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有片源
2020年
导赏:导演方军亮选择黄山歙县、齐云山作为核心取景地,并非仅追求视觉奇观。云雾缭绕的丹霞地貌成为隐喻主角精神困境的天然载体:老董出狱后如同迷失在齐云山云海中的孤舟,而外星飞船撞击山体的设定,则将物理空间的破碎感与人物心理创伤形成镜像。导演方军亮通过航拍镜头呈现山峦叠嶂的恢弘,又以手持跟拍捕捉周家村古宅的烟火日常,在宏观与微观的切换中,将外星文明降临的荒诞性悄然植入乡土中国的肌理。影片通过“慧眼”超能力的设定,构建起现实与奇幻的双重视角。导演采用碎片化剪辑与特写镜头强化心理张力:当老董透视人心的“慧眼”启动时,快速切换的面部特写与声画错位,将人际信任危机具象化为视觉冲击。而外星文明接收地球语言信号的设定,则形成“他者凝视”的叙事视角——这种跨维度的观察既解构了人类社会的偏见链条,又以胡萝卜外星人的天真视角重构道德评判体系。方军亮在此展现出对类型元素的深度把控,将科幻设定转化为人性解剖的手术刀。在演员调度上,导演要求秦卫东等主演褪去戏剧化表演痕迹。老董种植蔬菜时佝偻的背影、争夺抚养权时颤抖的嘴角,这些细节通过长镜头持续捕捉,使刑释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阵痛得以自然流淌。特别在“跨物种”互动场景中,明俊臣饰演的外星人通过机械化的肢体语言与老董市井化的东北方言形成碰撞,荒诞感背后暗藏导演对沟通本质的思考——当语言成为信号传导的编码,肢体与眼神反而成为跨越物种隔阂的桥梁。作为方军亮创作谱系中的突破之作,《外星人驾到》的成功不仅在于题材创新,也体现在导演对社会痛点的艺术化转译。通过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与地域美学的创造性运用,该片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实践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范本。(编辑:婧怡)
1983年
导赏:1982年,李翰祥回到中国内地,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摄制《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此举首开香港电影业与中国内地正式合作摄制影片的纪录。李翰祥作为华语影坛著名导演,曾先后拍摄过80多部电影,横跨四十余年。凭借敏锐的艺术嗅觉与纵横捭阖的商业智慧,他先后引领中国港台电影史上黄梅调戏曲电影、古装片、风月片、历史片等众多美学潮流。李翰祥的清宫历史系列电影具有相当明确的创作理念,惯常采用情节剧叙事模式,强调伦理故事中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并融入小品式桥段的叙事技巧,将现代社会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放置在宫闱的特殊空间之中,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符合电影观众的通俗审美趣味。在《垂帘听政》中,李翰祥从慈禧个人视角出发,整体情感逻辑严密真实,浓缩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具有典型的情节剧特征。片中精彩设置了慈禧“争宠桥段”,时为懿贵妃的慈禧拜会咸丰帝,看似劝诫皇帝保重身体,实则暗查端倪,有夺权之心。李翰祥还使用了悚然刑罚名曰“骨醉”,这一桥段篇幅并不冗长,却堪称宫闱之内的隐秘奇观,“争宠”桥段丰富了慈禧的性格层次和情感特征,为全片大量篇幅讲述慈禧从一个深宫妇人到权倾朝野的霸权者的发展过程增加了华彩段落。可见李翰祥电影具有鲜明的传奇性与通俗性,往往以家庭伦理关系来对应政治权力关系,人物关系的搭建侧重于集合日常化的矛盾冲突。因而,李翰祥尤为擅长利用极具辨识度和俗趣的重点事件,放弃宏大叙事,专注人物行动,着眼历史秘密吸引眼球,以此成功打造出李氏清宫历史电影的独特韵味。片中,咸丰死前密会顾命大臣肃顺问政,肃顺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诛杀钩弋夫人,此处咸丰帝“临死托孤”的事件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不得而知,但李翰祥不仅加以戏剧性展现,还援引了汉武帝“母强子弱,杀母留子”的历史典故,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此外,李翰祥另辟蹊径,运用主观色彩浓重的引导性旁白在片头、片尾、剧情中间简明扼要进行交代,陈述事实、交代结局和阐释人物落点。让观众在无形中形成对历史的自我认知:国难当头,国家的权力中心依旧内斗,实在可悲可叹。化有形为无形,教化引导观众形成感性的价值判断,彰显了李翰祥清宫历史电影的高明之处与艺术魅力。李翰祥半生都在港岛飘零,总有寄宿寓居之感,魂牵梦绕的还是对故乡北京挥之不去的眷恋思念,这也是一代南下影人的中国文化情结。他们电影中大量的灵感、意象与桥段,都来源于经历或印象中的中国想象,以此内在的方式,回应着心灵深处的文化乡愁。诚如影评人焦雄屏所言:“李翰祥虽然在港数十年,但他擅长的是饶富中原性格的中国电影。”(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