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前明

Qianming Cao

1989年
导赏:《春桃》是许地山小说中非常独特的一篇,被中国第三代导演凌子风慧眼“发掘”,并于1988年改编成电影。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初期,一个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原小说中,时代背景被详细描绘,以展现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然而在电影中,导演凌子风巧妙地处理了这一背景,通过“巡警”等少数带有民国色彩的角色和场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时代背景,更加聚焦于对三个劳苦大众和他们性格、关系、命运的刻画。乍看影片有着流俗爱情片中惯用的一女二男三角恋模式,然而这种常见模式在片中承载的却不是情爱纠葛,而是对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由此诞生了一个敢于轻视世俗习惯,具有极强人格追求的劳动妇女形象。导演调动了诸多造型手段来刻画她,烘托她。破草帽、满是烂纸的背筐、朴素干净的衣裳、走在暗红色宫墙下的沉重的步履、“换洋取灯儿”的叫卖声,多次重复或变换着重复的画面,让人如同身受地感到春桃所受的压抑。她坚守着与丈夫间那神圣的传统纽带——拜过天地的仪式与“龙凤帖”的见证,这不仅是传统道德的恪守,更是内心深处道义良知的体现。同时,她也难以割舍与那位“伙计”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共度风雨,同享甘苦,那份真挚的情感与相互扶持的生计,既是她情感的寄托,也是生活温饱的坚实依靠。在两者之间,她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却都承载着无法轻易放弃的重量。在拍摄《春桃》前凌子风拍摄了经典之作《骆驼祥子》,其中塑造的“虎妞”形象深入人心,此后他还在《狂》中塑造了“邓么姑”。和春桃一样,她们虽为旧中国的女儿,但绝非祥林嫂式的弱女子,而是在社会狭隙与生存压力中挣扎不羁的强者。通过这些作品,观众能够感受到新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寻求自我价值与身份认同的强烈愿望。它们不仅是对东方文明的一次深情追忆与犀利反思,更是对新文明曙光的热切呼唤。(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