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姗

Wenshan Xu

2020年
导赏:电影《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命运起伏,以中国女排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其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灰暗”时刻和“高光复现”时刻,强调了“女排精神”传统。作为一部新主流影片,一方面为了削弱影片的教导性,另一方面又为了提高影片的娱乐性与观赏性,导演陈可辛和编剧张冀做出了类型化的尝试,在故事结构上进行简化,仅用两个人物、三场比赛来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展现一支三代人的球队,同时上世纪80年代和2016年的两场比赛又形成对照结构,这样的设计不仅利于展现时代变迁下人物与环境的变化,也有利于通过对比制造戏剧冲突,抓取观众真正想要看的看点,通过这样的设计,爱国情绪从银幕内传向银幕外,形成了内外联动,而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电影《夺冠》在宏观视角下融入了微观视角,即在集体主义之中展现了个人主义,通过郎平这一人物几十年的贯穿,展现个人在面对大局之下寻求自我转变与自我认同的挣扎与超越,这样的转变与认同不仅体现在后期队伍的结构模式、训练模式的调整上,也体现在运动员个体的培养与选择上,例如郎平在影片中告诉朱婷要成为自己,要尊重自己,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当做比赛唯一的价值”的体现,自我的强大远胜于输赢,这也是一种新的女排精神的彰显。巩俐的参演更是增加了影片的热度,也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通过她对郎平教练人物心境的体会,神态、语气和动作的抓捕,使得人物的出场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传神,甚至获得了观众“连背影都会演戏”的认可,这样细腻而又动人的演绎宛若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郎平。女排队员们的表演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非职业演员的她们为了呈现最佳的表演效果而与自己较劲,这样的精益求精和倔劲儿是值得肯定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演员组合,才呈现出不一样的夺冠风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聚焦于描写中国女排的影片,如《女篮5号》《沙鸥》等,这些影片既追求故事性的表达,也追求艺术性的呈现,强调的是国家层面的集体荣誉,而《夺冠》的创新在于融入了人文理念,在展现国家动态景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着墨于运动员的个体生命经验,陈可辛导演多年的双城创作使得体育题材影片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丰富了体育题材创作经验。(编辑:张苏慧)
2019年
导赏:《误杀》不仅是一部犯罪片,更是一部探讨人性与正义的影片。影片改编自印度原版《误杀瞒天记》,但并非简单的翻拍,而是做了大量的本土化改编,使得整个故事更加贴近国内观众的心理和情感。以李维杰一家人的悲剧为核心,通过巧妙的剪辑和时空交错的手法,将故事分为多个层次和维度进行展现。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故事线。肖央饰演的李维杰作为影片的主人公,他的形象既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又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一个说谎的天才。他的形象塑造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普通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挣扎。谭卓饰演的阿玉则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形象,她的坚强和韧性让观众感受到了女性力量的伟大。陈冲饰演的拉韫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东南亚强势女性角色,她的形象塑造不仅展现了警察局长的威权和霸道,也揭示了她在面对家庭悲剧时的痛苦和反思。《误杀》和原版最大的区别,便是结局李维杰选择了自首。为什么在煞费苦心的实施计谋后,他却又改变了心意?原来是她的女儿在见证了父亲的“成功”后,也开始利用瞒天过海来将成绩单涂改为一百分。李维杰发现,自己无形之中,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而拉韫夫妇更进一步提醒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为了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他选择承担罪过,因此影片主题与内涵变得更加有现实意义。《误杀》的成功在很多人看来只是因为翻拍了一部好的作品,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误杀》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各个环节都制作精良的优秀商业片,真正完成了一次属于华语电影的再创作,甚至在很多层面都实现了对原版质的超越。(编辑:路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