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龙麒

Longqi Lin

有片源
2011年
导赏:电影作品《钱学森》,是我国优秀的主流人物传记电影,它摒弃了以往浓厚的说教意味,而是塑造了一位具有独特的个性、丰富的人格张力与鲜明的民族价值追求的钱学森形象。钱学森用其一生对中国航天航空等事业的付出令人感动不已,本片全方位地展现了其非凡的爱国理念、敬业精神与爱情故事,对其妻子蒋英、导师冯·卡门、好友罗友来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样立体而生动,带领观众走入钱老那传奇的一生。如何把握钱学森回国前复杂的人生经历?影片着重于“情感”二字,在钱学森人生经历中穿插讲述着其与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家国同构,以小爱见大爱。在钱学森被羁押时,蒋英与杜布里奇前去探视,此时钱学森用沉默表达着对美国政府的愤慨,随后蒋英焦急地用中文询问着钱学森吃穿用度的情况,一旁的看守突然发言责令二人讲英语,而蒋英毫不客气地回道:“我俩都是中国人,你难道看不出来吗?”临走时,钱学森终于讲了一句话,他对妻子说:“我爱你。”这一句句台词与细节,无一不传达出夫妇二人共同的民族信仰与气节,相当真实与动人。归国后,影片对于复杂的工程建设与时间线,选择以一个个细节去展现其中的艰辛困苦,以及“苦中作乐”、不断进步的人民精神。比如其中一个细节:一位女研究员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变为色盲。茫茫大漠、一穷二白,钱学森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远离妻子与孩子,开展了长达数年的研究。“学问像森林”,影片中聂荣臻和士兵们如此形容钱学森,钱学森的人格魅力穿透时间、穿透银幕,长久地感染着我们,这部优秀的传记片也使观众获得了一种社会浮躁状态下久违的民族精神的洗礼与人生价值追求的重塑。
1999年
导赏:电影《玻璃是透明的》是夏钢导演对于都市生活与个体成长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影片展现出一种质朴、平淡而又不失深度的美学追求,透明的“玻璃”映照出都市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同时也暴露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与隔阂。这部影片并未沿袭传统叙事中过多展现个体成长艰辛与世态炎凉的路径,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小四川”这一角色的经历,将观众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都市情感世界。影片的核心在于其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的双重纯粹性。主人公“小四川”,一个从偏远乡村来到繁华上海的年轻打工者,他是个人命运的承载者,也是广大农民工群体梦想与困境的缩影。他的形象单纯而透明,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一位来自偏远乡村的人初入都市的纯真与好奇,同时也表现着面对复杂社会结构时的迷茫与困惑。高中毕业的“小四川”带着家乡泥土的气息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勇敢的踏入了这个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玻璃,作为影片的重要象征元素,其透明性既是一种物理属性,也是人性、社会关系复杂性的隐喻。正如“小四川”在多次与玻璃门的“亲密接触”中逐渐学会识别并规避障碍,人与人之间的“透明隔膜”却远非如此简单。这种无形的隔阂,源于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的差异,它让人们在相互理解与接纳的道路上步履维艰。譬如影片通过“小四川”在不经意间窥视到的私密场景,如苏老板与王小姐的亲昵、小丫子与苏老板的关系等,巧妙地展示了这种隔阂带来的尴尬、不安乃至恐惧,揭示出现代都市人际关系的微妙与复杂。(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