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尔

有片源
2002年
导赏:《天上草原》是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民族电影,由著名夫妇导演塞夫和麦丽丝联合执导。与其他合作影片中多涉及历史、传奇或民族风情不同,《天上草原》将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中的蒙古人,描绘他们的细腻情感和其真实的生活场景,是一部充满着草原人文内涵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编导以蒙古语“腾格里塔拉”为隐喻,借住一位心灵受到伤害的汉族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收养、成长与民族认同的故事,展现了蒙古人在亲情、爱情与友情面前的抉择与坚守。主演娜仁花和宁才在塑造动作方面体现着演员控制和展现形体动作的功力,举手投足透着草原劳动人民经过生活的磨练以后所体现出来的成熟与干练。在塑造角色内心方面,宁才抓住了雪日干“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对待妻子宝目玛和养子虎子外冷内热,妻子拒绝复婚请求后他没有柔情祈求,而是以硬抗硬,展现了一个草原汉子的阳刚风骨。娜仁花将角色的情感波动和心理转折把握的精准、细腻,散发着独特的女性魅力。饰演腾格里的演员把一个蒙古族青年纯洁而又异常情绪化的心灵鲜明地呈现出来。著名作曲家三宝把蒙古族音乐用创新的思维和崭新的手法与电影溶为一体,充分发挥了蒙古族民歌的戏剧性,音乐的主旋律妙用了内蒙古锡盟民歌《鹿花背的白马》,渲染了草原的诗意与豪情。全片洋溢着人性的温暖,展示出蒙古高原的奇异风光和自然风土,揭示了蒙古人民质朴善良的本性,“草原上的人们有着金子一样的心”。同时,影片深刻触及了民族文化的根脉,通过蒙古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展现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魅力。(编辑:路明慧)
1997年
导赏:该片是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剧情片,编导以历史人物成吉思汗为蓝本,精心打造了一部传奇人物故事。影片不仅生动细致地再现了成吉思汗自出生至统一蒙古草原的成长历程,更在情感细腻、场面恢弘的叙事中,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蒙古族英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影片的主题深刻而宏大,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英雄成长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和价值的深刻探讨。成吉思汗的成长历程,是克服内心狭隘、残忍,逐渐成长为坚毅、豁达、有胆识的军事型人才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磨砺,也充满了对生命、对价值、对爱的深刻思考。导演通过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让观众在感受英雄气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影片从铁木真母亲被父亲也速该抢亲讲起,一直到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为止。这个过程中,影片阶段性地选取了几个有代表的重要情节,如部落之间的争战、抢亲习俗、葬礼场面以及神话崇拜长生天等具有民族奇观性的文化礼仪。这些情节的选取和展现,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运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来表现规模宏大、壮观激越的战争场面,这些镜头的运用使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并深入地了解了蒙古族人民的英勇和坚韧。同时,影片的音效也极为出色,它巧妙地运用了音乐、声效等元素来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让观众更加沉浸于影片的世界中。影片采用“成长——英雄”的叙事模式,着重描述了铁木真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年少稚嫩到成熟威武,从天真幼稚到勇敢深沉,从残酷无知到心胸开阔的成长及变化。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丰富的视觉元素,将这一成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巧用历史文本和影片拍摄的关系,既不完全抛弃历史,也不被历史文本所禁锢。而是将蒙古族人民对英雄铁木真的理解融入到影片中,更多地贯注了人情和人性的意义。成吉思汗这一角色被塑造得立体而生动,他不仅仅是一个英勇的战士,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人看到了成吉思汗内心的挣扎和成长,也看到了他身上的宽容、博爱和坚韧不拔。这种角色塑造的方式,让观众更加容易地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成吉思汗这一历史人物。(编辑:张昕一)
1995年
导赏:《悲情布鲁克》是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共同执导的作品,以九·一八事变为历史背景,通过讲述蒙古族人民在遭受日本侵略者压迫与掠夺时的英勇抵抗故事,展现了草原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守民族尊严、秉持正义,并最终汇入全民族抗日救亡的洪流,表现了在国难当头之际,各民族打破地域与文化差异,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本片由两条线索交汇而成,一条是以草原英雄车凌为首的蒙古族牧民们反抗日本侵略者和封建王爷的斗争经历,一条是王府卫队长之妻卓拉与车凌等四个男人的情感纠葛,情节曲折动人,场面恢弘壮观,具有史诗质感。导演运用一系列寓意丰富的民俗物象,呈现出豪迈、优美、隽永的审美风格。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文化符号既点缀了草原风光,又使电影充满了诗意的情怀。在《悲情布鲁克》中,蒙古马文化、酒文化、歌文化为剧情增光添彩,使得这部浪漫悲壮的抗日故事片具有很强的观赏效果和市场效应。无边无际的奔马铺天盖地,充溢着整个画面。地震般的马蹄轰鸣加强着空间的感觉,震撼着观众的心灵。通过将动作片的类型形式与内蒙地区马背文化相结合,导演创造了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马上动作,让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悠扬深情的长调《酒歌》表现出英雄们的凯旋而归和豪情万丈,烘托出豪饮不止的浓厚氛围。电影《悲情布鲁克》以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引发普遍共鸣的民族叙事,加深了观众对蒙古族历史苦难和民族抗争的认知,用精彩的视听盛宴加深了我国各民族间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认同感,荣获第16届金鸡奖集体表演奖。(编辑:曾奕琦)
1993年
1986年
导赏:如果说在众多成吉思汗题材电影作品中,哪一部作品最为接近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族的史实,最少艺术化地演绎,那无疑是《成吉思汗》。影片以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来贯穿全片,向观众娓娓道来发生在12世纪末蒙古草原上统一复兴的传奇史诗。这部詹相持导演执导的《成吉思汗》有着客观的史实基础和纪录性的影像风格。影片中铁木真被塔里忽台兄弟追捕、被锁尔罕失刺一家所救以及结交孛斡尔出等人、发动几大战争的情节都来自《蒙古秘史》,甚至在泰亦赤兀惕人的战争中,铁木真脖子被剑擦伤,者勒蔑竭力救护,为其吸允污血、舍命到敌营中偷取马奶,这些细节在《秘史》中都有据可循。影片以《秘史》为依据来进行影像叙事,力求客观再现成吉思汗的命运。对于成吉思汗,本片既表现了他的谋略和胆识,也展现了他的杀戮和狡诈。臣服王罕,离间王罕和桑昆父子的关系、残杀蔑尔乞部等事迹都在影片中得到再现,旁观立场展现出来的成吉思汗形象显得更为复杂。影片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导,写成吉思汗从求生到复仇,从认识到统一民族、结束杀戮之乱的重要性,最后终于实现统一大业。影片牢牢地把握成吉思汗的命运,一切场面、人物、事件都在此基础上展开。与此同时,电影采用的是客观性的叙述,以第三人称的旁白贯穿故事始终,比如在铁木真称汗后使用旁白:这或许是长生天的安排,既赋予他成吉思汗的美名,又把一副重担压在他的肩上,他心里说不清楚是喜悦、沉重还是对未来的渴望。这是创作者以旁观的立场对“他者”的成吉思汗的描述与心理猜测,也是对于创作者“他者”身份的指认。(编辑: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