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焱

1993年
导赏:1928年到1937年间,叶浅予的长篇系列连环漫画《王先生》红遍上海滩。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尴尬历史时期,叶浅予察觉了上海独具的地域文化和上海人独特的市民心态,以及其所产生的种种国民性弱点,传统文人的责任感使他自觉地担当起教化者的工作,创作了这一脍炙人口的鸿篇巨制。《王先生》的影视化始于1934年,邵醉翁和汤杰等人将王先生搬上银幕,这些影片“在插科打诨之中,竭力对畸形的现社会一切作借题发挥。譬如写不景气弥漫下,都市人们的动态,从社会暗角里铺子之挤况以至王先生的梦想发横财。”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张建亚导演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则展现了一种后现代精神,通过戏仿和篡改电影史的经典场景来表达。他首先对第五代导演的“启蒙”意图进行了嘲弄和瓦解,用漫画中的无厘头风格重新演绎了《红高粱》的野合场面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捶脚仪式,创造了一幕幕荒诞而幽默的场景,如衣衫扣子无论如何也解不开,新娘因此哈欠连连,或是捶脚过于用力导致王先生腿部诡异弯折,以戏谑的方式消融了第五代电影文本的严肃性。影片的结尾模仿了《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段落,甚至巧妙地融入了《沙家浜》和《红灯记》中的念白唱腔。同时,张建亚导演也在电影中与原作《王先生》及其作者叶浅予进行了互动,影片一开始,王先生就直接呼唤叶浅予的名字,并嘲讽他:“倒霉!不小心被他化作了香烟钱!”通过这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张建亚导演将电影史的经典场景与王先生的平凡生活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后现代漫画风格。如果说上世纪30年代对于《王先生》改编,是为既摩登又窝藏着堕落与黑暗的上海城画像,以底层市民王先生的生活为中心辐射出众生相,从而指向更宏大的社会意义。那么1993年张建亚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则无意去构建深层意义,而是将其平面化,并消解意义,呈现出一幅后现代漫画图景。正如王先生在影片最后所说,“舞台小人生也罢,人生大舞台也罢,这里面的是非曲直,不是我王某人这等画中之人能够明白的,倒不如趁早回到画中,图个清静。”二维世界里的王先生不属于三维的现实世界,平面的人在复杂立体的社会格格不入,匆匆来过后,他便落荒而逃。(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