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祥

有片源
2007年
导赏:电影《快乐时光》以儿童视角切入来讲述一个具有儿童教育意义的故事,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影片并无说教色彩,而是将审美趣味与儿童心理发展结合,展现了低年龄段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困惑与挑战,以及他们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应对这些难题,从而实现心理与情感的成长。影片以一年级小朋友黄小小及其所在班级为叙事核心,将“叛逆”这一看似负面的行为特质转化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赋予了其积极的教育意义。黄小小及同伴们的“叛逆”,实则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表达,是对自我认同的探索与追求。他们通过恶作剧、与老师“唱反调”等方式,试图在学校的规则下寻找自己的位置。当影片中的其他老师们认为这些孩子们难以管教之时,辛新老师却认为这种“求异思维”正是儿童创造力与独立性的体现。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儿童在叛逆背后的渴望被理解、被关注的情感需求,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历程。《快乐时光》着重于对师生关系的描绘,深入探讨了教育、成长、人际关系等多元主题。影片中,张老师与辛新老师两位性格迥异的教师形象,为观众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张老师传统而严格,辛新老师则更加开放与包容。两者之间的对比与碰撞,引发了观众对于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影片通过孩子们的视角,揭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即教育应当是引导而非强制,是理解而非指责,是陪伴而非孤立。这种教育理念的传递,无疑为现实中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编辑:婧怡)
2003年
导赏:影片作为中国第一部抗击SARS惊险大片,采用灾难类型片元素进行创作,在剧作上遵循了类型片的艺术规律,注重在叙事结构和画面造型上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在影像上追求视觉快感,强调鲜明、快速的影片节奏。为营造出惊险紧张的氛围,导演将叙事空间设定在一列封闭的火车车厢内,以狭窄的空间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并借助列车的动态性强化视觉效果,列车的行驶、车厢内的摇晃、乘客们的慌乱等场景,都通过摄影和剪辑技术得到了生动的呈现,镜头画面多变的角度切换、列车内外的镜头结合、音乐音响的配合衬托,成为强化紧张氛围的强有力元素,从而营造出一种危机四伏、充满变数的不安全感。该片作为一部属于“主旋律”思想范畴的影片,突出了平民英雄叙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映射宏大的社会主题。影片中的女军医、列车长、乘警长等人都属于普通小人物,在面对病毒肆虐扩散之时,压制住内心的恐惧选择挺身而出,稳定乘客的紧张情绪,在生死考验面前迎难而上、奋不顾身。影片通过对小人物的群像书写赋予他们丰富的情感多面性,通过人物性格的真实凸显平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平凡英雄的非凡意义,热情讴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同时影片展现出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涵,通过以一群民工为救治对象表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对生的权利的尊重,同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描写,导演以平等的视角展现人物的真实面貌,恐惧、懦弱但依旧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生死考验面前,表现他们忘却个人利益关切他人生命的有爱举动。在一列充满未知与恐慌的封闭列车空间内,上演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性关怀,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芒。(编辑: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