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周鼎文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5年
青海湖畔
剪辑
/
导演:
沈星浩
/
主演:
黄宏
/
毛阿敏
/
秦怡
/
江平
/
刘寅文
/
伊力哈木·买买提
/
佟瑞欣
/
伊莉莎
/
播放正片
导赏:
沈星浩执导的《青海湖畔》以青藏铁路建设为背景,讲述气象工作者在高原极端环境下为国家工程提供科学保障的真实故事。影片通过秦怡饰演的气象工程师梅欣怡的视角,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交织,既是一部献给无名英雄的赞歌,更是一场关于人性光辉与家国情怀的深刻对话。 影片的一大亮点在于导演沈星浩对视觉语言的创新运用。面对与年轻观众存在年代隔阂的题材,他选择用电影化的视听表达弥补叙事短板。片头以航拍镜头俯瞰青藏高原,模拟“鹰的视角”掠过青海湖畔的雪山、草原与湛蓝湖水,将自然壮美与人类渺小形成强烈对比。这种极具诗意的开场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地,更隐喻了气象工作者在自然面前的坚韧与渺小。 同时,导演巧妙地将青海湖的自然景观融入人物命运。例如,当梅欣怡面对冻土层难题时,镜头切换至高原上空盘旋的雄鹰,象征她突破困境的智慧与勇气;而在她回忆两段爱情时,湖畔的候鸟迁徙则隐喻了命运的无常与坚韧。自然景观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青海湖的辽阔与苍凉,恰如气象工作者们在奉献中燃烧的生命轨迹。 影片的另一大看点是秦怡饰演的梅欣怡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家国使命融为一体。这位气象工程师一生坎坷,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贯穿全片,却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先。此外,影片的音乐与叙事节奏也恰到好处。配乐以悠扬的旋律为主,既展现了高原的宁静,又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波澜。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气象工作者们攻克难题的紧张描写,也有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使影片在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之间达到了完美平衡。《青海湖畔》不仅是一部关于气象工作者的赞歌,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光辉与家国情怀的深刻作品。它通过梅欣怡的故事,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编辑:李彤)
2000年
詹天佑
剪辑
/
导演:
孙道临
/
姚寿康
/
主演:
冯淳超
/
惠娟艳
/
孔祥玉
/
林连昆
/
戴兆安
/
卢奇
/
韦国春
/
李道君
/
丁军
/
徐丰年
/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
导赏:
“我的生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这是中国铁道之父詹天佑一生伟大贡献的深情写照。电影《詹天佑》由上海电影集团和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由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执导,讲述了我国铁路建设先驱詹天佑,在清末民初积贫积弱的艰难岁月中,发奋图强,披肝沥胆,为建设中国铁路拼搏终生的感人故事。影片成功塑造了一批以詹天佑为代表的民族脊梁的光辉形象,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是一部充分体现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的荣誉。詹天佑先生修筑铁路,不仅要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还要抵抗帝国主义对工程的阻挠,这双重矛盾奠定了影片弘扬科学精神与爱国主义的主题基调。影片的修辞,从影调到调度、从景别到剪接,都呈现出“十七年”传统美学风范。影片开头,高山上几声大爆炸后立即出现壮阔的施工场面,以及出事故的紧张场面,导演用恢弘的视听风格处理这些场景,既展示了主要矛盾,又营造了历史人物的雄浑气概。片尾,詹天佑抱着病躯独自登上长城,面对雪后白色的世界,遥望无尽关山,发出一声浩叹,崇高的境界感染着每一位观众。《詹天佑》在铁道部的支持下摄制,耗资2000万元,场面宏大,逼真地还原了我国近代历史场景,具有史诗质感:隧道中衣衫褴褛、挥舞铁锤镐的铁道工人,充满岭南情调的詹天佑故居,长堤畔的大花艇,练兵场上一千多位装备整齐的新军,总督府、海参崴会议中精致的装潢……在全剧组人员历时三年的不懈努力下,国产传记电影《詹天佑》向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致以了崇高的敬意。(编辑:曾奕琦)
