磨下,已是变得心灰意冷,同治在天桥妓馆沾染梅毒,病入膏肓。 慈禧得知此病传染,在众妃子挑唆下,将罪责推到怀有七个月身孕的皇后身上,想尽办法虐待已怀孕的皇后,不准她生下婴儿。对她大张挞伐,致其流产,同治震怒之余惊吓交迸,含恨死去。被东太后慈安撞见,东太后慈安目睹惨状大为震怒,慈安没料到慈禧竟然如此蛇蝎心肠,良知尽丧,西太后慈禧知道自己死到临头,决心放手一搏,东太后慈安见慈禧已是专横到极点,不忍皇后阿鲁特氏再受虐待,决心除去这个心腹大患,赶到西宫太后住处,对阴毒绝情的慈禧和骄横霸道的富察氏贬损,最后欲以先帝遗诏制裁慈禧,慈禧惊恐,遂忍痛割下股肉为慈安做药引,此举令慈安大受感动,再次被慈禧巧言和苦肉计蒙骗,终将密诏焚毁。 欲独揽清朝大权的慈禧望着化为灰烬的诏文,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慈禧自此为所欲为,迫害皇后,不久,皇后阿鲁特氏在慈禧毒辣的迫害下,悬梁自尽了,新帝光绪登基,慈禧和慈安再度垂帘,重新“母仪”天下,到了光绪七年(1881)初,慈安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于是,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朝政也只好由慈禧一人打点。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只是“两颊微赤”(《述庵秘录》)。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翁同龢日记》)。晚间即暴病身亡。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清野史笔记记载东太后慈安是吃了西太后的慈禧所赠羊奶糕点遽尔贺崩,从此两宫垂帘格局变为西宫独尊,光绪帝还未成人,慈禧大权独揽,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清王朝走向了灭亡的最终归宿。
1987年
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

导演/编剧/

导演:李翰祥/
类型:剧情/历史/
1986年
导赏:陈家林执导的《末代皇后》是一部细致描绘晚清没落贵族悲剧命运的电影,在这部影片再一次证实了他处理重大历史题材和壮观场面的功力。与同类题材影片相比,该片在题材涵盖的社会内容上比较局限,但在艺术处理上更为精致,无论人物形象描写还是宫廷生活场景的展示,都富于观赏性和趣味性。《末代皇后》的叙事结构严谨而流畅,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电影从婉容的皇后婚礼开始,以谭玉龄的葬礼结束,首尾呼应,展现了傀儡皇族注定悲剧的命运。在处理历史题材方面,《末代皇后》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电影在尊重历史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艺术想象和艺术加工,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生动鲜活,例如,婉容与侍卫李越亭的私通、孩子惨遭杀害等情节,虽然在史实上有所改编,但这种改编增强了电影的戏剧张力,对观众而言观赏性更强。此外,在历史人物的塑造上,《末代皇后》同样表现出色。潘虹饰演的婉容,从初期的明艳动人到后期的疯癫绝望,表演层次分明,鲜活地展现了一个被时代和命运抛弃的悲惨女性形象,而姜文饰演的溥仪,也展现出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从初期的骄矜到后期的懦弱,姜文的表演也呈现出了丰富的人性层次,展现了他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和挣扎,没有过分扁平化、漫画化。《末代皇后》通过婉容的悲剧人生,反思了封建制度和外敌侵略对个体命运的摧残。婉容虽然贵为皇后,但她的人生却充满了无奈和悲哀,她的爱情、自由和尊严都被封建礼教、被日本侵略者所剥夺。电影对封建制度、对民族迫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处境悲惨的女性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引发观众对于历史和人性的深思。(编辑:许雨婵)
1983年
导赏:《火烧圆明园》是由李翰祥导演的历史剧情片,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次文化的反思。影片通过讲述清朝末期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焚烧,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而惨痛的记忆。影片的叙事手法尤为巧妙,通过慈禧的视角展现了清朝宫廷的内部斗争和权力的更迭,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影片中的慈禧形象复杂而立体,既有对权力的渴望,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咸丰皇帝的形象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剧。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条线索是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另一条则是慈禧的发迹故事。