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恒

Yiheng Chen

有片源
2018年
导赏:该片作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重点献礼影片,是一部深刻致敬时代英雄、弘扬主旋律的力作。以真实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科技报国、矢志不渝的壮丽画卷。影片不仅仅是对黄大年教授个人辉煌成就的艺术再现,更是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群体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精神的一次深情礼赞。叙事上匠心独运,巧妙融合了传记片的深度与类型片的张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将黄大年教授归国后惜时如金、忘我工作的场景生动展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电影深刻挖掘了黄大年教授内心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他在面对科研难题时的坚韧不拔,以及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力求真实与立体,不仅展现了黄大年教授作为科学家的严谨与智慧,更细腻描绘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温情与柔软。这种人性化的处理,使得黄大年这一角色更加鲜活、接地气,让观众在敬佩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份亲切与共鸣。巧妙地将黄大年个人的奋斗历程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他的故事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这种宏观视野与微观叙事的有机结合,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历史厚重感,也赋予了其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既保留了真实感,又通过精心的构图与光影变化,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温情的氛围。这种独特的视觉风格,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也更好地服务于了主题的表达。其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影片。它以黄大年教授的光辉形象为引领,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家国情怀的崇高价值,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这部影片不仅是对黄大年教授个人的致敬,更是对所有默默奉献、勇于担当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崇高礼赞。(编辑:张昕一)
2011年
导赏:电影作品《钱学森》,是我国优秀的主流人物传记电影,它摒弃了以往浓厚的说教意味,而是塑造了一位具有独特的个性、丰富的人格张力与鲜明的民族价值追求的钱学森形象。钱学森用其一生对中国航天航空等事业的付出令人感动不已,本片全方位地展现了其非凡的爱国理念、敬业精神与爱情故事,对其妻子蒋英、导师冯·卡门、好友罗友来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样立体而生动,带领观众走入钱老那传奇的一生。如何把握钱学森回国前复杂的人生经历?影片着重于“情感”二字,在钱学森人生经历中穿插讲述着其与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家国同构,以小爱见大爱。在钱学森被羁押时,蒋英与杜布里奇前去探视,此时钱学森用沉默表达着对美国政府的愤慨,随后蒋英焦急地用中文询问着钱学森吃穿用度的情况,一旁的看守突然发言责令二人讲英语,而蒋英毫不客气地回道:“我俩都是中国人,你难道看不出来吗?”临走时,钱学森终于讲了一句话,他对妻子说:“我爱你。”这一句句台词与细节,无一不传达出夫妇二人共同的民族信仰与气节,相当真实与动人。归国后,影片对于复杂的工程建设与时间线,选择以一个个细节去展现其中的艰辛困苦,以及“苦中作乐”、不断进步的人民精神。比如其中一个细节:一位女研究员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变为色盲。茫茫大漠、一穷二白,钱学森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远离妻子与孩子,开展了长达数年的研究。“学问像森林”,影片中聂荣臻和士兵们如此形容钱学森,钱学森的人格魅力穿透时间、穿透银幕,长久地感染着我们,这部优秀的传记片也使观众获得了一种社会浮躁状态下久违的民族精神的洗礼与人生价值追求的重塑。
2007年
导赏:《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许鞍华导演的代表作,本片由李樯编剧,斯琴高娃与周润发主演,围绕女知识分子叶如棠的退休生活展开故事,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这无疑是一部为女性而制作的电影。女性是这部电影的中心,她们或如姨妈一样热情自主、享受生活,似水太太般精致欢快,像少女飞飞那样个性十足,或与金永花一样承受着物质条件缺乏的艰难,忍受来自容貌、身材与家庭责任的外在要求。影片所塑造的女性角色基本涵盖了女性的各个年龄段特征,呈现出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女性精神面貌。她们具有生命力,却也挣扎于社会的诸多桎梏之中。影片在空间造型上多利用门窗和墙皮的线条切割画面,制造出铁窗式的视觉效果,人物被困居在狭小的室内,与之相适应的是她们在影片中的真实遭遇,或被男人欺骗,或受牢狱之苦。姨妈从最开始红衣绿伞的闪亮登场,到片尾白发灰衣的凄凉度日,本片正是通过这种气氛烘托与对比证明了女性依靠自己、主宰自我命运、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必要性。与本片的片名一样,《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颇具“后现代”的解构内核。它在结构上较为工整,没有陷于无厘头喜剧电影的荒诞与失控,与之相对的是在主题上呈现出的自反性。本片并没有像传统的女性电影那般塑造全知全能的女英雄式角色,而是充分挖掘每个人物的立体面向,姨妈虽争强好胜却也会对生活力不从心。影片不断地自反,在人物高歌向前时设置当头一棒,在她们低迷失落时又使困难迎刃而解,通过对影片单一主题价值的解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并不意在唱响任何女性独立的口号,而是呈现女人到中老年、与社会现实不断搏斗的真实生命姿态。(编辑: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