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白

Zhang Yibai

有片源
2021年
2020年
导赏:电影《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命运起伏,以中国女排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其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灰暗”时刻和“高光复现”时刻,强调了“女排精神”传统。作为一部新主流影片,一方面为了削弱影片的教导性,另一方面又为了提高影片的娱乐性与观赏性,导演陈可辛和编剧张冀做出了类型化的尝试,在故事结构上进行简化,仅用两个人物、三场比赛来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展现一支三代人的球队,同时上世纪80年代和2016年的两场比赛又形成对照结构,这样的设计不仅利于展现时代变迁下人物与环境的变化,也有利于通过对比制造戏剧冲突,抓取观众真正想要看的看点,通过这样的设计,爱国情绪从银幕内传向银幕外,形成了内外联动,而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电影《夺冠》在宏观视角下融入了微观视角,即在集体主义之中展现了个人主义,通过郎平这一人物几十年的贯穿,展现个人在面对大局之下寻求自我转变与自我认同的挣扎与超越,这样的转变与认同不仅体现在后期队伍的结构模式、训练模式的调整上,也体现在运动员个体的培养与选择上,例如郎平在影片中告诉朱婷要成为自己,要尊重自己,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当做比赛唯一的价值”的体现,自我的强大远胜于输赢,这也是一种新的女排精神的彰显。巩俐的参演更是增加了影片的热度,也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通过她对郎平教练人物心境的体会,神态、语气和动作的抓捕,使得人物的出场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传神,甚至获得了观众“连背影都会演戏”的认可,这样细腻而又动人的演绎宛若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郎平。女排队员们的表演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非职业演员的她们为了呈现最佳的表演效果而与自己较劲,这样的精益求精和倔劲儿是值得肯定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演员组合,才呈现出不一样的夺冠风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聚焦于描写中国女排的影片,如《女篮5号》《沙鸥》等,这些影片既追求故事性的表达,也追求艺术性的呈现,强调的是国家层面的集体荣誉,而《夺冠》的创新在于融入了人文理念,在展现国家动态景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着墨于运动员的个体生命经验,陈可辛导演多年的双城创作使得体育题材影片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丰富了体育题材创作经验。(编辑:张苏慧)
导赏: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和我的家乡》为时代献礼,通过延续姊妹篇《我和我的祖国》的集锦创作方式,将视野由城市投向乡村、由宏观转向个人,努力讲好城乡脱贫奔小康的故事,唤醒每个游子心中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我和我的家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主流电影创作模式的成熟,创作者们在主流思想、艺术追求与商业价值间找到了一条既能加深家国一体价值观认同、又能带来欢乐陶冶情操的理想路径。影片在叙事技巧上“以小博大”,“相比《我和我的祖国》以时间为轴讲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七个重大事件,《我和我的家乡》则以空间为序展现了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地点的家乡变迁。如果说,前者是小人物在‘小时刻’与大时代的‘迎头相撞’,那么后者就是小人物在‘小地方’和大时代的‘旧梦重圆’。”出租车司机、农民工、乡村教师、带货主播,他们是城市与乡村中最常见的个体,是被新闻流量和热门数据掩盖的普通人。但正是在这些人身上,蕴藏着最接地气的烟火气和最朴素的善良、正义。他们在城市思念着家乡的圆月,在农村修路、支教、抗沙,深入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舍弃个人得失换来家乡巨变。医疗改革、科技创新、尊师重教、回乡创业、驻村扶贫,五大故事基本都采用先抑后扬再升华的叙事逻辑,深入脱贫举措的具体成果,串联起脱贫攻坚的重要话题,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却又统一于“家国一体”的共同主题。形式上,《我和我的家乡》“采用风格各异的电影技巧和笑中带泪的喜剧表达方式,由一种纯正、欢快、轻盈的叙事基调进行串联”,使影片观感轻盈,以人的信念、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感动观众。《最后一课》前半段铺垫了大量笑点,后半段则以怀旧的姿态制造时空的交叠,当年姜小峰在画纸上未竟的愿望,终于在他与范老师重逢的时刻实现。这是将人性力量与电影本质魅力精彩结合的瞬间。除此之外,影片也积极探索视频媒介形式与电影的结合,拓宽电影影像的空间。片中顺应当下网络趋势,融入了大量竖屏短视频,并将其以互联网审美语感呈现,每个个体都会被看见,他们在时代中的参与、奉献也都会被记录、呈现。(编辑:海边淡鼠)
天才游戏
天才游戏

