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宝珣

有片源
2014年
导赏:2014年上映的《黎明之眼》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勇气,直面了中华民族一段沉痛的历史记忆——慰安妇问题。这部电影不仅在题材选择上彰显了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更在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多层次探索,试图通过银幕唤醒当代人对历史创伤的认知与反思。电影采用三重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二十一世纪初的南京、二战时期的慰安所以及中间数十年的空白。这种安排不仅艺术性地还原了历史,更暗示了历史记忆的断裂与延续。影片通过催眠干预这一设定,将潜藏的记忆变为可见的影像,隐喻了历史真相无论被压抑多久,终将浮出水面。电影中,郑佩佩饰演的老年秋山和美(刘和美)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她脑中的残留弹片既是生理创伤的象征,也是历史创伤的心理隐喻——那些无法轻易取出、随时可能致命的记忆碎片,正是慰安妇幸存者终身携带的痛苦遗产。不同于传统战争片聚焦战场英雄,本片将视角投向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影片揭示了战争对女性造成的特殊伤害:“战争带给女人的伤害比带给男人的伤害更大”。这种伤害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终身监禁。原子鏸饰演的青年秋山和美从日本战地记者到慰安妇的身份转变极具讽刺意味。原本为西方媒体服务、美化日军行为的她,最终成为日军暴行的直接受害者。这一设定打破了民族身份的单一性,暗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不分国籍。而影片中的日本律师浅野尚代表了一种跨国的历史正义追求。他的存在表明,历史真相的追寻需要各国正义力量的共同努力。这种处理避免了简单的民族对立,体现了更为开阔的人类关怀。在人物塑造上,老年秋山和美的形象最为丰满。郑佩佩的表演“一反打女身份,反以挣扎纠结的内心戏见长”,成功刻画了一个既脆弱又坚强的幸存者形象。她站在桥头面对惊涛骇浪撕心裂肺地呐喊“我只是想做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而已”,成为影片最强有力的声音。电影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展示了历史创伤本身,还揭示了创伤的代际传承。影片通过一家三代人对慰安妇历史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历史记忆的社会接受度问题。当外孙女最初无法接受外婆的慰安妇身份时,影片直观展现了社会偏见对幸存者的二次伤害。这种代际之间的理解困境,正是当今历史记忆传播中的现实障碍。电影人通过这一设定,暗示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只有直面历史真相,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解与解放。因此,影片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民族主义叙事,而是尝试超越国界关注人类普遍的战争创伤,试图在历史黑暗中发现一丝曙光,在人性废墟中寻找救赎可能。随着最后一批慰安妇幸存者逐渐离去,这样的电影成为活的历史教科书,让后世能够透过银幕感知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编辑:大陆)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