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信

2015年
导赏:影片讲述的是一对裕固族少年,骑着骆驼在荒漠之中穿越千里寻找父亲和家园的故事,民族文化和历史寻根主题在影片开头就得以彰显,影片一开场以壁画的形式展现裕固族的文明史,逐渐剥落的壁画象征着文明的衰落,随后以壁画上的裕固族先人转换为爷爷身骑骆驼在马路上行走,冷峻、苍凉的氛围呈现出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岌岌可危。爷爷的去世、父亲的“消失”,喇嘛的搬迁、兄弟之间的隔阂,种种情节表明裕固族是一个正在逐渐消失的民族,导演选择以此为表现对象,不仅符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时带来了西部文明新的文化视野,西部历史的探索丰富了游牧文化和民族文化。影片也讲述了“回家”主题,该主题不仅包括物理空间上的回家,也包括精神家园的回归。物理层面意义上,兄弟俩从镇上的爷爷家出发,穿越戈壁、沙漠,寻找在草原上放牧的父亲,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寻找到父亲只能去往水草丰茂的地方,因而寻找父亲延伸成了寻找裕固族的传统,然而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给裕固族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也在寻找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结尾水草丰茂的地方父亲并没有从事放牧工作,而是成为了淘金一员,该种处理展现了裕固族循环式的困境,穿越一个荒漠走到的却是另一个荒漠,水草丰茂的家园早已不复存在,体现人物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挣扎,也是导演对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在城市化的反思之中,影片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片中干涸的河流、废弃的村庄、即将搬走的喇嘛寺等景象,都是对生态危机的一种隐喻表达,象征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掠夺,以及破坏所带来的民族文明性丢失的严重后果,通过展现伤痕累累的大自然,传达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议题,体现影片所具备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性,强调人类的生态意识与生态责任。(编辑: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