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金复载
Fuzai Jin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99年
宝莲灯
音乐
/
导演:
常光希
/
播放正片
导赏:
《宝莲灯》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继《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金猴降妖》之后的一部国产动画长片。影片改编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沉香救母》,讲述了主人公沉香历经多年磨难,翻越万水千山救出母亲的感人故事。影片重启了中国国产动画片的复兴之旅,在创作上大量使用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使创作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虽然部分角色借鉴迪士尼模式,但也是当时中国动画的一次突破尝试。影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具有多面性,也符合影片角色的创新方式。影片中的配乐方式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其中还通过一段藏族民歌的曲调,来抒发压抑、苦难、战斗和兴奋等各种情绪,这对当时不太重视音乐的国产电影来说无疑是一次好的选择。为了使影片更具有中国特色,沉香为了夺回宝莲灯在天庭与看守宝莲灯的士兵斗智斗勇,其中的士兵就有西安兵马俑的形象特征。宫殿的墙上也有许多的中国传统装饰纹。在场景道具中,也搭配了许多代表中国文化的青铜器皿和发明。还出现了地动仪,将这些中国文化符号揉入影片中,让观众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够去了解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影片的故事设定也传递出哲学的普世观点,其中所言“灯在人在,心在灯中,人心不死,灯心不灭”,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体现。人和万物皆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并与自然相融,因此天和人本为一体。故事中出现的土地公、石猴等角色皆为自然的化身,他们与凡人沉香共同面对种种挫折与困难。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高雅和圣洁,因此宝莲灯的传说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象征,鼓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克服困难,把握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影片还诞生了三首脍炙人手的歌曲,《想你的365天》《天地在我心》以及《爱就一个字》传唱至今,每当旋律一想起,仿佛瞬间拉回属于童年的独家记忆。影片中还有一大亮点,是电影的配音部分,动画电影的配音可以说是电影情感抒发以及表达的灵魂部分,该影片由宁静、姜文、陈佩斯、徐帆等多名知名演员进行配音,饱满的情绪,充沛的情感为影片增添色彩,尤其是姜文配音的二郎神,威严而又不失人性化,令人印象深刻。(编辑:王晶)
1991年
风雨故园
音乐
/
导演:
徐耿
/
主演:
杨溢
/
焦体怡
/
赵奎娥
/
王志文
/
周雪征
/
张北宗
/
叶萌
/
冯奇
/
周贤珍
/
丁俨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风雨故园》是导演徐耿对鲁迅少年时期生活的一次深刻而独特的诠释,它不仅仅是一部名人传记片,更是一次对历史、人性与成长的深刻探讨。影片巧妙地避开了观众对鲁迅及其作品中熟悉元素的直接联想,如百草园、长妈妈等元素被淡化处理,而是选择性地保留了基本的历史事件线索,如祖父周介孚的科场案,这一事件被简化、虚化,成为触发主人公阿樟(即少年鲁迅)心灵深处感应的催化剂。电影还将同情的目光对准了翠姑姐姐与子凌公公及他们的悲惨命运。导演在子凌公公身上糅合了鲁迅小说《长明灯》《白夜》中的细节,赋予这个人物极强的表意性。他的疯病是封建科举制度对扭曲其内心的有力罪证,而他偶尔在疯态中流露出的真情,又包含一种希望幻灭后的朦胧觉醒。而翠姑,这个纯洁、善良的年轻姑娘,面对封建婚姻的压迫,从最初退婚抗争,被众人绑架似的抢亲,继以投河,最终屈从命运嫁给了一个又丑又老的残疾人。她的悲剧,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世的凄惨上,更深刻之处在于,她的受害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所有愚昧与野蛮被社会大众视为理所当然,视为可以旁观的“热闹”,民众是在巨大的集体性麻木中将这个美好生命无情摧残、逼其毁灭的。影片的场景细节处理得极为到位。从阿樟家的古老台门到绍兴的市井小巷,从热闹的祭典仪式到冷清的牢房,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历史氛围。镜头生动地捕捉了孩子们那份爱模仿又顽皮至极的神态,展现出一种未经雕饰的纯真烂漫。作为兄弟姐妹中的领头羊,阿樟的形象既可爱又可靠,其人物刻画质朴自然,毫无造作之感。他拥有一颗纯净无瑕的心灵,对世界的认知虽略显懵懂,却也不失为人子女的孝顺之心,稳重之中闪烁着机智的光芒,以及随着成长而对世间不平事的愤慨。鲁迅先生的思想与世界观的形成,诚然是在他远离故乡之后逐渐确立的,但在此之前,他所经历的种种难以忘怀的国家危难、家庭忧愁以及社会遭遇,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如果没有这些早期的经历作为基石,我们很难解释为何在他离家仅仅三四年后,年仅二十一岁的他就能创作出那首饱含忧国忧民之情的传世七绝:“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影片的主题曲正是吟唱的这首诗,它如同一曲激昂的战歌,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长久的共鸣与感动。(编辑:明慧)
1984年
谭嗣同
音乐
/
导演:
陈家林
/
主演:
达式常
/
王玉梅
/
王志华
/
宋晓英
/
刘江
/
王洪生
/
顾岚
/
马盛君
/
王洪涛
/
颜彼得
/
播放正片
导赏:
