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丹

有片源
2011年
导赏:《惊沙》作为一部战争史诗,真实还原了战争场面,让观众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枪林弹雨。除了在视觉特效上用足原料外,导演还精心设计镜头语言,以最电影化的方式去完成真实感的营造。影片中运用了很多手持摄影的方式,人物奔跑时的跟随镜头不时摇晃以表现奔跑的颠簸,在镜头表现力上可以与《集结号》中的战争场面相媲美。角色的内心冲突,生与死的艰难抉择,英雄人物的侠骨柔情,反派人物的真实复杂多样,都让《惊沙》突破了传统战争片的惯有模式。《惊沙》有很多方面的成就,总体来说,这部影片是一种残酷的,甚至血腥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把惨烈、悲壮的历史还原到银幕上。片中众多人物形象都塑造得非常成功,尤其是秦基伟的形象,他面对生死关头的沉着,他的智慧,他的坚韧,都在银幕上展示了出来;彭定山这个人物也塑造得非常到位,这个人物形象是符合那个时代和特定历史背景的,这是我们军队中非常独特的人物形象,在过去的军事题材中很难见到;还包括老韩和桂芳,都是在特定的情境推动下进行的合理生动的人物塑造,具有突破意义。电影更多的是通过人物情绪的积累来给予观众打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内在的,而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叙事之中。这种场面给我们的感动、震撼非常大,即使老韩为什么要打死妇女这种小情节处理,前面都有铺垫和情绪的积累,在整个叙事中,紧扣人物的心理,互相呼应。这部影片有很多安战军电影的痕迹,安导一直在关注困境和危机中人的选择。影片体现出一个年轻人在面临生死考验的三天中所做出的让人振奋、激动而崇高的人性选择,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不仅是历史,更重要的是现实。影片在观赏性方面的追求最有特色的在于对好戏的建构,其不是从概念出发组织人物的动作和场面,而是从人的处境、心理的 角度来结构,也正是这一场场好戏把这部影片做得跟大家想象的主旋律电影不一样。
2007年
剧情: 1948年冬,中央制定“一年之内经营好全绥远”的战略方针。受毛泽东亲点,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三兵团第二纵队政委的李志民率部出征,迅速占领包头。解放军凌晨进城的消息在包头广播电台播出,中央随即决定成立新的包头市人民政府,立即实行军事管制,李志民担任军管委主任,蒙族 人高峻同志赴命代理市长。   面对国民党败退时损毁严重的水、电、粮行、燃煤等生活基础设施,李志民决定从解决包头市民生活用水、用电、用粮开始,逐步恢复城市生产和正常秩序。为了能在民族地区争取蒙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李志民主动拜访蒙族人的精神领袖达尔吉布康王,同时恢复广播电台播音,实行军事管制保卫水厂、电厂、车站、广场等城市主要设施。   人民解放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使得包头很快恢复供水、供电;李志民的民族政策,让企图破坏包头市粮食供应的国民党潜伏特务坐立不安。在解放军运送粮食遭遇武装抢劫的现场,一只水袋将武装抢劫的罪名栽赃在康王的头上。李志民第二次登门拜访,希望得到康王的配合,共谋蒙族人民幸福大计。   在刚刚解放的包头,贵为蒙族人民精神领袖的康王左右为难:与解放军合作,又担心国民党卷土重来;继续受控于国民党,失信于蒙族人民不说,将来难有出头之日。李志民看出康王的心思,体谅康王的苦衷,利用国民党潜伏特务金泰粮行周掌柜恐吓粮行老板之机,应康王之请,与康王把酒濡墨,共叙友谊。   国民党潜伏特务落网后遭人暗杀,李志民指示秘而不宣,借此机会挖出隐藏在解放军内部的敌特分子。很快,包头市解放前从事地下党工作的孙墨冰浮出水面,沿着孙墨冰这条线跟踪下去,一个名叫“狼头”的国民党头子引起李志民的注意。此时,李志民放宽对康王的限制,允许康王过黄河看望自己的自卫军,邀请康王出席工商联合会。   商量好的事情,康王临时变卦,李志民从康王的管家那里感觉康王有危险。工商联合会召开前夕,李志民率骑兵连从国民党残余势力手中救下康王,彻底摧毁国民党残余势力。工商联合会上,李志民起头,一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响彻整个会堂,回荡在“有鹿的地方”(蒙古语:包头、包克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