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常生

有片源
1990年
导赏:“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史诗巨制,本片以极高的规格逼真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解放战争中扭转乾坤的开局形势。影片讴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统帅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指战员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影片的主线表现了围绕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国共两方在统帅部的决策、前线司令部的谋划以及战斗部队的交火等多层面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交锋,并在其中穿插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战况、毛泽东与肖三回忆青少年时代、华北野战军的调动、奇袭西柏坡、蒋介石就职会、蒋经国试图经济改革等若干事件,表现出战争中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深刻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本片揭示出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所致,而是有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民怨沸腾的深刻根源,极具历史厚度。《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既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在细节上抒情写意,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如序幕中气势磅礴的冰裂,和毛泽东爬上黄土高坡;塔山阵地战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小战士牺牲和缓缓飘落的红围巾;万籁俱寂中铁丝网上挂着的棉絮和军号……这些具有史诗质感和情绪张力的视听造型,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曾奕琦)
1984年
导赏:《老板哥和电妹子》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和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而是用“以一斑窥全貌”的手法,仅撷取一个僻远的湘西山区小磨房新旧替更的角度,展现了当代青年在与古老传统观念决裂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曲折、考验和发人深思的艰难足迹。古老的磨房,以其缓缓旋转的步伐,伴随着低沉的吱嘎声,不仅映射出薪叶溪往昔岁月中一抹压抑而沉闷的色彩,更成为了昔日生活节奏迟缓、思想固步自封、物质匮乏的象征。然而,社会的洪流势不可挡,正如那奔腾不息的蒲叶溪,“三中全会”的春风拂面,一股前所未有的变革力量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兴起。它不仅带来了知识的种子,更激发了蒲叶溪儿女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点燃了他们通过辛勤劳动改变命运的熊熊火焰。老板哥与电妹子,作为这场变革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山乡的新一代,虽然他们还很弱小,面对的是盘根错节的强大势力,但是他们有科学、有文化,有智慧、有活力,更有真理,他们代表着不可战胜的大趋势。他们用现代科技的力量替代了往昔的辛劳与低效,用相情投意合、并肩同行的相爱替代了旧式婚姻,这些转变不仅是对时代进步的生动诠释,也是对观众心灵的一次深刻触动。该影片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深刻而浓厚的乡土气息。影片完全摒弃音乐,仅采用源自场景中的自然音效。山寨的古朴、竹林的幽深、水车的轻吟、石径的蜿蜒,彼此交织成一幅幅视听和谐的田园风光画。而转向内景,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湘西山区的独特韵味——一串串悬挂的烟叶、一盆盆鲜红的辣椒、一顶顶实用的斗笠、一方方朴素的头巾,这些生活物件被细腻地刻画,使得观众仿佛穿越至那片土地,亲身体验那份质朴与纯真。老磨倌那浓厚的乡音,与群众演员们自然而然的装扮,更是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与认同感。(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