监制/

导演:程亮/
主演:彭昱畅/丁禹兮/
类型:悬疑/惊悚/
2019年
导赏: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的漫画作品《深夜食堂》以其平淡治愈的风格打动了多地读者,2019年,梁家辉推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深夜食堂》,在向这部经典漫画致敬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人间烟火气的独到理解。影片遵循了原作平淡、温柔的叙事风格,没有设置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细腻刻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友善。在这个固定的小小餐厅里,食客川流不息,情感也不断流动,他们是白领、拳击手、音乐人、司机,也是彼此的朋友、伴侣、知己。他们聚在一起交换隐秘的心事,互相鼓励帮助,获得继续投入都市洪流中的勇气。本片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准确把握了日式治愈风格的核心,即通过艺术创作在现代生活的种种不确定中营造出一种确定感——霓虹灯闪烁的偌大城市里,总有一个温暖的空间安抚人的味蕾,接纳都市人的所有心事。将原作从日式文化移植至中国本土并不容易,受限于版权方的要求,改编版难以做到全然地去日式风格,但在有限的发挥空间中,《深夜食堂》在菜品设计与故事讲述上已独具匠心。本片延用了原版“酒蒸蛤蜊、亲子饭、猫饭”的三个故事,但巧妙地将故事中的食物换成了地道的中式美食——炒蚬子、糖藕和馄饨,这些精致的食物一下子拉近了中国观众与故事的心理距离。同时,影片在多处凸显了故事的发生地上海的城市特色,强调改编版本的在地性。当食客们走出小店,笼罩他们的是黄浦江畔的微风、摩天大楼与狭窄的弄堂街道,他们在日常交流中也时不时蹦出几句上海方言。可以说,在面对改编掣肘的多重阻碍时,本片依然在找寻中国本土自己的“深夜食堂”中做出了努力与尝试。(编辑:海边淡鼠)
导赏:《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位知名导演联袂打造,撷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个高光时刻: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女排奥运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开幕、神州飞船成功着陆、大阅兵。这些导演站在时代不同的浪头,以各自的生命经验和独特气质共同谱写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家国叙事。这7个历史瞬间不仅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轨迹,更是宏观叙事下与每一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科研工作者、运动员、出租车司机、流浪少年......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背后承载的是一段悠长的史诗、一个国家的前进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早已溢出“献礼片”、“主旋律”这些标签,造就了一种动作密集、镜头流畅、节奏紧凑的工业化电影风格。长镜头、运动镜头和蒙太奇的运用,使每一个片段都极具情感张力,《白昼流星》中兄弟俩在荒野中追逐神舟飞船降落,通过镜头组合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和“追星星”的激情;《相遇》中群众们庆祝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场面,通过活力动感的运动镜头而完成一种与有荣焉的共同体叙事。《我和我的祖国》获得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奖可谓是“众望所归”。不仅仅是在艺术上的成就,《我和我的祖国》为“拼盘电影”和“新主流电影”直接打开了市场,开启了此后“我和我的”系列电影的续力。该片领跑2019年国庆档,在中国影史中占据重要位置。王菲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曲一度刷屏,再次成为当下的“流行歌曲”。可见,这样一部格局庞大、寓意厚重的主旋律大片真正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收获认可。(编辑:赵敏)
2018年
时间之外
时间之外

监制/

导演:刘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