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伟

有片源
2006年
导赏:纪录电影《又见梅兰芳》调动了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资料库中所有关于梅兰芳的影片素材,汇集梅兰芳生前留在世界各地纪录他生活和舞台艺术的影像资料;追随他生前的足迹,用35MM彩色胶片及先进的摄影手段拍摄。在他住过的老房子里,展示他留下的珍贵文物。在他演出过的舞台上,在他访问过的国家和城市中,透过岁月的浮尘,探寻梅兰芳留下的印迹。本片还纪录了梅兰芳最小的儿子、也是梅派艺术最重要的传人-梅葆玖先生对父亲的深情回忆,让今天的人们从这位七十岁老人的艺术和生活中,从他讲述的历史中走近大师梅兰芳。本片还着力关注梅派艺术在二十一世纪的传承和发展,特别邀请梅派弟子重新演绎梅派的经典剧目片断穿插在影片中,以展现梅派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传统的人物纪录片往往以人物的命运为线索,人物的生活道路可以说是纪录片故事发展的筋骨。而影片《又见梅兰芳》却以梅兰芳最小的儿子、也是梅派艺术最重要的传人——梅葆玖先生对父亲的深情回忆为线索,让今天的人们从这位七十岁老人的艺术和生活中,从他的情感独白中渐渐走近大师。作为纪录电影,《又见梅兰芳》摒弃了纪录片常用的采访形式,在影片中,梅葆玖先生并不像一个接受采访的老者,絮絮地向观众讲述父亲的生活片断,而是像一位静静回忆过往的老人,安静地坐在剧院里,看着眼前熟悉的舞台,记忆随着影像与声音如潮水般蔓延开来。有媒体这样评价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很难被定义的电影,它不是标准的纪录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片,不是歌舞片、戏曲片、故事片……,但影片所呈现的观念、视角、内涵,以及在流动的光影中所流露的美,又让你不自觉地忽略它本该属于什么样的类型,而全然跟随电影本身去探访一位大师的艺术与人生,并进而领略到属于观者本身的那种触动—关于美的触动,艺术的触动,情感的触动。“在梅先生去世45周年后,《又见梅兰芳》想用光影去纪录那个时代的真实场景已经的确难以实现,因此,影片的作者只能另辟蹊径,使用了一种以追忆为主的方式去重现当年梅兰芳的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