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杰

有片源
2000年
导赏:影片《刘天华》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同时又是一部音乐故事片,导演使用小说章回式叙事结构展现人物的人生轨迹,使影片更加具备传奇叙事色彩,并以二胡音乐贯穿全片,突出时代变革背景下民族音乐的现代性变革,映射出人物命运的悲欢与酸涩。影片的叙事结构与一般历史片、人物传记片的叙事结构不同,采用的是章回式叙述结构,从妻子、友人、学生三个不同的视角评述刘天华的一生,颇似于电影《公民凯恩》的模式。第一章以妻子殷尚真为引,讲述旧式包办婚姻与江南水乡成长环境,第二章以友人古诺夫为引,讲述中西文化观念与艺术观念冲突,第三章以学生上官于飞为引,讲述师生情,整体脉络囊括了刘天华地域文化下的民族音乐启蒙、中西音乐碰撞下的国乐改革、传授学生音乐理念和创作技法等多个人生阶段,以客观化的视角呈现出人物的多面性,每个视角的情感色彩共同构成对刘天华全面而深刻的描绘。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片,二胡成为贯穿整部影片的主线,其音乐风格的转变决定着叙事的基本走向,《病中吟》《独弦操》《光明行》是刘天华的代表作品,导演将此作为三个章节的章节标题,提纲挈领地道出每个叙事段落的人物思想与情感表达,展现出刘天华的心理历程。《病中吟》一段讲述了娶亲冲喜、父亲病危、三叔痛斥民族乐器等事件,与委婉幽怨的乐曲声相互映衬,传达出生命苦之焦虑的情感,表达刘天华内心彷徨忧虑的心绪和对冲破现实阻碍的渴望;《独弦操》一段讲述民间音乐与正规音乐之争、中国音乐与西洋音乐之争,凸显西方强势文化下的民族困境,表现刘天华对国乐进行现代性变革的决心,乐曲《独弦操》是一曲单独用二胡内弦演奏的乐曲,是刘天华在二胡演奏方面进行发展、创新的重要成果,主旨、情感表达与该段落内容相呼应;《光明行》一段讲述刘天华拯救参加示威被打伤的学生,以政府镇压爱国运动作为叙事背景,而《光明行》乐曲的创作带有鲜明进行曲的风格,正体现了该段落中刘天华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爱国之情。风格即人,音乐风格造就了人物的精神气质,成为塑造人物的基调。刘天华的音乐风格偏于平淡,婉转而哀怨,如泣如诉,却又不乏激情,从而塑造出刘天华惆怅、平和、沉静而又与世无争的性格。抒情性与忧郁气质相结合的音乐风格与人物性格相互映衬,使得在情感上达成互通性,成为传记片的一大特点。(编辑:州文)
1999年
导赏:《鼓手的荣誉》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电影,影片聚焦于小学生的生活,通过讲述一个在儿童竞争关系中的故事,探讨了勇敢与坚持、竞争与合作、集体与个人利益等话题。影片以鼓乐队成员们青涩、略显紧张的自我介绍开篇,铺垫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秦婷婷与梦瑶,两位性格迥异却仍是好朋友的女孩。秦婷婷,一位初时羞涩胆怯,却满怀指挥梦想的小鼓手。而梦瑶的自信与不羁,与秦婷婷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也正是这份不同,促使两人在相互矛盾与相互理解中共同成长。随着故事的深入,秦婷婷的成长轨迹成为了影片的核心线索。秦婷婷每天坚持练习,戒骄戒躁。从最初的畏缩怯懦,到最终在天安门广场前自信满满地引领乐队。而梦瑶的转变,则是对个人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的深刻反思。《鼓手的荣誉》深刻挖掘了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微妙平衡。影片中的表演团体鼓乐队是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平台,秦婷婷用自己的真诚与努力,打动了梦瑶,也赢得了队友们的尊重与信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为集体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影片对爱国情怀也有的深刻挖掘,梦瑶奶奶向梦瑶讲述了自己与爷爷当年参加阅兵时的场景,让梦瑶深受触动,她明白了无论身处何位,拥有一颗爱国的心才是最为重要的。秦婷婷在天安门前指挥鼓乐队的场景,是对她个人成长的肯定,也是对爱国情怀的致敬。这一刻她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也代表着电视机前落泪观看她的梦瑶,代表着无数怀揣梦想、热爱祖国的少年儿童。(编辑:婧怡)
1998年
导赏:《成长》是第六代导演宁敬武的处女作,梁晓声编剧的一部儿童电影,故事聚焦于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为少年成长竖起了一面镜子。在这部影片中,宁敬武导演融入了“民族关怀影像”的创作理念,将镜头聚焦于北京的老平房区,赋予了影片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让观众在熟悉而又略带怀旧的场景中,感受到一种时间的沉淀与情感的共鸣。《成长》并未将焦点仅停留在影片中这一个家庭个体的挫败与成就上,而是通过这一家庭的故事,折射出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后的首都家庭温情。影片将镜头对准了最贴近中国大多数家庭的平凡人物,即一对普通工人夫妇与其儿子的生活,讲述孩子15年成长时光中的挫折、期望、转变与爱。影片的核心在于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位父亲,如同许许多多的中国父亲一样,他们怀揣着对子女未来的无限憧憬,不惜一切代价地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然而,现实往往充满了无奈与变数。当父母发现孩子并非是一个天才、发现孩子也并非具有其他的艺术特长、发现社会现实里的种种不公平现象,那份最初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让他们的教育之路充满了挣扎与反思。影片在展现父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误区时,也揭示了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外在的成就与光环,而是要在孩子心中种下善良、坚韧与自我成长的种子。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儿子无意间从父亲身上学到了那些比任何特长都更为宝贵的品质:面对困难的坚韧不拔、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