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萍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好东西》深刻挖掘了“情感观”这一核心主题,将镜头聚焦于繁华都市上海中的“沪漂”群体,通过他们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展开了一场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深度思考与艺术创作。这部作品在叙事风格上大胆突破传统框架,摒弃了陈词滥调,转而以新鲜、年轻且充满活力的话题为引领,展现了一幅幅大胆前卫、形态多样的爱情画卷,为观众营造一个轻松诙谐、可供讨论互动的独特“空间”。导演邵艺辉超越了传统“小妞电影”的讨论框架,对当代男女关系、育儿观等话题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现了女性们的觉醒、脆弱和相互治愈,呈现出对两性情感命题的思考,正如她所说,“开启一场‘后觉醒时期’关于‘爱己’的探讨”。片中,宋佳饰演的铁梅曾经是个很厉害的记者,后来她放弃了这个自己热爱的职业,在一家新媒体当主编,甚至还要直播卖货。但她在工作上的韧劲让这个角色充满魅力。曾慕梅饰演的小孩,一个被具有自由独立并且受过女性意识教育的母亲所教育出来的小孩,她不仅知道怎么样去爱自己、保护自己,她也知道怎么样去爱别人、保护别人。钟楚曦饰演的小叶因为原生家庭有一点“讨好型人格”,渴望被爱的同时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去爱。即使她一腔孤勇地爱上了眼科医生小胡,但二人关系无关爱情,更多的是小叶与自我的周旋和挣扎。但这一角色的可爱之处在于,即使遍体鳞伤,她也不会胆怯,正如她的台词所言,“我只是比别人更勇敢,更有爱的能力。”她们三人彼此映衬、互相扶持,在生活的道路上答疑解惑、共同成长,俨然组成了一个美好温馨的母系家庭。 《好东西》对于那些深受女性主义思想熏陶的女性观众而言,恰似一股清新的风,以一种精准的节奏与她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不谋而合;而对于固守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受众,《好东西》无疑是大胆、先锋和前卫的,它以一种毫不掩饰、直截了当的方式,揭示了都市男女在情感与生活中的真实面貌,这种真实超出了许多人的认知边界和接受范围。但无论如何,《爱情神话》与《好东西》等影片的“破圈”文化现象,有力地重申了女性作者电影在当代电影领域中的不可或缺性,其正面效应远远超越了女性观众群体,对推动电影工业的多元化进程及审美格局的重新塑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怀,并非局限于某一性别范畴内的话题,而是触及到人类价值实现的核心层面,关乎每个人对平等、尊重与理解的共同追求。(编辑:明慧)
2023年
导赏:《银河写手》讲述了两个编剧所经历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和影视圈现象。影片以自嘲及调侃的笔触,展现了编剧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困惑、自我怀疑以及最终的坚持与重生。作为一部以编剧为主角的“元电影”,《银河写手》巧妙地融入了影迷文化,如《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角色的台词等,这些梗的植入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也让影迷们倍感亲切。片中虚幻与现实的边界似乎被模糊。故事发生在了北京常营地区,对于熟悉这一带的人很清楚,北京影视行业相关从业者,大多数都住在,或者住过这一带。这个地方既是一个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地方,也充满了竞争与压力。片中最“神来之笔”的一段,是两位导演试图用一段“三分钟讲述电影”的方式,让短视频中的常客——小美小帅“调侃”了“节拍器”,一种编剧方法。即便如此,正如同电影里的台词那样,“每个编剧都努力地让自己的故事去遵循节拍器。”面对制片人与文学策划基于市场洞察与既定规则的频繁修订指令,电影主角张了一选择了缄默以对,仿佛是在无声地抵抗这股外部力量的侵扰。当孙谈不解地询问他为何总是沉默不语时,张了一的回答透露出一种无奈的妥协:“这是为了项目能够顺利推进。”这一幕不仅是张了一个人内心的挣扎,也是对所有怀揣电影梦想的创作者在商业化浪潮中迷失方向的隐喻。那些曾让迷影群体顶礼膜拜的电影创意,如今却不得不屈从于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其创作灵魂被逐步剥离,由创作者手中的珍宝变为市场操控下的商品。在制片人与文学策划的眼中,未经市场验证、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的创意,似乎天然地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这种观念,无疑是对电影艺术多样性的一种扼杀,它将张了一、孙谈等无数默默无闻编剧的梦想与热情,置于了被忽视与低估的境地。影片所传递的积极信息,正是为迷影群体所憧憬的解决之道:张了一和孙谈和解,再次共同踏上了一段充满赤忱与热爱的旅程。这段旅程不仅是对个人梦想的坚守,更是对电影艺术纯粹性的一次深情告白,它超越了市场的束缚,彰显了创作者对电影之爱的纯粹与执着,为所有在商业化浪潮中挣扎的电影人点亮了一盏明灯。(编辑:明慧)