生死抉择
剪辑
/
导演:
于本正
/
主演:
王庆祥
/
廖京生
/
左翎
/
吴云芳
/
王振荣
/
雷明
/
孙毓才
/
谭增卫
/
徐阜
/
曹艳艳
/
类型:
剧情
/
导赏:
《生死抉择》是一部反腐倡廉力作,全片声画制作精良、叙事线索层次清晰、电影语言运用纯熟,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影片人物刻画十分成功、性格走向脉络清楚,特别对主要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得丝丝入扣,成功地塑造出李高成、杨诚等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他们在金钱、亲情,友情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令人振奋和鼓舞。同时,影片中揭露的腐败现象发人深省,深刻地揭示了反腐败是一场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斗争。电影《生死抉择》在叙事上采用双线并举、平行推进的方法,增强了节奏,对悬念效果有了强化作用。在影片开端,主角李高成就置身于巨大的社会冲突和矛盾考验之中,为了平息纺织厂工人闹事,他深夜赴厂,倾听群众意见,一直延续到次日清晨,体现了他不畏辛劳、细致深入的工作作风。导演于本正则认为,李高成为戏剧矛盾的更替和转移提供了重要因素,在多线发展中更加引人入胜。于本正表示:“我要求剧作上强化开端部分和前半部的这种矛盾,增加李高成的矛盾对手和扑朔迷离、四面受敌的氛围,增强观众对他的命运和处境的担心。”而在反面人物的处理上,导演突出了腐败分子犯罪的心理依据和性格逻辑,找出行为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将这些腐败分子当做鲜活的“人”来刻画,将造成贪欲膨胀的外部条件和失去道德自律的原因展现在观众们的面前。影片在上映后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不仅以1.2亿的票房总成绩位列当年国产电影的首位,还荣获第20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配角奖,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优秀男演员奖等众多殊荣。(编辑:刘方舟)
1987年
芙蓉镇
剪辑
/
导演:
谢晋
/
主演:
姜文
/
刘晓庆
/
徐松子
/
张光北
/
刘利年
/
徐宁
/
祝士彬
/
郑在石
/
麦文燕
/
类型:
爱情
/
经典
/
伦理
/
剧情
/
导赏:
《芙蓉镇》是一部预设了自身符号空间同国家主导的社会空间完全同位并且相互渗透的电影作品。这部影片由谢晋导演执导,被誉为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作之一。电影《芙蓉镇》成功地捕捉了时代的脉搏,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这部作品与其他两部作品《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一同,构成了谢晋导演的“反思三部曲”,共同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底层小人物和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情怀。电影作品改编自古华同名小说,这部小说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谢晋导演在改编过程中,强调要通过个体反映时代和社会,《芙蓉镇》无疑是对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影片的时间跨度从1963年到1978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后多个重要的转折点。通过截取极有标志性的四个年代,影片展现了一个小镇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起伏,具有鲜明的史诗性特点。