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有片源
2018年
导赏:影片是一个有关救赎与坚守的故事,讲述着爱情的真挚与纯朴,人性的光辉与明亮。男青年古柏身患癫痫,不对婚恋抱有期望,通过传统包办婚姻他娶到一位年轻貌美、能力远远超出于他的女子,然而婚后得知妻子阿西燕曾订过婚,古柏一时难以接受,影片用传统道德文化观念挟制人物,造成人物的情感枷锁,导演通过塑造人物身上的自主性和现代性,对精神枷锁进行解绑,将影片的重点放在自我生命情爱对旧有观念的精神突围上。古柏在阿西燕离去之后忍受不住对她的思念,偷偷跑到她的娘家看着她劳作而不敢倾诉衷肠,阿西燕人物的设定比古柏更自信,更沉着,用细腻的手法展现了阿西燕为满足内在需求而体现出的主体性,最终人物在一次次的试探和表达之中尊重各自的情感感受,明晰了自己内在的心理渴求,从自我隐瞒到自我内省,再到冲破障碍,敢于面对自己的心灵,完成了一次蜕变。影片用大量的独白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运用第一人称的限制叙事表达人物主观情绪的所见、所听,将情绪感受和思想精神状态诉诸于语言,延续了小说的文学性,同时导演将文学的内心独白与电影的空间画面相融合,通过电影语言表达人物深邃的情感。影片中无垠的蓝色天空,柔美的打麦场,蜿蜒起伏的梯田,白色的羊群,苍茫质朴的地域风情寓意着人物纯朴清澈的人性品质,空间场域抒发着人物含蓄内敛的情感,呈现出怅然的诗意之美。影片有着治愈系的生命美学特质,导演用舒缓的故事节奏表达了平凡生活中的真实,摒弃了诉诸苦难的无病呻吟,通过展现不如意的生活底色和不完美的生命本质表达日常性中的美好信仰,体现导演追求明亮的生活态度和敢于与挫折困难抗争的勇气,让观众体会到了红花绿叶般的光亮与温暖。(编辑:州文)
2012年
导赏:本片是一部具有乡村特色的中国公路电影。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执导,丁宁编剧,众多非职业演员出演。影片讲述了拥有同名儿子的两位同村冤家,出发踏上找寻儿子的旅程,由此展开关于张广发的家庭与儿子张伟的身世之谜,以及张广发与张富贵两位“冤家”的误解、互看不上与最终和解。影片具有朴实自然的影像风格,独具生活气息、乡土气息的人物表演、行动与语言,融合犯罪、悬疑等类型元素,偶有黑色幽默之风格,最终实现温情的和解,给观者留有余味。本片将导演侯克明一向关注的少年儿童走失等问题推至后景,作为影片叙事的推动因素,以黑白色调的闪回进行表现,不乏体现出创作者的社会关怀。影片具有细致的细节刻画,如“递烟办事”的世俗习惯,在县城旅馆里随手用被子擦脚这一生活细节,以及在县城使用现代化卫生间时依然保留的“的原始习惯”等,均使得影片独具真实性,十分贴近生活。此外,两位“冤家”在公路上意图搭车而闹出的“洋相”,即二人向来往车辆挥手但无车停下,于是张富贵叫张广发快躺在路中间,这样车就会停下,这一戏剧性情节设计亦为本片增加了独特的喜剧效果。本片最具特色、也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便是朴实自然的真实性场景设置与人物表演,以及自然流露且打动人心的情感表达。人物在真实的村落、街景、车站、旅馆、大巴、公路中流动,人物表演看似并不完美,但恰是这不完美使得影片更为真实动人。影片并不刻意渲染悲剧性场景,从而产生更具内在张力的情感震荡。影片主旨亦向善,子女孝顺、知恩、理解父母并报答养育之恩,片尾父子相见、团聚并和解,两位“冤家”亦在朝夕相处的旅途中实现和解,几人在翌日启程,在阳光明媚、充满希望的的日子里,一同前往回家的方向,给观者以情感与道德上的满足,以及自我面对生活中的繁杂困境的勇气、乐观与向上。(编辑: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