这样的结构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增加了细节的趣味性。影片中的一些戏剧性情节,如曾格林沁怒摔英国侵略军官巴夏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民间义士的奋勇抵抗等,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展现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在视觉美学上该片做得非常成功,美仑美奂的影像构图、精雕细琢的道具和布景、史诗式的视觉风格,都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对圆明园的再现,无论是建筑的宏伟还是园林的精致,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真实感。影片中的圆明园“大水法”一景,其考据严谨、置景精致,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李翰祥导演则再次展现了其纯熟的技艺。影片通过长短远近不同的镜头,展现了故宫的实景和搭建的圆明园,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宫殿的建筑和人物华丽的服饰,烘托了影片庄严的历史画面。影片中的默片段落,如懿贵妃用一曲缠绵小调吸引咸丰皇帝的戏,几乎完全用动作、音乐、构图、剪接、摄影机运动交代,极少使用戏剧性的话语对白,体现了导演的功力。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文化记忆的一次唤醒。《火烧圆明园》作为一部历史影片,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再现,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意义和启示,提醒人们珍惜历史和文化,反思历史和人性,坚持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延续历史记忆并思考未来的发展。(编辑:赵敏)
导赏:1982年,李翰祥回到中国内地,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摄制《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此举首开香港电影业与中国内地正式合作摄制影片的纪录。李翰祥作为华语影坛著名导演,曾先后拍摄过80多部电影,横跨四十余年。凭借敏锐的艺术嗅觉与纵横捭阖的商业智慧,他先后引领中国港台电影史上黄梅调戏曲电影、古装片、风月片、历史片等众多美学潮流。李翰祥的清宫历史系列电影具有相当明确的创作理念,惯常采用情节剧叙事模式,强调伦理故事中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并融入小品式桥段的叙事技巧,将现代社会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放置在宫闱的特殊空间之中,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符合电影观众的通俗审美趣味。在《垂帘听政》中,李翰祥从慈禧个人视角出发,整体情感逻辑严密真实,浓缩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具有典型的情节剧特征。片中精彩设置了慈禧“争宠桥段”,时为懿贵妃的慈禧拜会咸丰帝,看似劝诫皇帝保重身体,实则暗查端倪,有夺权之心。李翰祥还使用了悚然刑罚名曰“骨醉”,这一桥段篇幅并不冗长,却堪称宫闱之内的隐秘奇观,“争宠”桥段丰富了慈禧的性格层次和情感特征,为全片大量篇幅讲述慈禧从一个深宫妇人到权倾朝野的霸权者的发展过程增加了华彩段落。可见李翰祥电影具有鲜明的传奇性与通俗性,往往以家庭伦理关系来对应政治权力关系,人物关系的搭建侧重于集合日常化的矛盾冲突。因而,李翰祥尤为擅长利用极具辨识度和俗趣的重点事件,放弃宏大叙事,专注人物行动,着眼历史秘密吸引眼球,以此成功打造出李氏清宫历史电影的独特韵味。片中,咸丰死前密会顾命大臣肃顺问政,肃顺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诛杀钩弋夫人,此处咸丰帝“临死托孤”的事件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不得而知,但李翰祥不仅加以戏剧性展现,还援引了汉武帝“母强子弱,杀母留子”的历史典故,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此外,李翰祥另辟蹊径,运用主观色彩浓重的引导性旁白在片头、片尾、剧情中间简明扼要进行交代,陈述事实、交代结局和阐释人物落点。让观众在无形中形成对历史的自我认知:国难当头,国家的权力中心依旧内斗,实在可悲可叹。化有形为无形,教化引导观众形成感性的价值判断,彰显了李翰祥清宫历史电影的高明之处与艺术魅力。李翰祥半生都在港岛飘零,总有寄宿寓居之感,魂牵梦绕的还是对故乡北京挥之不去的眷恋思念,这也是一代南下影人的中国文化情结。他们电影中大量的灵感、意象与桥段,都来源于经历或印象中的中国想象,以此内在的方式,回应着心灵深处的文化乡愁。诚如影评人焦雄屏所言:“李翰祥虽然在港数十年,但他擅长的是饶富中原性格的中国电影。”(编辑:赵敏)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