2021年
导赏: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纪录片中贾樟柯导演邀请不同代际的乡土文学代表人物,如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来讲述他们的人生境况和创作灵感,实现了对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的微观呈现,但影片不是仅通过个体命运的视角来影射大时代,而是将个人故事作为主体内容,时代背景作为理解个人命运的必要线索,贾樟柯巧妙地将个人史与中国的宏大历史相交织,具象地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个体心灵的流转之间的内在联系。影片使用了文学性的章节结构,以诗意的、流动的文学语言勾勒乡土和乡土变迁中的人,乡土和人是影片的主角,而文学既是影片主体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影片的艺术形式、内容载体,文学像是乡土历史的影子,它们相生相随,在这片乡土上孕育出的文学不仅是储存私人记忆的容器,也是历史存在的证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仅仅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它还提出了对时间的追问。贾樟柯以作家口述的方式,从细微的生活细节和具体的情绪感受入手带领观众捡拾模糊的记忆,展开这场与历史的对话。影片中的每一个转场都由普通人的群像组成,实现了空间的交错与扩张,让观众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体验时代的变迁,使得影片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此外,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和生活体验,也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使得私人记忆成为公共议题,触动观众的情感。影片的基调十分平静,在社会批判和导演主观态度的表达上很克制,更多的是细腻的生活细节图景和被采访者的情绪记忆表达,贾樟柯导演想要不仅同时诉诸于微观和宏观,也同时诉诸于感性和理性,因此用到很多拍纪录片惯常爱用的设计,不断形成间离效果,提醒观众,在这里,纪录片是主观的,历史的叙事是个人的。(编辑:许雨婵)
导赏:《爱情神话》以浪漫主义的轻盈笔触,在柴米油盐的褶皱里编织出一张现代爱情拓扑图。这部披着轻喜剧外衣的都市寓言,用沪语独有的市井诗意,表现中年爱情的困顿与觉醒、女性意识的生长与碰撞。虽是首执导筒,邵艺辉却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导演才华,她以手术刀般的精准与细腻,剖开了爱情神话那层绚烂而迷人的瑰丽外衣。当徐峥饰演的老白在画室教老年学生临摹安格尔的《泉》时,镜头悄然将古典美学符号与弄堂里的晾衣杆、菜市场的小葱并置——这种解构主义的视觉隐喻贯穿全片。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踩着名牌高跟鞋穿过老洋房斑驳的楼梯,倪虹洁饰演的格洛瑞亚在KTV包厢唱着《你的一生我只借一晚》,吴越饰演的前妻蓓蓓在探戈舞步中释放压抑的激情,三位女性如同三棱镜的三个切面,将都市女性在情感关系中的主体性折射出不同光谱。影片刻意规避了悬浮的都市奇观,转而在梧桐掩映的武康路、飘着咖啡香的小馆、堆满油画的阁楼间搭建起情感实验室。马卡龙色系构筑的视觉谱上海中产阶级的生活情调相呼应。当镜头扫过外贸服装店的霓虹灯牌与美术馆的极简空间,上海这座城市的魔幻现实性,恰好成为现代人情感异化的绝佳注脚。《爱情神话》最终指向的,是后现代社会的情感救赎可能。老白在片尾剧场的泪水中顿悟,李小姐在晨光里点燃的香烟氤氲成诗,格洛瑞亚骑着机车消失在街角的背影写满自由宣言——这些未完成的结局既消解了传统爱情叙事的闭合性,又为都市人的情感困境留下了开放的解题空间。当银幕暗下时,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爱情神话,或许就藏在神话破灭后的废墟之花里。(编辑:明慧)
2019年
