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究竟有几层
潘燚森
Albert Poon
人物资料
作品
2023年
白日之下
美术
/
服装
/
导演:
简君晋
/
主演:
林保怡
/
余香凝
/
姜大卫
/
梁仲恒
/
梁雍婷
/
陈湛文
/
吴浣仪
/
谭玉瑛
/
彭杏英
/
高翰文
/
预告播放
导赏:
《白日之下》是由尔冬升监制,简君晋执导的电影,讲述了新闻记者凌晓琪截获一宗有关残疾院舍“彩桥之家”虐待院友的线索,为了查实真相,她通过伪装成失智老人孙女的方式潜入院舍,寻找真相的故事。影片不仅揭示了残疾院舍虐待事件的真相,更通过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于社会公正和新闻真实的广泛思考。片中,导演以真实的镜头将残酷的现实真相揭露出来,残疾院舍中层出不穷的虐待行为令人心惊。生理心理的双重伤害也让残疾人们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碍于他们自身能力有限,无法自救也无法逃脱。护工让老人吃掉在地上的剩饭、将残障老人捆绑在椅子上用水枪冲澡等场景揭开了隐藏在白日之下的黑暗,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除了题材外,演员的表演也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林保怡将院长一角演绎的入木三分,他自己本身是残疾人而他的行为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他为很多残疾人提供了容身之所,但是他也被权力欲望冲昏头脑变成了一个施暴者。作为女主角的余香凝饰演追求正义、公理与真相的记者,为了揭露残酷现实直面人性的黑暗,在最困难的时候主编甚至想要帮她转岗做娱记或者公关,但她坚持选择实现新闻理想,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也引发了对于新闻存在价值的探讨。《白日之下》证明了媒体的报道或许无法影响法律的判决,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事件的影响力,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推动事件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向社会疾呼,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真正做到了艺术创作与社会意义的结合。(编辑:方舟)
2020年
七人乐队
艺术指导
/
导演:
洪金宝
/
许鞍华
/
谭家明
/
袁和平
/
杜琪峰
/
林岭东
/
徐克
/
主演:
洪天明
/
洪金宝
/
吴镇宇
/
马菀迎
/
余香凝
/
吴澋滔
/
元华
/
林恺铃
/
伍咏诗
/
胡子彤
/
预告播放
导赏:
《七人乐队》聚焦于中国香港的变迁,由上世纪50年代起,跨越七个各有鲜明气质的十年,通过每十年中发生的一个故事,多角度展现“香港往事”。这部以中国香港回归25周年为契机创作的单元式电影,不仅是对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致敬,更是一次关于集体记忆、社会变迁与文化乡愁的深刻表达。影片通过七个独立短片串联起从1950年代到近未来的香港故事,呈现出一个多元、开放且充满诗意的影像世界。《七人乐队》采用单元式结构,每个短片独立成章,却又在整体上构成一个有机的影像共同体。这些短片虽然风格迥异,但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香港历史与文化的复调叙事。每个故事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体的一部分,彼此交织、对话,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叙事空间。《七人乐队》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香港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记忆与隐喻的电影。影片通过丰富的视觉符号与叙事隐喻,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影像世界。例如,谭家明的《别夜》以1980年代的离别为主题,通过空旷的房间、坠毁的飞机、大卫·鲍伊的海报等符号,构建了一个充满情绪化与象征性的空间。坠毁的飞机不仅是时代背景的注解,更是两位年轻人情感困境的隐喻;空旷的房间则象征着离别后的孤独与失落。谭家明通过这些符号化的元素,将青春的迷茫与痛苦转化为一种诗意的表达。杜琪峰的《遍地黄金》则通过经济泡沫的隐喻,讽刺了香港人的投机心理。影片中的茶餐厅不仅是年轻人聚会的场所,更是香港经济变迁的缩影。通过这一空间的反复出现,杜琪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展现了香港社会的集体记忆。作为一部献礼片,《七人乐队》并未陷入单一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展现了中国香港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影片中的每个短片都以小人物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反思了社会变迁中的集体记忆与个体情感。(编辑:赵敏)
2011年
桃姐
艺术指导
/
导演:
许鞍华
/
主演:
刘德华
/
秦海璐
/
秦沛
/
王馥荔
/
詹瑞文
/
邹文怀
/
林二汶
/
梁天
/
洪金宝
/
关锦鹏
/
类型:
剧情
/
导赏:
影片《桃姐》讲述的是女佣桃姐在梁家服务多年,主人家的少爷罗杰在她中风之后,安排她住养老院,直到给她养老送终的故事。影片深入地探讨了非血缘关系的主仆之情,桃姐恪守职责服侍罗杰的生活起居,对罗杰表达疼爱与关切,罗杰也尽心尽责地照顾着中风后的桃姐,经常去养老院进行探望,陪她聊天,带她出席电影首映式等,两人之间的情感远超普通的主仆之情,而形成一种特殊母子情,令人动容。温情的情感风格表达得益于许鞍华导演采用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弱化情节戏剧冲突,用一系列生活细节和场景推动故事发展,将情感融入于日常性的生活画面之中,呈现体现出一种平静之感,如涓涓细流般绵长。影片不仅是一部关乎女性的题材影片,同时也是一部老年生活题材影片,与此相类似的影片还有许鞍华导演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导演以老年女性为叙述对象探讨现代社会中老年女性的生存困境与出路。《桃姐》通过桃姐入住养老院的经历直指社会老龄化问题,揭示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处境与需求,多年的仆人身份让桃姐养成了懂事的性格,不愿意给人增添麻烦,刚开始只能够强装镇定地住进养老院,却不得不隐忍各种不适,而后通过罗杰的陪伴,桃姐逐渐开始接纳养老院的生活,尝试融入集体并收获了友谊。影片又通过描写养老院其他的老年群像,如无依无靠只能依靠香港政府支持生活的老婆婆、倔强固执重男轻女的阿婆、热衷于找女伴的坚叔等反映出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缺失,从而呼吁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情感陪伴,反映出导演对社会现实的幽微洞察。影片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使之又探讨了生死议题,以桃姐的晚年生活为背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面对死亡的态度,以舒缓平淡的叙事表现桃姐面对病情时的坦然,传达出桃姐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接受人生谢幕的平静,在这样的处理手法之下,即使影片讲述的是略带忧伤的故事,但少有压抑之感,不晦暗、不悲观,带有一丝人生豁达的轻盈。(编辑: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