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克拉提

有片源
1979年
导赏:电影《向导》反映了新疆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外国列强侵略的斗争历史,时间跨越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三个历史时期,表现了依卜拉因和巴吾东祖孙二人不惧列强、顽强斗争的高尚品格。影片情景交融,善于从心理和社会自然环境内外两个角度出发塑造人物,使两个有血有肉的维吾尔族农民形象突出而生动。本片改编自《老猎人的见证》。电影剧本选取的三个横截面——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解放初期正是新疆风云突变,动荡不安的50年。清末,这片热土上生活的下层劳动人民苦不堪言,不仅要受封建主的剥削,还要承受清朝官员和英俄两国入侵势力的压迫;民初,沙俄对于新疆的觊觎之心不死;新疆解放前夕,外国势力伙同民族分裂势力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在《向导》中设计了三组塔里木的“外来者”形象: 英国探险家、俄国军官、人民解放军。前两组外来者对于塔里木而言就是践踏土地压榨人民的“魔鬼”,他们打着“勘测”“科考”“探险”的幌子,实则是为自己寻宝、掠夺文物、绘测地图以备入侵之用,在他们眼中塔里木人民命贱如草芥。这也是巴吾东见到勘测用的标杆就以为见到了“魔鬼”的原因。而人民解放军勘测队的出现则是为了帮助塔里木“治沙漠、种庄稼,要让塔里木变个样儿”。勘测队里有一位医生,正是这位医生救治了小阿米娜,为赢得老猎人巴吾东的信任奠定了基础。这种两种身份混合的人物设定其实是新疆“十七年文学”里十分常见的人物设定——解放军意味着保护者,医生意味着救助者。前两组英俄“外来者”的形象与人民解放军的形象产生了强烈对比,更衬托出解放军开发塔里木的目的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电影开篇的长镜头有着深刻的美学意味,在广袤的沙漠中,祖孙二人快乐的嬉戏,无拘无束的幸福生活着。开篇用了三个大全景的长镜头表现人物活动的自然风貌:在环境恶劣的沙漠中,祖孙二人出现在远景处的沙漠中,小孙子活泼好动,奔跑跳跃,爷爷一直在孙子身旁,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这样的长镜头使得观众更能积极地思考影片的内容,二人欢快的场面与后来遭到列强的迫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欢快的场景一边是惨绝人寰的迫害。对比效果明显,真实场景的再现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在富有异域风情的沙漠上,观众仿佛同影片中的祖孙二人共同置身于沙漠之中,共同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对于他们的亲情和爱国情怀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