导赏:《攀登者》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献礼影片,通过改编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真实经历,影片充分显示出了中国的科学硬实力与中国人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影片以“攀登”为主题,既继承了古代中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又与当下的时代命题相结合,象征着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通过克服艰难的冰山环境,以信念与团结精神对抗人体极限,影片传递出的是老一辈开拓者们身上不畏牺牲、克服肉体与精神限制的不屈精神。重提攀登精神,不仅能够于中国现当代历史中重塑征服自然、永不气馁的现代品质,更能彰显重大科学突破背后强大的国家力量。一次攀登任务的完成,不仅仅依靠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精神支撑,更仰赖于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科学进展,以及从前期准备到执行过程中成熟的分工合作与团队组织体系。当下的新主流电影大多呈现出“把爱国主义、国家情怀融入商业类型片中,在商业片的结构中传播主流价值”的整体特征,《攀登者》在讲述登山过程的同时,也不忘加入爱情戏码等商业桥段,缓和了惊险攀登带来的持续紧张刺激。方五洲与徐缨、李国梁与黑牡丹这两段爱情,也因与国家登山任务相连而更具崇高性。画面表现方面,影片以奇观化的视听语言冲击着观众的眼球,大量运用航拍视角一览珠峰的高耸挺拔,同时使用微观摄影捕捉攀登队员面对风雪时的纹路与细微表情。如此壮阔自然景观的呈现,既为提升了影片整体的视觉享受度,同时也将人的渺小与自然的汹涌形成对比,更显国人意志力的坚强。(编辑:铠兰)
2017年
导赏:郑大圣是当代中国导演的中坚力量,曾执导《王勃之死》《天津闲人》《古玩》等多部电影频道出品影片,本片《村戏》是郑大圣入围金鸡奖最佳导演之作,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授予其特别表彰奖的颁奖词为:“以传奇的方式讲故事,以写意的笔墨写人物,以表现主义的影像回顾历史,电影本体和主题表达完美交融,以魔幻的往事提示我们注目民族的未来。”影片讲述一个北方小村庄因时代政策的变动而引发了一系列内部矛盾的故事,围绕“唱戏”和“分地”的双线结构,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的精彩群戏。主人公奎疯子曾经作为民兵连长,在保卫公产花生的过程中失手打死因饥饿偷吃的女儿,村里为获得救济粮,又将其打造成大义灭亲的英雄出面邀功,他终于在扭曲中精神失常。新时代的土地改革使村民们觊觎着奎疯子作为补偿的九亩半肥田,恶向胆边生地对他落井下石,而奎疯子的儿子也因为父亲的缘故在村里排戏和定亲中不受待见,竟做出向父亲开枪、同意将他关进精神病院的行为。导演表现出复杂时代环境下人人身不由己的荒唐境遇,每一个人都既不坏又不无辜,也通过小芬这一角色赞美了人性中依然存在的善良美好。作为深刻反映现实的悲剧故事,《村戏》并不苦情,而是用鲜明的形式风格构建出象征性的寓言世界。影片设计了几种区别明显的影像风格:黑白影调呈现的是客观现实时空;单色抽取出红、绿代表色的画面突显了过去的时代特征,同时用广角蛇腹镜头实现一种非正常的镜头透视和景深关系;而当代入奎疯子主观的癫狂视角,则采取晃动、跟拍、浅焦等手法。此外,《打金枝》《钟馗打鬼》等传统戏曲也与电影剧情产生了巧妙的互文关系,与情节主线的推进与反转有机融合。(编辑:曾奕琦)
导赏:《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改编自雷米的同名小说,由著名导演徐纪周指导,更有由邓超、阮经天、刘诗诗等演员组成的强大班底。影片通过连环凶杀案的叙事框架,展现了城市犯罪中犯罪者心理因素的重要性,以及犯罪心理学在刑侦中的关键作用。影片伊始,便以一系列离奇而残忍的案件将观众拽入那座被阴霾笼罩的城市。“城市之光”,这个自封的正义裁决者,以极端的方式惩戒着他眼中的罪恶。每一个案件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谜题,充满了仪式感与惊悚氛围。被网络暴力逼至绝境的老师、虐待孩子的继母、讹诈好心人的老太等,他们成为“城市之光”所谓正义的牺牲品。这些案件的呈现,不仅展示了犯罪手法的诡异,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病与人性的丑恶面。网络暴力、道德滑坡、冷漠旁观等现象在影片中被放大,令人反思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与法治困境。主角方木,一位犯罪心理学天才。从最初因女友之死而陷入自我封闭与复仇执念,到在与“城市之光”的较量中逐渐找回理智与正义的信念。方木在对案件的剖析过程中,展现出了其卓越的专业素养。他通过对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犯罪者心理动机的精准解读,一步步逼近真相,这一过程犹如一场精彩的心理博弈,充满了紧张与刺激。而反派“城市之光”江亚,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穷凶极恶之人。他童年的创伤经历成为其扭曲心理的根源,他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惩治社会的黑暗,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迷失,陷入了以暴制暴的深渊。