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铭

有片源
1988年
导赏:1988年由宋崇导演、张之路编剧的我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问世,这部拥有新鲜视角的影片讲述手上带电的小男孩贝贝摆脱孤独寻求友爱和理解的故事。这些曲折、荒诞、幽默的情节,展现了一个不同以往具有现代意识的孩子的生活。《霹雳贝贝》的故事围绕一个名为贝贝的小男孩展开,他是一个出生在地球人家庭中的“宇宙人”的儿子。影片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既神秘又亲切的科幻世界。贝贝身上带有电,这个特殊的能力让他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了许多挑战和困境。影片巧妙地将科幻元素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现了一个既神奇又真实的世界。影片的成功得益于其生动的想象力。《霹雳贝贝》中的科幻元素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儿童的心理和现实生活之中。影片中的想象既包括对“宇宙人”存在和特异功能的幻想,也包括对UFO访问地球的想象,以及地球人类与“宇宙人”交流的想象。这些想象不仅符合科幻艺术的要求,而且与科学规律相结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细节,使得故事情节既具有科学性,又生动有趣。其次,影片展现了真实的童趣,这是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霹雳贝贝》真正地“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表现世界。影片中的贝贝,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渴望和恐惧,都是儿童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影片通过贝贝的故事,传达了儿童对于自由、友谊和认同的渴望,这些都是儿童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和共鸣的情感。《霹雳贝贝》并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故事的展开,让观众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做一个普通人的重要性。影片通过贝贝的经历,传达了关于成长、友谊和家庭的深刻哲理,这些都是对儿童观众有着积极影响的教育元素。尽管《霹雳贝贝》的制作成本有限,但编导者们依然追求艺术品质,通过最经济的方式,运用恰当的电影技巧,使之成为了一部思想和艺术俱佳的作品。影片中的视觉效果、情节安排、幽默细节以及儿童演员的质朴表演,都显示了这部电影的高超艺术质量。(编辑:赵敏)
1985年
导赏:《夜半歌声》现存有三个版本:1937年马徐维邦导演的版本,以反帝反封建、争取自由为主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85年杨延晋导演的版本,继承了前一版的革命气质,同时又加强了爱情叙事主线,让爱情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升华;1995年于仁泰导演的版本,在故事中弱化了强烈的抗争主题,着重于描写爱情的艺术感染力。这部影坛经典历经半个多世纪,被反复翻拍,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观众为之着迷。在视觉风格上,1985版《夜半歌声》调用了德国表现主义式的造景和照明风格。影片伊始,深邃的夜幕与身着洁白长裙的晓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手中的红玫瑰鲜艳如血,与周围的黑暗形成尖锐的冲突。晓霞如同幽灵般在空寂的街道上游荡,仿佛随时都会被无尽的夜色吞噬。当晓霞步入丹萍曾辉煌演绎的舞台,一方黑色灵柩突兀地横亘于舞台中央,一束惨白的聚光灯投在她泪痕斑斑的脸庞,而她周围是骇人的阴影,极致的光影对比,塑造了一幕凄美悲怆的视觉奇观。同时,布景的平面化和绘画感剥夺了场景的三维深度和活力,与晓霞精神世界的迷失形成了呼应。在这个悬浮于现实之上的凌虚世界中,一切都显得虚幻而无力,正如晓霞失去了精神支柱后的迷茫与彷徨。此外,影片还通过摄影和剪辑营造了视觉上的恐怖感。比如瘦弱的晓霞劈砍牛的一幕,牛身上一道道鲜红的砍痕与晓霞疯狂的面部交替出现,通过交叉剪辑和加速剪辑的手法,观众的感官被推至极限,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次劈砍的力度和晓霞内心的绝望。在影片结尾,导演运用了大景深的摄影手法,展现了全城人民手持火把,如同一条火龙涌向阁楼,企图烧死藏匿其中的“鬼”。这一幕场面宏大,火光与夜色交织,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怖感。人群的愤怒与恐惧在火光中被放大,而阁楼中的“鬼”则成了这场集体狂热的牺牲品。但是,影片没有让丹萍和晓霞的爱情故事走向决然的苦情,虽然两人最终葬身火海,但它们的爱却得到了永生。在中国悲剧中,很少表现悲痛欲绝的激情,它往往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节制性,这种中庸哲学使中国的悲剧无法表现彻底的毁灭,它总是借助于超凡的神话力量或人为的外力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梁祝》中的男女主人公化为蝴蝶比翼双飞,虽死犹生。在《夜半歌声》中,丹萍和晓霞在烈火的燃烧中却仿佛没有身体上的痛苦,他们相拥相吻,到达了超现实的极乐之境,也因此,影片达成另一层意义上的“大团圆”,实现了一种平衡、圆满和超脱的心境。(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