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翊娟

1986年
导赏:1986年,面临“零拷贝”频出的商业化困境,电影学界掀起“娱乐片”大讨论。学者认为“第五代的影像革命在造就了电影美学高峰的同时,逐渐远离了观众和市场。随着‘探索’走向‘极致’乃至‘极端’,电影逐渐成为了‘沙龙艺术’而远离‘下里巴人’”。为解决艺术影片曲高和寡的状况,影人们纷纷从电影的感性功能、娱乐属性和商业本性等方面为“娱乐片”声援,从而引发了一股“娱乐片”创作热潮,吴贻弓和张建亚的电影《少爷的磨难》正是对这一热潮的回应。《少爷的磨难》的喜剧噱头主要产生于性别倒置和易装情节。陈佩斯饰演的金福为了逃避命运的捉弄,不得不“男扮女装”,穿上了紧身旗袍,捏着嗓子,化身为一个娇羞的姑娘。而莲花则为了掩盖身份“女扮男装”,带上了男式假发,穿上男性的宽袍大褂,变身为一位武功高强的侠士。金福面对攻击时手无缚鸡之力,时时处于“被拯救”的状态,而化身侠客的莲花几次三番救金福于水火,承担起“解救者”的身份;金福的男扮女装引起了李都督的非分之想,而莲花的男性扮相却让金福误以为她心怀不轨。这一系列的性别错位,不仅生发出了极致的戏剧张力,更通过“误识-相识”的桥段,编织起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笑料。虽然《少爷的磨难》是一部嬉闹荒诞喜剧,但它绝非真空和悬置。在其喜剧外壳下,隐藏着对社会阶级与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金福的形象如同一面扭曲的镜子,折射出世间的不公与荒谬。他的每一次易装,都是对社会角色的一次颠覆,每一次逃避,都是对现实束缚的一次挣脱。影片围绕着金福的行动轨迹,辐射出人性的复杂多样与阶级的沉重压迫。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引领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于荒诞中寻找真理。(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