以大量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将时代变迁与人性的探讨融为一体。影片中,姜文巧妙地以道具为媒介,赋予了表演深邃的层次。他饰演的秦书田能够在扫大街的时候唱歌,既符合剧中人物因为文化而犯错误的规定情境,又在一把扫帚上传达着爱意和感情。姜文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构建了一个“逆境中的诗意”场景,使得秦书田的形象超越了简单的受害者身份,成为了一个在苦难中寻找希望、用艺术对抗绝望的勇士。姜文饰演的秦书田与胡玉音不同,他乐观、豁达、勇敢,以细水长流的关爱让玉音的生活恢复了色彩。胡玉音这一角色成为了人性美的主要体现。她勤劳能干,外柔内刚,承载了来自传统的、民间的、人文的价值观。她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曲折,但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爱情上,她都保持着对幸福的执着追求。与胡玉音相对的,是女闯将李国香这一角色。她代表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但影片并没有将她简单地塑造成一个纯粹的恶人。相反,她带有一种闹剧式的丑角性质,最终呈现为一个可笑又可怜的形象。这种处理方式让影片在情感上更加饱满,也在深层次上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编辑:婧怡)
1984年
秋瑾
剪辑
/
导演:
谢晋
/
主演:
李秀明
/
石维坚
/
李志舆
/
陈希光
/
张潮
/
王馥荔
/
黄梅莹
/
言兴朋
/
丛珊
/
于是之
/
类型:
传记
/
历史
/
战争
/
经典
/
导赏:
《秋瑾》以清末为背景,讲述了秋瑾在目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残酷现实后,深感国难深重,因此毅然决定离家别子,远赴日本求学。在日本的岁月里,她与徐锡麟、陈天华等志同道合之士结为伙伴,共同探索拯救国家的方法。秋瑾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女性革命家,更是近代妇女运动的先驱,积极倡导女权思想,并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广受赞誉。她的人生经历了一次由贵族闺秀到勇敢斗士的蜕变,勇敢摆脱旧有家庭的束缚,追求婚姻自主和性别平等。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她不惜牺牲个人,英勇就义。镜头表意非常明确、简洁。开头的一系列蒙太奇剪辑,将面容狰狞的石狮和八国联军的铁蹄交叉在一起,颇有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的气魄和风采,以短短一分钟不到的镜头交代了百年前八国联军入侵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悲剧事实。同时,谢晋导演注重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加强观众在观影时的家国认同感,如《辛丑条约》签订时,大清官员用的朝廷印章和西方世界的羽毛签字笔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百姓的命运和中华民族土地的所属,凭一张白纸合约就得到改变。此外,摄影有效利用厅井式建筑的结构,用特殊的角度拍摄人物在巨大的出檐、雄大的斗拱、粗壮的檐柱中穿行的画面,大大提高了摄影构图的纵深感。观看影片的时候,定会为那个时代有志之士之间的革命情谊深深触。秋瑾、芝瑛姐、徐寄尘间彼此成全、相互认可的姐妹情谊;秋瑾、陈天华、徐锡麟间惺惺相惜、共商国事的革命友情,让观众在国家的宏大叙事中体会到人的具体感情。在徐锡麟对自身的文笔和人格魅力失去自信之时,秋瑾鼓励他说,“徐大哥是别有鸿志”;在秋瑾因女子之身受到他人质疑轻鄙之时,徐锡麟辩白道,“秋大姐之能力不在众人之下”。诚然,身为女儿身,秋瑾身不由己地承担起妻职与母职,但她性豪侠,习文练武,自我强健,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接办大通师范学堂,还增设了体育科,在雨中操练学生,领唱军歌,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男子。她凭自己的一番努力赢得了和男子平齐的话语权,真正介入到了国运时政中。但强硬的外表下,是她对无法兼顾社会责任和私人情感的郁结于心。远赴东洋前的晚上,秋瑾在门缝中偷看分玩具的哥哥妹妹,暗自伤神。四年后她归返故乡,儿女皆不在身边,她只能对着随身携带的日本人偶娃娃,凭物思念多年未见的亲生骨肉。影片中,秋瑾问孙中山,“您,也感到寂寞吗?”想必,身处时代洪流中的她,定是感受到了和孙中山先生一样的思想上的孤单与命运的悲壮,才问出如此伤感的问题。桌子上静卧的珠宝配饰,是秋瑾自觉转变身份、投身国运的象征;手中紧握的未曾送出的日本人偶娃娃,是秋瑾作为母亲的亏欠与无奈。(编辑:王斯笳)