陈家林导演的电影《谭嗣同》是一部以戊戌变法为背景,聚焦于谭嗣同这一历史人物的传记影片。影片以谭嗣同进京到英勇就义的短短三十多天为时间跨度,截取了变法的高潮部分,通过谭嗣同的思想和行为,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悲壮激昂的历史画卷,深刻诠释了爱国献身精神的不朽价值。影片开篇,谭嗣同与梁启超应诏进京,途经黄河,黄河之水浩荡奔腾,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不屈。谭嗣同弃车上马,沿黄河策马狂奔,远景是如黄蛇般上下起伏、如烟似雾的黄河水,近景是吊首扬蹄的马和目光如炬、端坐如钟的谭嗣同,这一场景不仅真实地展示了时代环境,黄河水灾、饥民遍野,史有记载,而且将谭嗣同深沉的思索与中华民族的沧桑命运紧密相连,激发起他对国家故民的责任感,为后续的改革之路埋下伏笔。在谭嗣同就义的戏份中,影片更是达到了情感的高潮。六君子被五花大绑押往刑场,刑车缓缓在大街上行驶,围观的人群露出不同的神色,或敬佩、或悲痛、或好奇、或麻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不同态度。谭嗣同在刑场上,面对死亡,他审视断头台上的小虫,轻轻一吹,将小虫吹跑,随后又吹干净了断头台上的灰尘,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不惧生死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六把鬼头刀落下,银幕上顿时鲜血飞溅,谭嗣同等人的牺牲,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观众的心灵,也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运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中,谭嗣同的形象是多维而立体的。他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志士,还是一位激越豪放的诗人和深入思辨的学者。在与大刀王五的交往中,谭嗣同“莫若为任侠”的思想侧面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刀光剑影间,彰显了他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侠肝义胆。而在与光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互动中,谭嗣同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提出“止有死事的道理,决无死君的道理”,表明他的献身并非为了忠于光绪一人,而是忠于变法之事业,忠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从谭嗣同进京开始,变法的浪潮便汹涌而来,罢黜翁同龢、提升荣禄、罢免礼部六堂官、开懋勤殿、争取袁世凯等一系列事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而戊戌政变的发生,则如同一道惊雷,将影片推向了悲剧的顶点。谭嗣同等六君子的鲜血,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悲壮的注脚,也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力量。在艺术表现上,《谭嗣同》同样堪称经典。导演陈家林采用了纪实性手法和抒情性手法相结合的风格,既注重历史的真实再现,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影片中的场景布置、服装道具都力求还原历史原貌,从深宫内苑的御香飘渺到前门大街的帝京风物,从得月楼上的醉生梦死到菜市口刑场的肃杀凄厉,都为影片营造了一种真实而厚重的历史氛围。同时,影片在音乐、摄影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激昂的音乐与悲壮的画面相得益彰,将观众的情感紧紧地牵引着,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不禁热泪盈眶。《谭嗣同》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影片。它以谭嗣同这一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深刻诠释了爱国献身精神的不朽价值。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汇聚成了一曲悲壮激昂的交响曲,让观众在震撼与感动中,深刻地领悟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伟大。(编辑:赵敏)
1979年
哪吒闹海
音乐
/
导演:
严定宪
/
王树忱
/
徐景达
/
主演:
梁正晖
/
邱岳峰
/
毕克
/
富润生
/
于鼎
/
伍经纬
/
播放正片
导赏:
“哪吒”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自1979年动画影片《哪吒闹海》上映以来,这一英勇小神童的形象便跨越时空界限,在不同时代的影视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如《哪吒传奇》(2003)的温馨童趣,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的现代视角与深刻反思,“哪吒”已然成为了一个跨越时代、具有广泛共鸣的文化符号。《哪吒闹海》是第一部将哪吒作为主角的动画影片。影片在改编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对哪吒形象的深度重塑。相较于原著中那个因顽劣而闯下大祸的“熊孩子”形象,影片中的哪吒被赋予了更加复杂、更加人性化的性格特征。在哪吒形象上保留原著经典色彩,身着红肚兜,扎着经典丸子头,眉宇英朗。在《哪吒闹海》里,对哪吒角色中的神性与人性进行了深刻挖掘,将其塑造为一个集天真活泼与大义凛然于一身的英雄。哪吒的每一次行动,无论是抽龙筋、剥龙皮,还是最终选择剔骨还夫、割肉还母,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暴力行为,而是他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对自由与正义的执着追求。这些行为背后,是哪吒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更高道德理想的坚守。《哪吒闹海》在改编过程中,将哪吒对三纲五常的叛逆转化为对阶级压迫的反抗,这一转变更加符合传统孝悌伦理观念,同时也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影片通过哪吒与东海龙王及其子敖丙之间的冲突,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对权贵阶级的抗争,以及对于正义与公平的渴望。哪吒的行为,虽然看似叛逆,实则是对封建礼教束缚下人性压抑的一种反抗,是对个人价值与尊严的捍卫。这种主题的重构,使得影片在传递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易于被不同时代的观众所接受与共鸣。(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