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有片源
1992年
导赏:电影《离婚》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与情感纠葛的影片,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细腻的叙事技巧,将原著小说中的精髓完美地呈现在大银幕上。该片不仅具有高度的观赏性,更在情感深度和艺术价值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首先,影片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出色。主角老李的形象立体而丰满,他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冲突被刻画得细致入微。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于婚姻、家庭、爱情的挣扎和追求。同时,马少奶奶的角色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她的独立、坚强和对爱情的渴望,与老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影片的情感线更加引人入胜。其次,影片在叙事手法上独具匠心。编导巧妙地运用了“欲擒故纵”、“烘云遮月”等传统艺术手法,使得影片的节奏感和悬念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同时,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景别、镜头语言等电影语言,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主题表达上,影片深刻揭示了婚姻与爱情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离婚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情感和道德的故事。影片通过老李和马少奶奶的爱情故事,探讨了婚姻中的责任、忠诚与背叛,以及个人在情感与道德之间的挣扎与选择。总之,电影《离婚》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影片。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功地传达了原著小说中的精髓和主题。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婚姻、爱情和人性的机会,使得我们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1989年
1983年
导赏:1983年上映的电影《一叶小舟》,由黄健中与于中义联合执导,赵尔康、陈祖荣等主演,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主题,描绘了一幅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江南水乡小镇的生活画卷。影片通过讲述地处太湖边梁溪镇的一系列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揭示了人际关系、权力运作与道德抉择之间的复杂纠葛。得益于黄健中导演早期对于电影形式和美学的追求,《一叶小舟》如其片名般富有诗意。影片中的“梁溪镇”即为无锡的谈村,其景色清婉,具有江南秀致。影片开场,晨雾缭绕间,一叶小舟悄然浮现,悠悠牵引出江南秋日清晨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何鸣与阿芬夫妇划动着载满猪娃的小舟,朝着热闹鼎沸的梁溪镇早市徐徐前行。待至早市,则是一片繁华盛景,玩蛇人手中的大蟒,说书人口中讲述的七侠五义,茶楼上张贴的评弹海报,与人声鼎沸的村民们构成一幅市井风情图,为影片奠定起浓郁醇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这幅美丽的画卷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现实。影片的核心情节围绕着影剧院的招工风波展开,揭示了特殊时期结束后,小镇上办事靠关系的普遍现象。公社于主任在新建影剧院招工前,已私下拟定好“关系户”名单,映射着当时污浊混沌的社会风气。何鸣,一个因坚持原则而三次下台的前支书,被公社党委书记周大田委以重任,出任影剧院经理。他上任后,面对的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公。在招工大会上,何鸣公开点名送礼者,并宣布将一视同仁,择优录取,发起了对小镇上“关系学”的直接挑战。影片通过何鸣与于主任、王站长等人的交锋,展现了权力运作中的利益交换与道德冲突。于主任等人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及亲友谋取私利,而何不惜得罪权贵,也要维护公平与正义。多方角力,何鸣心力交瘁,直指小镇中困顿的道德窘境。“小舟”这一意象常常浮现于中国电影的长河之中。从《春蚕》辗转至《林家铺子》,再从《一叶小舟》游弋至《乘船而逝》,为影片晕染出中国气韵的诗情画意,又含蓄地承载起漂泊无依的沧桑、离愁别绪的怅惘以及前路阻力的沉重等意义。在《一叶小舟》这部影片里,小舟亦循着相似的轨迹,完成了契合影片情境的美学搭建及意义传达。也许,何鸣会有和苏东坡共有的心境: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编辑:王梓苡)
1982年