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武

1987年
导赏:20世纪80年代中期戏剧界涌现出一批先锋剧,影片《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就改编自刘树纲的同名探索戏剧。这些戏剧思考人生存的意义,透视人的内心和灵魂。形式上追求结构散文化和时空的自由转换,运用象征、隐喻、荒诞变形手法探索心理空间。电影承续了先锋戏剧的精神内核和形式外壳,黄健中导演通过展现一个灵魂在历史时空、现实时空和幻想时空的穿梭游走,拷问人性,叩击灵魂。《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被认为是一场“能指的盛宴”,大量的隐喻性符号堆积,塑料模特群、无头的人像石雕阵、散落一地的兵马俑石像、篝火、原始人、神秘仪式以及仓库中的英雄雕像林等,这些符号塑造了一个超现实场域。其中,人体雕塑是一个重要意象,作为前卫艺术家的女主角,坚持要把表彰大会上“英雄”男主角的雕塑做成裸体雕塑,并坚守自己的新潮理念,与其他压制性力量相抗衡,和80年代初关于人体雕塑的论战中“人民不愿看见自己的英雄光着身子”的论调相左。在这里,裸体雕塑一方面表述了改革开放的可见性语义,彰显了一种无所遮蔽的纯然赤裸境地,但另一方面,官方话语对人体艺术的排挤,也表现出人体雕塑所代表的先锋姿态始终仅能作为一股潜流涌动在80年代。在精神层面,影片是一场关于“寻”的苦旅,见义勇为却被刺死,被迫踏上荒诞的寻找真相之旅,“寻”的美学多见于荒诞派的先锋艺术形式中,“先锋文学中几乎都涉及人物的精神焦虑,处处展现生存的荒诞和无意义,也有难以预测的宿命和无法逃避的施加在肉身和灵魂的暴力。死亡场景在小说中频频出现,大多数人物没有精神依据,处于莫名其妙的寻找之途”,寻找可能会得到一个暂时的结果或解释,但却因为寻找行为本身的荒谬和无意义而指向更大的价值中空。肖肖最后在洞穴的坑底与恬恬告别,走向远方燃烧的火堆,尽管成了世人口中的“英雄”,但他的背影满是落寞。(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