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守尔·赛来

有片源
2017年
导赏:该片是一部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访惠聚”工作成果的视觉史诗,更是对新时代下新疆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和谐进步的一次深情颂歌。通过细腻入微的镜头语言和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命运的细腻刻画相结合,构建了一幅生动鲜活、鼓舞人心的时代画卷。其在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化探索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巧妙地平衡了政治主题与艺术表达,通过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以及丰富多元的视觉语言,展现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目标过程中的不懈努力与高昂斗志。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次对话,都是对新疆这片热土上火热生活与巨大变迁的艺术再现,深刻诠释了团结和谐、发展进步的时代主旋律。展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艺术勇气。通过声画镜像、光影色彩等电影造型手段的巧妙运用,直观而深刻地揭示了极端思想对当地群众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侵蚀,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性扭曲与社会问题。这种真实而大胆的揭露,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教育意义,也促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自我审视。此外,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同样独具匠心。影片通过人物之间、细节之间的多重对比,丰富了叙事层次,也深化了主题表达。这种对比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也使得影片在审美品格上得到了显著提升。观众在对比中感受到的是工作队队员的坚韧不拔与农牧民的逐步觉醒,是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重胜利,是新疆大地在新时代下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引导,为中国电影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少数民族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信念、勇气与希望的赞歌。(编辑:张昕一)
2009年
导赏:影片《大河》作为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两代水利工作者与新疆塔里木河的命运起伏与情感纠葛,将50年代历史叙事与90年代现实叙事相互交织,表现塔里木河半个多世纪的变迁,通过对比两个时代的不同风貌和人物命运,深刻揭示了历史背景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建设新疆,陈大河等父辈为了抵御“桃花水”的侵袭而满怀热情与信念建造水库;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用青春和生命修筑的大坝在历史的车轮中渐渐褪色,成了导致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恶化的毒瘤,陈南疆等人为了保障塔里木河的生态,必须要炸毁堤坝,于是形成了上一代“筑坝”和下一代“毁坝”完全相反的行为动作,而这样的选择实则是出于历史的变迁,个体的生命在历史的裂隙当中经受着锤炼。影片在呈现两个时期的叙事线时,着重表现了50年代的历史叙事,突出陈大河与冬尼娅之间的跨国恋,以中苏关系破裂作为历史背景,透过治理塔里木河的历史曲折与进程,展现人物之间传奇性的爱恋,突显出了时代特征和历史厚度,巧妙地表述了国家关系和民族关系,更通过刻画苏联专家安东诺夫的良知觉醒和冬尼娅与陈大河的并肩作战表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跨越了国度界限。在90年代的叙事线中主要展现陈南疆与贝尔娜的亲情线,重在表现两人重走塔里木河古河道,寻找父亲走过的足迹,最终得以理解父辈们的艰难困顿与激情岁月,通过子辈对父辈的使命传承,体现了两代人之间的精神延续与精神传递,随着岁月变迁始终秉持着对塔里木河的热爱。影片通过建造水库与摧毁水库两个历史时期的相反事件,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塔里木河作为一条移动的河流,它既可以带来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也能成为使生态环境恶化的毒瘤,呈现了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失衡后果。同时塔里木河又被赋予了生命的象征,它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滋养着大地和生灵,河水的流淌寓示着生命的延续和繁荣,使之人类与河流之间形成生命的连接,带来美好的亲切感。(编辑: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