1982年
牧马人
剪辑
/
导演:
谢晋
/
主演:
丛珊
/
朱时茂
/
牛犇
/
陈肖依
/
刘琼
/
雷仲谦
/
虞桂春
/
方超
/
赵晓慧
/
苏政
/
类型:
剧情
/
经典
/
导赏:
《牧马人》是第三代导演谢晋的代表作之一,改编自张贤亮的《灵与肉》。与原作相应的,本片深切叩击特殊时期的社会历史问题,展现出中国社会在经历巨大动荡后对人性回归和社会重建的渴望。《灵与肉》是一部“伤痕文学”作品,它直面并反思了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所遭受的命运放逐,抒写着留在他们身体与心灵上的伤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部悲观主义的泄愤之作,作者始终期望在引发思考的同时挖掘伤痕中振奋人心的力量,谢晋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关键态度,并通过影像将之放大增亮。在对往日记忆的重新挖掘中,过去与现在彼此交集,许灵均下了苦海,又跳出了苦海,但他始终与他所热爱的土地紧紧站在一起,始终怀着赤诚的爱国主义真情望向未来。相较于谢晋其他沉痛批判与揭露现实的作品,《牧马人》更注重建立影片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连接。这也符合小说结尾所认为的,“任何理性上的认识,如果没有感性作为基础,就全部是空洞的。”影片在拍摄手法上大量采用长镜头与大景深,并配以富有草原民族特色的乐曲,尽情展现着边疆牧场的辽阔与荒凉,在大大增强画面视觉冲击的同时,诗意地突出了壮阔自然对许灵均内心世界的影响。群众掩护许灵均上山等细节处理,体现出影片关于“自然环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心情变换”这一问题的思考,这种善良、智慧与豪迈深深地触动着许灵均,也直抵银幕前观众的心灵。影片对人物塑造的补充使整个故事大为增色。被打成右派后初至草原,许灵均心灰意冷,迷失在自我认同与政治导向的巨大漩涡之中。但他依然坚持阅读与学习,并在体力劳动中重新确定自我。影片用一系列的劳作场面展现时间流逝,许灵均通过在劳动中把握物质并为自己所用,恢复了作为人的尊严与自豪。另一个主角秀芝的人物塑造也极为成功。在原作中,秀芝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她突然闯入许灵均的生活,满足了男性情感寄托的需要。但影片却通过大量细节将秀芝塑造得极富光彩,她不厌贫寒,打坯垒墙,一个心灵淳朴、刚强有力、具有独特性的劳动妇女形象由此展现开来,而丛珊不带任何现代性特征的表演则帮助角色呈现出更加原始、纯真的美。(编辑:铠兰)
1980年
天云山传奇
剪辑
/
导演:
谢晋
/
主演:
施建岚
/
王馥荔
/
石维坚
/
洪学敏
/
仲星火
/
刘汉
/
牛犇
/
类型:
爱情
/
剧情
/
导赏:
该片是一部具有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的影片。这种道德力量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勇敢的探索和真实深刻的描写上。影片的创作者们以高度的党性、破冰的胆识和强烈的爱憎,深入中国坎坷艰难、充满风云变幻的二十年中,第一次在银幕上展现了那段惨痛历史的真实画面,第一次在银幕上对它做出了公正的评价,第一次在银幕上展示了被深埋于污蔑、屈辱之中二十年的祖国好儿女的诚实的灵魂。导演完全把握了原作小说是一出生活中的传奇这个特点,严谨而富于变化地运用了电影的独特语言,更为丰富地把这段激动人心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影片是著名导演谢晋第一次以“反右”扩大化为题材,将那段历史真实而概括的再现于银幕。影片大胆、深刻地揭示出正直的人们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这一时代悲剧,更通过这个故事,从政治、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历史教训,探讨悲剧产生的根源。影片着重刻画罗群和围绕他的几个女性的不同性格,将人物的个性、情感变化与政治风云、社会矛盾、历史发展融合在一起,突出了影片主题。该片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