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张惠志
Huizhi Zhang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0年
钢的琴
演员(饰 陈父)
/
导演:
张猛
/
主演:
王千源
/
秦海璐
/
张申英
/
刘星禹
/
张惠志
/
田雨
/
周逵
/
项燕
/
许江宁
/
国永振
/
类型:
喜剧
/
家庭
/
文艺
/
剧情
/
导赏:
《钢的琴》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市场改制为背景,影片处处到处充斥着东北老工业区的元素:破旧的砖墙、高耸的烟囱、废弃的厂房、苏维埃风格的歌曲……诙谐幽默中有着对现实的人文关照。电影画面干净、浓郁,富有表现性,还有怀旧复古感,像落日余晖般的灰黄色调,像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一批旧人缅怀和追忆。影片设置了两条叙事线索,主线是王千源饰演的下岗工人陈桂林千方百计获得一架钢琴留下女儿,副线则是工厂里两根烟囱的命运。 烟囱为象征的传统工业,一度是哺育东北的母亲,现在这位母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随着爆炸声,两根大烟囱轰然倒塌,围观人群画面消失在扬起的烟尘中,工人们的青春就此化作往事。陈桂林的父亲也去世,工友们戴上黑袖章,祭奠的不仅是他的父亲,更是钢琴做完之时,一个时代的逝去。在经历了做“纸钢琴”——借钱买琴——组团偷琴后,陈桂林产生了造钢琴的想法。更令人振奋的是,下岗工友们都乐意帮忙,他们各有所长,好似回到了那段工厂里的岁月,沉浸在曾经倾力合作的默契中,体会l劳动的快乐和那种难以言说的成就感。陈桂林清楚,完成钢的琴,不仅是为了挽留女儿,更是工人们竭力证明他们的价值和尊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钢琴完成。小元坐在钢琴前开始了演奏,一个时代在悠扬的琴声中落下帷幕。那架琴笨重、粗粝、在毛糙的工业金属质感下,弹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都不甚准确,但仍能流淌出温润的和谐。这是那个时代下岗工人的坚硬和柔软,也是一种超越物质的浪漫。戴锦华教授说这部电影“在几乎所有的层面上触动了我,并满足了我对于电影这个二十世纪遗留给我们的公共性艺术的期待”;“到今天为止仍然坚持认为这部只有五百万的制片成本制作的影片,是二十一世纪最好的中国电影之一”。(编辑:明慧)
2008年
耳朵大有福
道具
/
导演:
张猛
/
主演:
范伟
/
程淑波
/
贾瑟
/
田雨
/
项燕
/
张永岩
/
赵乃旬
/
张珂
/
齐连春
/
张继波
/
播放正片
导赏:
《耳朵大有福》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看似平凡无奇,实则暗流涌动的东北小城。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转折,而是以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冷静,记录了一位名叫王抗美(范伟饰)的普通退休工人的日常生活。王抗美,一个耳朵大、面相和善的中年男子,他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境:退休金的缩水、家庭的经济压力、身体健康的问题、社会地位的边缘化……这些看似琐碎却无比真实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影片叙事的基础。导演张猛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通过对王抗美日常生活的细致捕捉,如他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与邻居的闲聊、在家中独自修理漏水管道等场景,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坚持。影片中的王抗美,虽然面临着种种生活的不易,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他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将生活中的苦涩转化为自我调侃和幽默的源泉。无论是面对家人的不理解,还是在遭遇外界的冷遇时,他总能用一句句幽默的话语化解尴尬,甚至在自我解嘲中找到一丝乐趣。范伟在《耳朵大有福》中的表演,堪称其演艺生涯中的一次巅峰之作。他以其深厚的表演功底,将王抗美这个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既展现了角色外在的幽默与乐观,又深刻挖掘了其内心的脆弱与无奈。影片中的笑点,往往蕴含着深深的悲悯。王抗美的幽默,不是简单的逗乐,而是对生活无奈的一种深刻反映,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自我释放。这些笑点,如同一把双刃剑,一面是轻松愉快的氛围,另一面则是生活的沉重与辛酸。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愉悦,更多的是对生活复杂性的深刻思考。影片的结尾,王抗美在寒风中骑着自行车远去的背影,既是对他个人命运的象征,也是对无数普通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写照。这一画面,不仅是对影片主题的升华,更是对观众的一次心灵洗礼,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生活,勇敢面对一切挑战。(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