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李伟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20年
白云之下
摄影
/
导演:
王瑞
/
主演:
吉日木图
/
艾丽娅
/
涂们
/
哈斯其其格
/
其那日图
/
塔娜
/
伊力奇
/
格日乐纳森
/
预告播放
导赏:
影片选择以牧区作为主要的叙事场域,通过该空间展现牧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光,同时又以该空间展现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通过族群生活现状的变动表现蒙古族群体游牧精神和草原文化的固守与衍变。传统的毡包与砖房体现了原始的居住风貌和传统的游牧文化,连接草原与城市的公路则成为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的交流通道,流动性的公路与伴随这些公路而生的皮卡、越野车、摩托车等形成了具有现代流动性的意象,构成了新时期牧区的新空间,此类新空间不仅承载着牧民的日常生活,也代表着人物不稳定的生存状态,公路对于朝克图而言是去往理想生活的重要路径,是去城市寻找诗与远方的重要通道。作为一部表现蒙古族题材的影片,导演自觉嵌入了地缘文化母题,通过朝克图向往城市生活的人物动机表现对蒙古牧民生活状态的思考,通过外出定居和重返草原的牧民游移地图表现人物的生命欲望,在蒙古包装WIFI、多次离家出走展现人物纠结的生命意志,展现原生态与城市化的矛盾。但与此同时导演并无过度强调少数民族身份,而是在探讨现代人的选择,通过夫妻双方的情感结构展现现代性的情感结构,朝克图一心想去往城市,最终带着玩具返回了草原,萨茹拉一辈子不想进城,有了小孩之后必须去城市生产,白云之下见众生,从中体现了人生的无奈与妥协、生活本身没有答案的主题。影片的自然景观带有符号性的寓意,通过此手法导演将人物放在有意味的情境中,草原放大了朝克图内心的躁动,也放大了夫妻之间的关系,从而放大了人物内心的纠结与做出的选择。同时影片中的自然风光蕴含丰富的草原气息,展现质朴、野性、原生态之美,让美景与日常生活构成影片诗意和质朴的基调,体现了导演对写实的力量和生活美感的追求。(编辑:州文)
2019年
平原上的夏洛克
副导演/助理导演
/
导演:
徐磊
/
主演:
徐朝英
/
张占义
/
宿树合
/
预告播放
导赏:
《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由徐磊执导,融合了悬疑、喜剧、现实主义等多重元素的电影。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当代农村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深刻地触及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影片通过悬疑叙事观照现实,喜剧叙事塑造人物,意象叙事深化主题,其间穿插讽刺、隐喻、留白、对比等多种叙事手法,呈现出一种富于层次感的叙事策略。本片作为一部农村题材的佳作,导演在其中刻画了一个淳朴、仁义、照顾朋友,甚至有些侠义精神的农民角色,他像是一个纯净过后的乡土社会符号,在孤独的平原上,闪烁着自己慈悲的光芒。影片借助这位农民进城时目睹的景象,以及他在与城里人打交道时发生的荒腔走板,表现出留守农民在城乡巨变中的身心矛盾。《平原上的夏洛克》的乡土叙事立场非常彻底,从农村取景、全素人演员、农民故事的坚决,到开场几位主演的对话,都迅速勾勒了华北平原的真实与残酷。影片中的乡村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故事的主体,展现了农村普通人视角下的现实生活。影片中的乡村侦探去往城市的过程中,经历了城市的法制与规则乃至权力对其的约束,展现了城市空间中的权力关系。《平原上的夏洛克》被定义为荒诞喜剧,但导演透露,自己本来并不想做成喜剧,就是演员怎么说话(电影采用非职业演员,他们本就是农民),他怎么拍。其实,真正造成喜感的不是刻意而成的戏剧冲突,而是农村人经过剪辑、夸张化的语言本身。电影采用河北方言,演员们又深谙河北农村的土话、段子,所以他们说起话来具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喜感。此外,屋顶上金鱼游动的画面为片中荒诞的生活增添了些许诗意。《平原上的夏洛克》的成功在于它构建了观众在人生经验、社会问题、情感体验上的共同体,通过共鸣轴的在场性,让这部电影被中国观众广泛接受。它逾越了地域形式本身的“土味”局限,以本土化的共鸣轴来构建观众经验与情感的共同体——真正的侠客义气并不体现为对物质、金钱的漠然甚至拱手相让,而在一种正义的追寻和人性情谊的体察。导演以戏谑的目光揭去了华北平原上平凡农民庸庸碌碌生活的表层,代表广大的“寻根子女”为乡野间父辈的情谊抒写了一首真挚的情诗。(编辑:赵敏)
2007年
新生万喜
摄影
/
导演:
黄丹
/
主演:
郭铁城
/
范明
/
高威
/
庄景熙
/
李小丁
/
播放正片
导赏:
《新生万喜》以38岁的农民陈万喜重返小学课堂这一看似荒诞却寓意深远的情节为起点,铺陈开关于变革与希望的乡村生活。影片最为有戏剧性的情节设定是父亲与儿子做同桌、同上学。陈万喜在38的年纪做了一个看似不合时宜却充满勇气的决定——重返小学读书,与一群孩童同堂学习。这一场景,初看之下充满了荒诞与喜剧性,尤其是当陈万喜初次踏入教室之时其他小朋友们对他设置难题,故意刁难与嘲笑他。但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逐渐感受到了陈万喜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以及他在尴尬与不解中坚持不懈的毅力。陈万喜的每一次举手发言甚至是每一次回答出糗、每一次认真记笔记即使对知识一知半解,都是一个农民在深刻悔恨自己没有知识后对知识力量的深刻致敬,也是对自己自嘲过往“文盲”生活的一次深刻反思与自我超越。最终,在小学毕业的作文演讲上,他充满感激的总结了自己过往没有知识的人生是如何困难,充满了对知识的力量、对自我成长的肯定,让人动容。影片也以结尾处陈万喜与韩中裕的对话向过去与现在的陈万喜做了区别,自此,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形象,而是一个紧追时代步伐、勇于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新时代农民代表,展现了农民在时代变迁中的主动适应与积极作为。《新生万喜》捕捉到了当代农村社会在物质生活显著提升的同时,精神世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影片没有回避现实,而是勇敢地呈现了农民在物质条件改善后,精神生活相对苍白贫乏的现状。这种直面生活的态度,体现了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也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的文艺创作导向。通过陈万喜的故事,影片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