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

Yan Liu

有片源
1983年
导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部由苏叔阳编剧,王好为导演的《夕照街》让当时颇具京味儿的流行语“拜拜了您呐”风靡全国。影片围绕一条街道不同人的生活,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了多侧面描写,在幽默与讽刺的运用上恰到好处,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叙事构架大开大阖,看似松散,但几条线索同时展开,使人物和画面不断转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那条将市井百态尽收眼底的北京胡同也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大槐树、四合院、鸟窝葡萄架,知冷知热的邻里邻居,都是时代生活画卷的组成部分。影片通过群像描写,刻画了多姿多彩的人物个性。郑万全是夕照街有威信的领袖人物,热诚、风趣、嫉恶如仇。“老戏骨”于绍康准确地把握了角色和周围人物的关系,比如对李鹏飞(李丁饰)的嬉笑怒骂、讽刺挖苦;对吴海波倚老卖老开玩笑式地关切;对待业青年石头等人发自内心的爱护、培养;对街道工作人员的硬话软说……他组织邻里办大联社,试图让更多的人吃上濒临失传的京味老豆腐,展现了老一辈人用双生建设新生活的决心与信念。电影中一种市民阶层小人物的悲喜令观众如醉如痴,以复杂的人物心理和行为性揭示了生活的丰富性,挖掘了普通人的心灵美和相濡以沫的人情美。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第四代导演”王好为偏爱百姓题材,早在1979年就以影片《瞧这一家子》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夕照街》是她1982年的作品,在当年引起的社会反响可谓空前。而相似的题材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如《北京故事》、《高朋满座》、《我们俩》、《黄连·厚朴》、《剃头匠》等等都以不同的影像风格和故事讲述着“四合院”这样一个与时代和百姓密切相关的主题。(编辑:明慧)
导赏:1983年上映的电影《一叶小舟》,由黄健中与于中义联合执导,赵尔康、陈祖荣等主演,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主题,描绘了一幅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江南水乡小镇的生活画卷。影片通过讲述地处太湖边梁溪镇的一系列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揭示了人际关系、权力运作与道德抉择之间的复杂纠葛。得益于黄健中导演早期对于电影形式和美学的追求,《一叶小舟》如其片名般富有诗意。影片中的“梁溪镇”即为无锡的谈村,其景色清婉,具有江南秀致。影片开场,晨雾缭绕间,一叶小舟悄然浮现,悠悠牵引出江南秋日清晨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何鸣与阿芬夫妇划动着载满猪娃的小舟,朝着热闹鼎沸的梁溪镇早市徐徐前行。待至早市,则是一片繁华盛景,玩蛇人手中的大蟒,说书人口中讲述的七侠五义,茶楼上张贴的评弹海报,与人声鼎沸的村民们构成一幅市井风情图,为影片奠定起浓郁醇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这幅美丽的画卷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现实。影片的核心情节围绕着影剧院的招工风波展开,揭示了特殊时期结束后,小镇上办事靠关系的普遍现象。公社于主任在新建影剧院招工前,已私下拟定好“关系户”名单,映射着当时污浊混沌的社会风气。何鸣,一个因坚持原则而三次下台的前支书,被公社党委书记周大田委以重任,出任影剧院经理。他上任后,面对的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公。在招工大会上,何鸣公开点名送礼者,并宣布将一视同仁,择优录取,发起了对小镇上“关系学”的直接挑战。影片通过何鸣与于主任、王站长等人的交锋,展现了权力运作中的利益交换与道德冲突。于主任等人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及亲友谋取私利,而何不惜得罪权贵,也要维护公平与正义。多方角力,何鸣心力交瘁,直指小镇中困顿的道德窘境。“小舟”这一意象常常浮现于中国电影的长河之中。从《春蚕》辗转至《林家铺子》,再从《一叶小舟》游弋至《乘船而逝》,为影片晕染出中国气韵的诗情画意,又含蓄地承载起漂泊无依的沧桑、离愁别绪的怅惘以及前路阻力的沉重等意义。在《一叶小舟》这部影片里,小舟亦循着相似的轨迹,完成了契合影片情境的美学搭建及意义传达。也许,何鸣会有和苏东坡共有的心境: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