阮经天对江亚的诠释,将其表面的温和与内心的疯狂完美融合,让这个角色充满了魅力与深度。他与方木之间的对决,不仅仅是智慧与力量的较量,更是两种正义观念的碰撞。从主题深度来看,《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在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时,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是“城市之光”那种以暴制暴的私刑,还是方木所坚守的在法律框架内的正义?影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警示着观众,一旦正义脱离了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就可能会变成新的罪恶。因此,影片让我们在凝视人性深渊的同时,也看到了正义曙光的力量。(编辑:王梓苡)
导赏:《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是《大耳朵图图》系列的第一部大电影,影片讲述了图图一家在小小厨神大赛夺冠后,遭遇陷害,触发了一场与亲朋好友的信任危机,为了化解困局,图图一家与坏人斗智斗勇并找到生活真谛的故事。电影延续了《大耳朵图图》电视系列片中的教育观、价值观,无论是成长的烦恼还是望子成龙的焦虑,观众都能在该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切身感受。影片中图图在比赛中靠自己独特的方式出奇制胜,取得胜利。以及被陷害后一家人逐渐明白彼此陪伴的美好。影片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一起观看的同时也可以引发共鸣。在电影中获得启发,如何更好处理亲子关系的相处之道,营造幸福健康的家庭氛围。在动画场景制作方面,影片沿用了传统手绘的同时,在一些复杂的人物动作中采用了真人表演作为参考进行制作,使影片的动画角色更加的活灵活现,贴近真实生活。影片的整体画风绚丽多彩,每一帧画面都接近真实,其中遭受娱乐风波的手机画面,以及东华明珠等场景的绘制使故事十分接地气。在影片开头,关于图图妈的梦境画面,采用了与中国民间艺术相结合,无论是图图爸妈以及周边人物的扮相,还是场景设置,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与底蕴。图图的孙悟空扮相,也是对大闹天宫的致敬。与此同时,该影片也同时发布了粤语和沪语配音的两个版本,使影片更加具有地方特色,使人物情节更加明快,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大耳朵图图》历经10年完成剧集到电影的转变,传递欢乐与人生道理的同时,也带给观众们更多惊喜。(编辑:王晶)
1988年
导赏:影片于1988年由天山电影制片厂精心打造,采用惊险与惊悚交织的叙事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罗杆子在逃亡之路上的心灵蜕变与自我救赎。这部作品不仅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维度,还以独特的视角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光辉,展现了圆型人物在逆境中经历起伏转变的丰富性。影片在叙事时间与模式的构建上,借鉴了传统惊险片的经典结构,同时巧妙地拓展了叙事时间在故事推进中的作用,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使他们能够跟随影片的节奏,深入感受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在人物塑造上,影片突破了传统惊悚剧情对人物公式化和故事定型化的束缚,成功地打破了公式化人物的局限,展现了罗杆子这一角色身上所蕴含的人性光辉与内心矛盾。这种复杂性的展现,不仅为影片注入了深刻的内涵,也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人物的光辉形象,更是为影片在正义与邪恶的探索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实现了以情化人的艺术效果。从导演风格来看,金舒淇导演作为一位女性导演,以其独特的情感叙事手法和细腻的人物塑造能力,为影片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她擅长运用小切口来表现富有哲理的大主题,追求大团圆结局的同时,也注重通过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来传达深刻的主题思想。这种风格不仅为影片在艺术上赢得了高度评价,也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凡此种种,都为该电影在艺术风格、美学成就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编辑:张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